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第一次鄭重地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21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們黨依據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總體目標進行再認識的理論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的提出,有一個逐步的醞釀和認識過程。2001年7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宣布:“我們僅僅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不僅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十二億多中國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總體小康實現后,下一步的戰略目標該如何定位,對此,黨的十六大給予了明確回答。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為了進一步細化下一步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將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標作了更細的分解,提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目標,對于推動全面小康建設具有指導性。
為什么黨和國家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呢?這是因為“總體小康”已經成為歷史的成就,全面小康則是新世紀的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我國依然在現代化的征程上跋涉,在前進的歷程中,中國人要面對各種挑戰、問題、矛盾,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來鞏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達到全面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可見,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過渡具有歷史必然性,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意義十分重大。
黨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概念外,還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這個新目標概括起來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這些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意義十分重大。
隨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和提法,仍然被黨的十七大堅持和使用。但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做了調整、充實和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綜上所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必經階段,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是與現代化建設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惠及億萬中國人民的目標,是符合國情,合乎民意,極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目標。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在實踐和理論上的重要突破,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
總體小康內涵與特點
總體小康,是現代意義下小康達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標志。從統計上看其實是人民生活平均水平提高并達到一定的程度,是關于小康的平均狀況達到相當水平的統計描述,但是平均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總體內不存在較大差距,并不意味著總體發展平衡,因此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是指剛剛進入小康的門檻。具體表現:一是人均GDP還不高,只達到800美元,相當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二是還有1/4的人口達不到小康水平。總體小康是發展很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表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黨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總體小康的重點不同,其關鍵在“全面”。這種“全面”體現在:一是物質文明方面,就是使經濟更加發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就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政治文明方面,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三是精神文明方面,就是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文化和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四是可持續發展方面,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這四個方面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達到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成為黨和人民所努力追求的更全面的小康。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黨中央站在新世紀新的歷史起點上,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面。全黨上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前進過程中,我們黨戰勝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認真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提出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開拓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2008年以后,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遭遇嚴重困難,我們黨科學判斷、果斷決策,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積累了有效應對外部經濟風險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經驗。我們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了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重大勝利,妥善處置了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黨和人民經受住嚴峻考驗,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增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毫無疑問,這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就,極大地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0-2010年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在六大方面的實現程度(表1) 單位:%

2000-2010年中國四大區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表2)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