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劉英 車德亞 游春芳
四川省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四川 自貢,643000)
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分析,我國70%的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82%的肝硬化患者既往有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0%~19%的患者與酒精性肝炎有關,其發病高峰年齡在35~48歲,男女比例約為5∶1[1]。代償期肝硬化即為早期肝硬化,西醫認為本病無特效治療,中醫治未病理論應用于肝硬化代償期的治療取得較大進展,在肝纖維化階段進行中醫的經絡再平衡治療,可以防止病變進一步加重。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均為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中西醫結合科、傳染科、消化科、肝膽科的住院或門診患者,診斷符合代償期肝炎肝硬化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0~65歲;平均(56.10±7.64)歲,病程1~25年。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39~63歲,平均(55.35±8.27)歲;病程0.5~2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中醫診斷符合《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中肝硬化代償期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型的診斷標準[3];西醫診斷符合代償期肝炎肝硬化診斷標準[4,5],另外增加以下3項作為此項研究入組標準:①肝纖維化的血清學指標如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層連蛋白(LN)4項指標中有2項或2項以上指標升高;②B超檢查表現為肝實質回聲增強、增粗,肝臟表面不光滑,邊緣變鈍;③肝臟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測量肝臟硬度值來評估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65歲以上者;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懷疑肝癌者;④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⑤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肺、腎、內分泌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過敏體質或對中藥不耐受者。此課題符合倫理標準,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保肝、對癥、營養支持等一般西醫常規治療,對于HBVDNA 陽性的患者,根據病情進行正規抗病毒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運用“治未病”養生保健理論方法,指導、制定并實施相應干預方案,包括因人制宜,辨證施膳;調暢情志、疏肝理氣;起居有常,不妄勞作;動靜相宜,適當鍛煉;同時,使用摩拉生物共振治療儀進行經絡再平衡治療(產地:德國;品牌:摩拉生物物理治療儀;型號:MORA-Super+;操作參數:肝臟能量循環ITIS),每周1次,每次30min,療程為3個月;口服中藥鱉甲化肝湯,方藥為:鱉甲20 g,土鱉蟲(炒)、白術、柴胡、白芍(炒)、黨參各15 g,枳實、赤芍、桃仁、地龍各12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療程均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肝功能、 B超門靜脈主干內徑及脾臟厚度、肝臟硬度值、肝脾負荷值的變化,于治療前后及隨訪6個月時各記錄1次。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門靜脈內徑及脾厚度變化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門靜脈內徑及脾厚度變化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脾負荷值及肝臟硬度值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脾負荷值及肝臟硬度值變化比較
2.4 兩組患者安全性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肝硬化根據其臨床表現,多歸屬于中醫“臌脹、積聚、脅痛”等范圍,病變常易累及脾土而出現水谷不化等臨床病癥[6]。肝硬化代償期肝郁脾虛證是肝脾病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中間證候,也是病機證候的轉折點,故我們選擇該證型。肝郁脾虛患者大多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7],血黏度改變易形成血栓[8],T3、T4均有所下降,免疫低下[8~11]等。結合現代研究理論,中醫從治未病出發[12],辨證施膳、情志養生、起居有常、動靜相宜,以疏肝解郁,行氣活血為治療大法[13],用自擬方鱉甲化肝湯進行了干預。鱉甲化肝湯由鱉甲、土鱉蟲(炒)、白術、柴胡、白芍(炒)、炙甘草、枳實、黨參、赤芍、桃仁、地龍組成,方中黨參、白術、炙甘草有改善機體免疫之功;赤芍、桃仁、土鱉蟲、地龍有活血化瘀,行血通絡作用;而鱉甲有軟堅、抗肝纖維化增生之力,且能使其逆向改變,從而促使肝臟軟化,增加血中白蛋白含量,改善蛋白比例的作用;白術可提高血漿白蛋白[14,15];白芍補陰柔肝,且有較明顯的利尿作用[16],促進腹水排出之效。總之,上述諸藥配伍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門靜脈壓力,軟肝化堅,改善蛋白比例等作用,故能有效改善肝硬變狀況。諸藥合用,發揮了“補、利、通、消”的作用,達散結消痞、解郁化痰、攻補兼施、肝脾同治之意。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其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有效防變。將中醫治未病思想貫穿于肝硬化的防治始末,明確了經絡測評及治療與治未病理論的結合在肝郁脾虛型肝硬化代償期患者的治療途徑,對提高本病的臨床療效、減少醫療費用、防止病變進展等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下一步,應進行大樣本的、多中心的盲法研究,進一步加強對肝硬化代償期患者的辨證施治,對不同證型的肝硬化代償期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