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忠 閆 樂 趙文霞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 鄭州,450000)
腹水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見癥狀,2年內死亡率可達50%。難治性腹水病人1年存活率僅為25%[1 ,2]。目前其治療方法主要是應用利尿藥物、腹腔穿刺放液、輸注白蛋白(Alb)、自體腹水濃縮回輸術、頸靜脈肝內門體支架分流術及肝移植等。但這些治療方法均有其自身局限性,治療不當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如肝腎綜合征、嚴重的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等,進而危及生命。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我們在臨床中發現本病后期病機特點多為水濕停聚、氣血凝滯、肝腎陰虛,依據其病證特點,化裁出健脾補腎利水方,以健脾益氣,養陰利水;并聯合神闕穴中藥貼敷、夜間藥膳形成三聯療法治療肝硬化腹水,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確診為肝硬化腹水(陰虛水停證)的70例門診或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治療組女17例,男18例;平均年齡(58.2±7.43)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1.30±0.6)年。對照組女15例,男20例;平均年齡(56.7±6.73)歲;病程6個月~1.8年,平均(1.24±0.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2009年美國肝病學會肝硬化腹水的治療指南》《2010年歐洲肝病研究學會臨床實踐指南:肝硬化腹水、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處理》等國內、外臨床診療指南制定[1 ,3 ,4]。診斷標準:①彩超或CT提示肝硬化,腹水;②查體移動性濁音陽性。③排除癌性、心源性、腎源性、結核性等原因所致腹水。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關于鼓脹“陰虛水停證”診斷標準。主證:腹大脹滿,青筋暴露,形體消瘦,面色晦暗。兼證:口燥咽干,心煩失眠,時有鼻衄,牙齦出血,小便短少。舌脈: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光剝,脈弦細數。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肝硬化腹水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屬證候診斷標準的陰虛水停證型;③年齡18~75歲;④自愿接受本案治療,加入前簽署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75歲以上;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肝癌等肝硬化嚴重并發癥者;③合并心血管、呼吸、泌尿、造血等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④患有臍疝及易過敏體質者;⑤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正在參加其他藥物的臨床試驗者;⑦不愿意簽訂知情同意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可予限鈉限水、病因治療、保肝降酶、利尿、補充白蛋白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中醫三聯療法。①健脾補腎利水方,方藥組成:生地黃、茯苓、山藥、黨參各15 g,山茱萸12 g,澤瀉、冬瓜皮、白茅根各30 g,水煎服,每日1 劑,早晚分兩次服。②利水方穴位(神闕穴)貼敷:將甘遂、芒硝、蔥白、大腹皮各30 g,冰片10 g,上述藥物粉碎細末,加入適量蜂蜜調勻,臨用時加熱,貼敷于神闕穴,外敷干荷葉,用帶孔醫用敷貼固定,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儀照射30 min,每日一次。③夜間加用藥膳:在睡前半小時或晚9~10點。加餐藥物:山藥、茯苓、薏苡仁各10 g,雞內金15 g,大棗3個,粳米5 g,加工成米糊150~200 ml飲用。觀察周期為28d。
1.6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積分:①兩組療前、療后中醫臨床癥狀改善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分別包括:腹大如鼓、脅肋疼痛、食欲不振、下肢水腫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計為 0、1、2、3 分,各項癥狀評分相加即為中醫臨床癥狀積分。②檢測治療前、治療28d后兩組患者血清Alb、血清膽堿酯酶(CHE),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③超聲腹水評分:依據Arroyo等人的肝硬化腹水分型,并結合臨床體檢及腹部超聲檢查,將腹水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臨床癥狀比較 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B、CHE、超聲腹水評分、中醫癥狀積分變化比較 見表2。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肝硬化腹水是現代醫學概念,屬中醫“臌脹”“積證”范疇。本病多由外感濕毒疫邪、酒食內傷、情志抑郁,脅痛、黃疸、積聚經久難愈,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腎失氣化,導致濕聚水生,氣血凝滯,氣血水互結于腹中,水濕不化,久則實者愈實;邪氣不斷殘正氣,使正氣日漸虛弱,久則虛者愈虛,故本虛標實,虛實并見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其病位在肝,可累及脾、腎受損。中醫認為,肝腎關系極為密切,肝血的化生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氣化;腎精的充盛有賴于肝中血液的滋養。肝腎之間,以精血能互化互養,素有“乙癸同源”“肝腎同源”“精血同源”之說。基于此理論,形成了健脾補腎利水方,方中生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生山藥補肝益脾,化生精血;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并可防地黃之滋膩;白茅根清熱利尿;冬瓜皮利尿消腫;黨參健脾益氣;諸藥共奏健脾益氣、溫腎化氣、養陰利水之功。
我們前期研究發現,利水方神闕穴位貼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5-7],其中甘遂瀉水逐腫,消腫散結為君;芒硝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為臣藥助君藥以瀉下逐水;蔥白、大腹皮為佐藥,通陽散寒,行水消腫;冰片消腫解毒為使藥;全方共顯峻下逐水之效,再以神闕穴為樞紐,能較好地消退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量,減小腹圍。臨床應用中當留意患者是否患有臍疝、局部瘡瘍等,同時首次敷藥時間不易過長,防止出現局部皮膚過敏。而夜間藥膳可有效提高血清Alb、前Alb、CHE水平,改善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營養狀態。
本研究應用健脾補腎利水方聯合中藥利水方神闕穴位貼敷、夜間藥膳的“中醫三聯療法”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能有效減輕患者腹大如鼓、脅肋疼痛、食欲不振、下肢水腫等臨床癥狀,并在中醫癥狀積分方面優于對照組。該方案能有效減少肝硬化患者的腹水量,提高Alb水平,增強肝硬化殘余肝細胞合成功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營養狀態及Alb合成不足,其療效亦優于單純內科基礎治療。綜上所述,“中醫三聯療法”為該病的治療方案提供了新的選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