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媛
摘 要:圖書館作為對館藏的知識資源歸納整理的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特點,積極吸納地方文化資源,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圖書館;地方文化;傳承;保護;利用
在國家倡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承擔起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責任,在民族和地方文獻收藏、整理、研究工作上多下功夫,吸納、傳承地方文化資源為圖書館特色資源,進而傳播地方文史知識、推廣民族地方文獻閱讀、提升群眾素養與文化自信、促進地方文化交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1 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在此背景下,國家對地方文化資源更加重視。地方文化資源作為地方文化個性的名片,能夠很好地彰顯出地方的文化特色。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系統的整理和針對性的保護,也更為世人所知。地方文化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中的民間歷史、美術元素、民間文學及地方民俗和民間技藝已成為地方的標志。如果能被好好發掘利用,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同時,還能夠打造地方名片,創造獨特性的地方文化形態。
地方文化資源能夠傳達出積極有為的思想。易經中曾說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代表著不停止努力,體現出中華民族奮進向上、拼搏的精神。這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主導。
地方文化資源中透露出的統治者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思想也很重要,在體現儒家思想的地方文化中,“民為貴”的思想很明確。因此,地方文化資源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尤為重要。
1.1 地方文化彰顯著民族靈魂
地方文化不只代表著地方,它也是民族文化的閃光點,蘊含著民族內涵和民族文化精神。它不僅是百姓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靈魂。因此,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實際上是在維護和發揚我國的民族之魂,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對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有非常大的助益。
1.2 地方文化影響著文化的走向和人類的發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基本的構成形態為地方文化。目前的地方文化有待相關民俗研究人員發掘和進一步探索。另外,系統的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發掘和整理工作之后,傳承問題同樣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文化的傳承會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完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珍貴的文化資源,包含中華民族精湛絕妙的藝術技巧、豐富的精神底蘊和富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因此,經過歷史檢驗最終留存下來的民間文化對于多元文化的傳承甚至人類的走向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首先,其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和藝術素養。其次,民間文化同時影響著文化的塑造和走向,利于區域特色文化事業的發展,并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尤其在社會大環境趨于追逐利益的背景下,經由歷史檢驗的民間文化有助于彌補人性因利益而造成的缺失,改變當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國內的文化大環境。
2 將地方文化列入圖書館資源,從而更好地傳承
2.1 地方文化的分類
地方文化從屬性上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類。我國傳統的民間文化既包括具備物質形態的勞動產品和創造這類勞動產品需要的勞動工具、核心技術、工藝過程等,又包括珍貴的民間習俗、民間歌謠、舞蹈、美術、雜技等非物質文化。它們在表現傳統文化的同時,又體現古人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可以將地方文化列入圖書館資源,通過圖書館展示,從而更好地傳承。無論是從經濟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可以使其更好地發揮價值。
2.2 地方文化的形成
地方文化的形成實際來源于勞動人民在勞作之后創作的用于娛樂、排遣情緒的文化。地方文化通常通過人們之間口傳心授的方式相傳,具有生活氣息和創造力,體現出地方勞動人民質樸、純真的特點。另外一種地方文化是人民群眾的生活體驗,是他們根據真切的生活感受創造出的文化形式,反映出勞動者最真實的心情。如“心之憂也,我歌且謠”就充分地體現出勞動者將自己的心情用詩歌、歌謠的形式表述出來。生活中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全部反映在地方文化之中。
3 圖書館應吸納、傳承地方文化資源,發揮其服務功能
圖書館的作用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資源。圖書館的存在對市區居民、學生而言,都是提高其精神境界的知識保障。圖書館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礎產業,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進行研究、保護并加以傳承。其實圖書館在承擔傳承責任的同時,也是對自身服務范圍的一種擴大。圖書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利用是戰略性建設,有利于地方的建設和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完善。下面,我們將從以下幾點探討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發揮。
3.1 改變觀念
圖書館的建設人員應該在觀念上改變,主動了解、熟悉傳統文化,增進對傳統文化的感情,這有利于圖書館工作人員更主動地進行地方文化資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將地方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吸納進圖書館的服務項目,更能進行好的傳播。
3.2 靜態保護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類以民間口傳心授形式傳承的文化資源,我們可以采用以文字的形式對其分類、整理、歸納,在經過系統的整理后,編成書冊、舞蹈教程、歌曲教程等,進一步提高其出版、傳播的可能性。如果可以文本編印的話,無疑在為傳承添磚加瓦。
3.3 動態保護和傳承
對圖書館來說,對其內部的大量文獻資料的保護,是相對靜態的保護。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只局限于單純的歸檔、保護,更要創新保護的方式,對地方文化進行動態保護和傳承,從服務靈活性和多元衍生文化產業的開發等方向入手,對地方文化進行開發、創造,逐步探尋適合圖書館的創新方式。
3.3.1 開設專題講座
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的方法,請文化傳承人和在民俗方面造詣很深的民俗專家結合館藏資源來為人民群眾傳授知識,還可以邀請當地在傳統技藝方面有造詣的人士為人民群眾做現場的展示。同時,可以在現場為人民群眾介紹我們的文化讀物。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更加了解當地特有文化,推動地方文化的普及,使地方文化一步步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
3.3.2 建設數據庫
在互聯網的信息化背景下,在資源建設過程中,可以采用數據庫建設的方式,將文化資源剪輯成紀錄片或圖片形式,再配以文字,為文化資源的介紹做好準備,以便地方領導為了解當地傳統文化或為當地學校對學生們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時所用。此外,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景點開發、商品設計等都可以引入地方文化元素,使人民群眾在耳濡目染中熱愛家鄉,積極建設家鄉。
4 結語
總之,在我國知識資源和信息都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資源還是信息經過利用都可以轉化為財富。圖書館將地方文化吸納為館藏資源,可以拓寬服務范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轉型為新時代的圖書館。
參考文獻
[1]云珊.日本“限定”文化對我國圖書館創新開發文創產品的啟示[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0(1):88-94.
[2]孔莉.高校圖書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途徑分析[J].科技風,2020(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