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徐玲玲
編者按:2019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中國打響。為貫徹黨中央關于疫情防控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國內高校也紛紛積極投入到防疫抗疫當中。作為承辦國家對外人力資源援助(以下簡稱“教育援外”)項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也迅速構筑起一條嚴密的疫情抵御防線,吹響了抗擊疫情的“沖鋒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所承辦的教育援外項目起始于2009年。該項目從開始到初建,只有半年時間準備。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選派了國際教育學院院長(當時的國際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專家王曉明教授負責項目建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王曉明不負重托,勇于創新,帶領學校援外團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的教育援外項目,本刊對王曉明教授進行了專訪。采訪中,王曉明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援外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當始終牢記教育援外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應對包括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內的時代挑戰,以獨具特色的項目優勢化危為機;未來發展過程中更應該準確定位,把好人才培養關,以發展好、服務好教育援外工作。
一、牢記初心:教育援外的初衷、成效與經驗
《世界教育信息》:自2009年起,貴校的國際教育學院承辦國家商務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援外培訓項目,請您向我們的讀者介紹一下該項目的建設初衷及成效,并談談教育援外對于我國的意義。
王曉明:新中國建國以來,對外援助項目不勝枚舉,而對外研修是近十年來各發展中國家比較青睞的方式方法。對外研修具有“促感情、得人心、見實效”的獨特優勢,覆蓋面廣、影響力大、資源聚集效果顯著,是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在推動實現國家戰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深化我國同發展中國家友好合作等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外研修主要在五個方面體現了它的優勢:一是服務國家戰略,積極配合國家重大外交活動和戰略實施;二是提高發展能力,傳播中國經驗、中國理念,實現管理經驗和技術轉移;三是提升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擴大國際影響;四是編織廣泛、多層次的國際友好網絡,夯實對外關系民意基礎;五是拓展對外合作,在政黨、智庫、文化、媒體、軍事等諸多領域多層次開拓合作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為發展戰略,以提升國家軟實力為總體目標,在具體研究中強調服務決策和適度超前,不斷提升公共政策研究質量,增強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教育學院承辦對外研修項目正是為了積極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最高智庫的職能,向廣大發展中國家介紹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研修主題包括治國理政與執政能力、智庫建設與國情研究、“一帶一路”合作治理等。一系列項目的舉辦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同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
自2009年起,我們承辦國家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并自2018年起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和中國非洲研究院交辦的培訓項目。截至2019年12月,圍繞中國發展道路與“一帶一路”等專題,共舉辦研修班61期,培訓來自102個發展中國家的1560名官員和學者(含社科院主辦的研修班學員65名)。參加培訓的學員有很多部長級官員和大學、智庫及研究機構的學者。他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得到了多層次的學習和交流,并與社科院援外項目的專家、學者和負責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產生了積極并深遠的影響。
援外培訓是為了給援外項目培養更好的人才。教育援外對我們國家和受援國都有許多積極意義。一方面,通過參與研修班,各國官員、學者在中國親身學習和體驗,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中國人民的勤勞善良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深化了與中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也與我校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培訓結束后,他們紛紛表示由衷的敬佩,對我國給予這些國家的無私幫助表達誠摯的感謝。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援外及其培訓項目,我們也發現了一批真正知華、友華的各國朋友,他們也一定能成為推動中外關系發展的中堅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來,貴校在承辦教育援外項目的過程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王曉明:過去的十多年來,我們在實踐中積累了如下三方面的經驗。
一是積極開展官員研討項目,關注國內外前沿。自2013年起,國際教育學院連續承辦了四期部長級官員研討項目“非洲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總統顧問研討班”及三期“發展中國家治國理政總統顧問研討班”。研討項目全面深入地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沿理論成果,展示了關于當前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前沿,也代表了中國最高智庫與發展中國家內閣顧問在這一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七年來,我們共邀請到158位發展中國家部長級、司局級官員來華參加研討,促進了各個國家政府高級顧問間的交流合作,開拓了政策咨詢與分析的視野,豐富了政策工具與評估的體系,為發展中國家相關領域的政策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與方法。同時,這一主題也開創了國內舉辦國際部長級官員研討項目的一個全新領域,得到了發展中國家政府首腦顧問的高度評價。
二是扎實完善對外研修平臺建設,注重跨學科跨文化交流。我校的國際教育學院對外研修平臺是基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智庫建立的一套跨學科、跨文化研修平臺,歷經10年逐步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平臺機制,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第一,在對外研修中充分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智庫的學科多樣性,在金融、社會、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10個領域開展多學科教學和交流。第二,在對外研修中引入跨文化建設。跨文化教育課程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教育基礎。第三,國際化定位的多語種教育共存。平臺涉及30多個學科、100多個國家文化。
三是組織參與實地考察,開展互動網絡化建設。在授課與討論之外,國際教育學院更注重通過安排各國官員實地參觀考察中國地方省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使他們能夠更加全面、深入、準確地了解當代中國。研修班考察地點遍及中國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陜西、湖南、江西、貴州、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四川、云南、重慶等省市,從田間地頭到礦山工廠、從科研院校到黨政機關、從城市社區到鄉村農家、從金融中心到知名企業、從經濟特區到老少邊窮、從秀麗山河到文化古跡,到處都成為學員了解中國國情、貼近中國民眾、感受中國文化的課堂,考察交流活動也實現了發展經驗的共享、理論認識的深化、治理理念的升華。同時,研修基地的建設在地方省市都得到了當地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包括貴州時任省委書記栗戰書同志,湖南時任省委書記周強同志、時任省委副書記孫金龍同志等在內的省市領導均專門接見外國官員和學員,親自介紹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與外國官員學者深入交流,分享實踐中的思考成果。在考察中,各國官員了解了中國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中由共產黨領導,自力更生、排除萬難建設美好家園的創舉,一次次震撼心靈的旅程讓學員見證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他們堅定發展富強的信念產生了積極作用。
上述互動基地的設立充分解決了對外研修中遇到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體驗式學習使參訓者成為培訓的主要參與者,而角色扮演、文化模擬以及實地考察是參訓者積極體驗的重要方式。同時,互動式培訓使得參訓者同當地人或已歸國的外派人員進行互動交流,從而獲得派駐國當地第一手資料,使得地方及相關單位可以在各參訓國展開此類培訓或開展其他合作業務,也有利于中國地方及企業的國家形象宣傳。
二、應對危機:疫情下的教育援外舉措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球抗“疫”背景下,貴校在教育援外過程中有哪些舉措或實踐?
王曉明:在2019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舉國打起防疫人民戰爭、總體戰和阻擊戰的時候,參加過我校組織的援外培訓項目的非洲官員和學者紛紛來函或通過社交軟件,向我校致以慰問。據不完全統計,自1月底開始,截至2020年4月13日,已陸續收到來自南非、津巴布韋、塞拉利昂、尼日利亞等16個非洲國家的50余條慰問信息、4個視頻、4封慰問信。許多非洲朋友更是以“friends of CASS in Africa”的名義發來了集體支持信。這是我們10年來堅持開展對外援助培訓工作的成效。我們已及時跟這些非洲朋友們聯系,給他們回信,表達了我們的感謝之情,介紹了目前中國的疫情情況、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中國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并介紹了我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做法。具體而言,我們在疫情下的新舉措可概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牢牢把握第一時間,凝心聚力,師生防疫齊上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大學防控指揮部統一指揮和指導下,我們學院也成立疫情防控小組,也適時發出《致非洲朋友的一封信》,主動出擊,向遠在非洲的學員、校友和合作伙伴介紹目前有關中國疫情的真實情況、措施和成效。
當中國的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之時,我院在校領導的指導下及時向學員通報中國的抗疫進展和抗疫措施和經驗。3月3日至4月13日,我院已給援外研修班近888名非洲學員回信,對他們在疫情期間對我們的支持與慰問表示感謝,也向他們通報了疫情的最新進展,并全面客觀地介紹了中國政府為抗擊疫情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及經驗,以及社科院大學為保障師生安全、穩定教學秩序而實施線上教學的做法。
二是彰顯家文化教學理念,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渡難關。在抗擊疫情期間,國際教育學院濃郁的家文化教學理念進一步彰顯。當疫情在海外肆虐,全球大多數國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難時刻,我院自3月20日起陸續向援外研修班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修班共102個國家的1560名學員發去了慰問函,表達我們對學員的掛念,并向他們介紹了行之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參加援外的官員、學者都叫我“媽媽”,當我國疫情發生時,許多在家文化氛圍中學習成長的參加過援外培訓項目的外國學子也紛紛通過電子郵件、信函、社交軟件等渠道聯系到了學院,甚至很多直接聯系到我本人對我們表示關心。當全球疫情肆虐時,我這個“家長”也帶領著學院兄弟姐妹般的同事,關心關愛各國參訓人員。第一時間向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送去關心和祝福,同時詢問了解疫情的發展態勢和影響,也分享了中國抗疫的有效措施。
學員們紛紛表示感謝,說我們的關心和惦念讓他們感到家的溫暖,無論離開多遠多久,社科院永遠是他們心中的家,是他們最惦念的地方。他們將堅定地站在社科院師生身旁,站在中國人民身旁。這些充分體現了國際教育學院10年來援外培訓工作的成效和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貢獻。
三是進一步加強校際合作,共克時艱,全球助力抗疫情。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中國絕不是孤軍奮戰,國際社會以不同的方式給予我們許多寶貴支持。連日來,非洲、亞洲、美洲、歐洲等與國際教育學院合作國家的學者、學員均第一時間向我校致電致函,表達了與中國人民并肩同行、抗擊疫情的愿望。我們也致力于進一步加強校際合作,讓中國的抗疫經驗“走出去”。
三、突破創新:教育援外的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
《世界教育信息》:請您談一談貴校教育援外工作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方向,以及這期間可能會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王曉明:新冠疫情的暴發確實給我們的援外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變數。疫情暴發之初,我們曾判斷,國內的情況可能會造成幾個月之內無法正常開展援外培訓工作。雖然國內的疫情較快得到了控制,但疫情向世界其他國家的蔓延勢頭卻不在我們的預料和控制之內,特別是疫情如果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大范圍傳播,出于控制可能的外部輸入病例,我們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暫緩邀請發展中國家的官員、學者來華學習。來華培訓工作的重點則要根據國內外疫情控制的情況再做決定。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和歷年參加培訓的外國朋友都互致慰問,也在探索通過互聯網開展遠程線上研討和交流的可能性。一方面,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我們也將面對這種挑戰,更多地通過網絡渠道,廣泛邀請社科院中青年專家學者參與網絡授課與互動。另一方面,在線研討可以不受空間地域限制,可以邀請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朋友參與網絡學習,為希望更多了解中國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外國官員、專家提供與中國一流科研機構和智庫交流的機會,開拓出援外培訓與教育的新渠道、新方法。
《世界教育信息》:您認為,為更好地應對上述挑戰和機遇,應重點培養哪些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以更好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援外工作?
王曉明:為更好地服務教育援外工作,我們需要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終身學習也是我們每次承辦新項目的動力,每次開班我都會和同事到相關研究所向專家咨詢、學習和討教,逐漸讓自己成為有眾多學者支持的項目負責人,也逐漸開闊視野,本來單維度的研修計劃逐漸豐富成為立體的存在。
我們的團隊圍繞中國發展的經驗,從理論與實踐上構建了針對外國官員和學者的完整培養體系,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專家授課團隊。其中包括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李培林教授、前副院長朱佳木教授、李慎明教授、李揚教授等;也包括擔任或曾任相關科研院所負責人的黃曉勇教授、王鐳博士、楊光教授、鄭秉文教授、潘家華教授、張曉山教授、周弘教授、李周教授、陳光金教授、王國剛教授、潘晨光教授、胡濱教授等。
現在,援外項目的課程越來越受歡迎,從國內走向了國外,根據援助國的不同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國內開設的“國家治理能力”“減貧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發展與小額信貸”“農村發展戰略”“經濟與社會發展”“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經濟發展與金融管理”“中國人口統計綜合經驗交流”“基礎設施投資與管理”等各類課程都在設計準備開設遠程課程,等疫情結束、全球穩定了,也可以開到國外去。2019年12月,社科院院長謝伏瞻教授帶領30多位社科院的學者走出國門到南非、塞內加爾和埃塞俄比亞以中國非洲研究院名義舉辦了三場頗具影響的論壇,加深了社科院學者與非洲國家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我們的援外培訓也可以“走出去”,辦到受援國,讓更多的人受益。
幾年前,我曾在接受訪談時說過,普通人很少有改變國家的能力,但教育這件事,卻如同振翅的蝴蝶一般,會在你不知道的時候、不知道的地方掀起颶風,產生蝴蝶效應。我們團隊成員都將承擔起自身的民族擔當,以自己的專業所長,盡傳播中國文化之責,用教育架起對外交流之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文化的力量。
編輯 呂伊雯 ?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