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有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英特爾還是趕在4月份的尾巴上,正式推出了第十代酷睿桌面版平臺。作為一個經歷了無數曲折才誕生的產品,它為我們帶來了哪些更新的技術,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熱點呢?
第十代桌面版酷睿在架構與制程方面的變化很小,這一點是讓很多用戶有些不滿的地方。不過作為C0met Lake S新架構產品,它還是應用了一些相當重要的新技術,預計性能提升應該還是可以讓人滿意的。
核心線程
英特爾的近幾代酷睿處理器一直在各種核心/線程配置方式中搖擺,在第十代酷睿桌面版中,它終于實現了全線超線程配置。在這種配置方式下,入門級、主流級的酷睿i3處理器就直接達到了接近酷睿i7-7700K(四核八線程、4.2GHz~4.5GHz)的水平。酷睿i5、i7處理器也在核心不減的情況下直接增加超線程能力,這使得酷睿i7的規格也達到了第九代酷睿i9的水平。
旗艦級的酷睿i9當然也不能落伍,它增加了兩個核心(圖1),首次在英特爾消費級產品中提供十核心二十線程的超強配置,達到了不久前的半專業、工作站處理器——酷睿X的水平。
頻率設置
第十代酷睿仍采用14nm工藝制造,但在深度挖掘制造工藝與設計潛力后,頻率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酷睿i3/i5的普通型號,大部分在睿頻方面提升了100MHz-200MHz,同時提升了全核睿頻頻率。
在酷睿i7/i9這兩種高端產品上,英特爾首先通過Turbo Boost Max3.0技術使其睿頻頻率再提升100MHz,讓酷睿i7-10700K/KF也全面突破了5GHz大關;其次則是為酷睿i9提供了獨享的Therm.Velocity技術,在更加精密地控制發熱量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全核與睿頻頻率,最終使得酷睿i9-10900K/KF的全核/睿頻頻率達到了“恐怖”的4.9GHz/5.3GHz。
在第十代酷睿的可超頻處理器中還開放了更多細調功能,比如可以開關單個核心的超線程、支持PEG/DMI總線的超頻、加強了頻率-電壓曲線控制功能等。而且盡管沒能用上10nm制程,但近期英特爾在其他產品上使用的新制造技術、新封裝方式等顯然也會給Comet Lake-S核心的制造提供一定的借鑒,因此其硅片封裝(Die)實際上比第九代處理器(Coffee Lake核心)更薄了一些,應該可以快速將核心內部熱量導出,有利于超頻。當然這些熱量排放到處理器外部后,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散熱器才能將其快速排放出去。
在發布會上,英特爾表示其官方超頻工具Extreme Turning Utilty(XTU)也將進行升級,充分利用第十代酷睿的新核心設計、出色的體質和超頻優化功能等,為超頻玩家提供更好的超頻能力和使用體驗。
內存配置
這還沒有完,強大的處理器在工作時也需要巨大的數據量做支持,因此對內存能力的要求很高。在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中,緩存容量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從賽揚到酷睿i5的入門到中端處理器,標配內存頻率全部統一到了DDR42666,而酷睿i7/i9這兩種高端和旗艦產品則采用DDR42933內存。內存配置的升級使得第十代酷睿中的大部分型號可用內存帶寬都明顯超過了第九代酷睿,可以提升日常應用、游戲、辦公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變化,就是入門/主流處理器不僅提升了內存頻率,同時也將可用內存容量增加到了128GB(圖2),在這一檔次的電腦中當然很少會用到128GB內存,不過這種支持能力轉換到單條內存上,其實就是可以更好地支持32GB內存條了,用戶在選購32GB內存條時應該無需再考慮單/雙Bank的問題了。
主板芯片
僅從芯片組的功能變化上看,第十代酷睿桌面版使用的400系列芯片組與第九代酷睿桌面版對應的300系列芯片組相比變化不大。比如Z490和H470,相對于Z390和H370最大的變化都是支持更高速的網絡,即2.5G有線網絡和Wi-Fi 6無線網絡(圖4)。兩者還都可提供CNVio模式的無線網絡,即通過主板芯片直連處理器中的無線網絡模塊,只要再加上天線等周邊配套元件就能輕松實現高速無線網絡,無需占用寶貴的PCIe通道。
處理器雖然是每一代計算平臺的核心,但要發揮其全部能力,還需要各個配件的共同合作,而每一代處理器與相應主板芯片的配合,當然是這些合作關系中最為重要的。而且由于第十代酷睿桌面版處理器換用了新的LGA1200接口(圖3),所以新的芯片組與主板就成了必須同步更新的平臺配置。
至于和一般消費者關系更大的PCIe數量、分配方式,USB接口數量、規格,乃至對做騰技術的支持等方面,400系列芯片組的配置和300系列芯片組基本保持一致。而在面向入門到主流市場的H410、B460芯片組中,因為超高速網絡對相應用戶的意義并不大,所以很可能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那么其變化也許只是支持LGA1200接口處理器。
典型主板
如果看到芯片組的功能變化不大,就認為主板的變化也不大,那么大家就錯了。無論是為了滿足第十代酷睿的更高要求,還是追趕各個配件和應用方面的新需求,廠商們都在400系列主板中用盡了心思,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或先進或實用,又或者是有趣,甚至有些讓人驚奇的產品。
也許是為了配合首批推出的處理器產品,各個廠商在B460、H410主板已經就緒(圖5)的情況下,實際只發布了Z490和H470主板,而首批發售的更是只有Z490型號。不過在這些公開的主板設計上,我們已經可以了解到第十代酷睿桌面版平臺的很多特色了。
1.供電能力
十幾相供電在前幾代主板中還是高端產品值得炫耀的配置,但在Z490主板上已經成為了“標配”。其實前兩代的旗艦處理器酷睿i9-9900K和i7-8700K,在滿載/超頻時就已經需要200W~300W的供電,核心、頻率更高的酷睿i9-10900K當然功耗更高,目前主板廠商透露出的信息是需要高達90A的電流(圖6)。90A是怎么個概念呢?筆者估計對大多數人來說,家里所有電器需要的電流之和也沒有這么高,比如在烤箱、空調、大功率接線板上,我們應該能見到家庭中最大的標稱電流,而它們通常也只有10A~20A(圖7)。
雖然主板上的電流都是基于較低的電壓,實際功率、發熱量要低一些,但即使這樣,澎湃的90A電流也需要大量并行的轉換電路和傳輸電路,才能穩定地傳輸而不是直接“擊破”電路或元件。在這種情況下,10相供電就需要每組轉換/供給9A的電流,對元件和散熱要求過高,而18相供電則可降至每相5A,對元件、散熱、線路的要求就要低得多了。
也正是因為對供電能力的“渴求”,在Z490主板中還出現了嘗鮮使用ATX12VO標準供電的主板——華擎Z490 Phantom Gaming 4SR(圖8)。它在外形上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的24Pin主板接口變成了10Pin供電,不過在它旁邊多了一個6Pin和兩個4Pin輔助供電,這可能是為了方便一些設備的獨立供電,但更大的可能還是為了保險,特別是為了與舊規格電源兼容而搞出的“備份”設計。
實際上ATX12VO主板供電接口有3個Pin用于傳輸12V1供電(圖9),而且每Pin可傳輸的電流達到8A,因而主板供電的總功率可達216W~288W,雖然低于24Pin供電接口,但也足夠用了。這里要注意的是,目前處理器的耗電已經不可能全部來自主板供電接口,必須連接輔助供電接口,否則主板供電接口的全部功率也是不夠用的。而對于效率更高的ATX12VO電源來說,處理器輔助供電接口同樣可以受益,因此處理器的總供電能力其實同樣得到了顯著加強。
至于主板上越來越強的M.2 SSD、內存,主板芯片、板載音頻和網絡芯片等設備,則可以享受更強大穩定的純12V主板供電了,這對于中高端的Z490主板來說同樣重要。
2.主板層數
6層主板基本是目前所有品牌Z490主板的起步配置,而一些高端產品更使用了高達10層的PCB(圖10)。從比較“傳統”的設計思路上看,其實用較少的層數構建夠用的電路是最好的,既節約成本,又可以減少過長線路造成的信號延遲問題。不過在針對供電電流可能高達90W,中端型號就有高達125W TDP的第十代酷睿桌面版時,最重要的需求就不是這樣的70
Z490主板的層數增加主要是利用更多的線路來分擔過高的電流,同時更多的銅制線路實際上也可以作為“散熱片”,可將大電流電路和高頻、高耗電元件產生的熱量快速地發散出去。
3.散熱能力
同樣是因為大電流、大發熱量的影響,加上英特爾目前沒有公布,但可能TDP也比較高的Z490芯片組的需求,從入門級游戲到高端電競、設計師Z490主板,全都覆蓋著大面積的散熱片。與此同時,因為要轉換更大的電流而變得更大更復雜的供電電路也需要使用更大的散熱片,實際上在一些高端Z490主板上,除了各個插槽的上方,整個主板幾乎都被散熱片所覆蓋,形成了特殊的“封閉式”主板(圖11)。
特殊功能
相對于架構變化不大的第十代酷睿桌面版和400系列芯片,很多主板廠商自己的“加戲”實際上更加精彩。
1.PCIe 4.0
在英特爾因為制程等問題而延誤的時間里,對手的主板和配件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要跟上市場的腳步,僅憑變化不大的十代酷睿處理器和400系列芯片組是不夠的。比如目前配件市場上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PCIe 4.0設備的崛起,特別是PCIe 4.0固態硬盤,初代產品就達到了5GB/s傳輸率,新一代產品更擁有7GB/s以上的傳輸率(圖12),達到7PCIe 3.0固態硬盤的兩倍,成為高端用戶非常關注的產品。
這一代處理器和芯片組缺失的PCIe 4.0就成為了自增功能的重點,在很多主板的宣傳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PCIe 4.0 Ready”的字樣(圖13)。這里要注意的是,大多數400系列主板只是在電路設計和元件配置上為PCIe4.0通道做好了準備,需要升級到預計支持PCIe4.0的下一代處理器才能提供相應的速度。但據稱也會有部分產品內置相應的控制芯片,可提供一個PCIe 4.0插槽和M.2固態硬盤接口。
2.超頻破解
相對于對手幾乎完全放開處理器頻率的政策,英特爾的政策仍然是提供專門的K系列超頻處理器以及支持超頻的Z系列主板芯片,必須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超頻,這也推走了一些用戶。不過從目前得到的信息看,不止一家主板廠商“破解”了新酷睿處理器的超頻能力,而這種破解也來自兩個方向,一種是讓非“K”系列處理器也可以進行超頻,讓Z系列芯片組更加超值;另一種則是在B460主板上搭載超頻按鍵(圖14),為可超頻的i5等處理器提供價格更低的平臺。
兩種超頻破解雖然方式不同,但都可以在超頻配置方面拉近與對手的距離,無疑會增強第十代酷睿桌面版平臺的吸引力。
盡管受到了架構、制程的限制,第十代酷睿桌面版平臺仍然在努力地提供超越第九代酷睿桌面版平臺的能力。也許對已經擁有了中高端第八、九代酷睿的用戶來說,它的能力還不足以吸引人升級,但對Coffee Lake核心之前的第七代酷睿或更早的平臺來說,第十代酷睿桌面版絕對是值得升級的新平臺,擁有大幅提升的性能和更加全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