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張曉靜 ,馮忠棟
(1.濟南市錦繡川水庫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12;2.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錦繡川水庫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境內,屬玉符河水系,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66km2。水庫始建于1966年10月,于1970年10月竣工;2000年對水庫進行加固擴建。錦繡川輸水干渠于1966年興建,1971年建成通水,總長31.5km,其中從渠首至分水嶺水廠出口,全長27.175km。
輸水干渠是錦繡川水庫下游灌區唯一供水渠道,承擔了向分水嶺水廠供水的任務,也是“五庫連通”生態補源工程的主要輸水線路。2006年山東省水科院對錦繡川水庫輸水干渠進行檢測并編制《濟南市錦繡川水庫輸水干渠檢測報告》,牛家渡槽、大佛渡槽、楊家渡槽鑒定為D級,擔杖溝渡槽、西泉瀘渡槽鑒定為C級。渡槽已運行50年,超出使用年限,經鑒定后超期服役十余年,存在安全隱患,需拆除改建。
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改建牛家渡槽、大佛渡槽、楊家渡槽、擔杖溝渡槽、西泉瀘渡槽5座渡槽;改建大佛渡槽上游節制閘、泄水閘和西泉瀘渡槽上游節制閘、泄水閘;東路倒虹吸進出口兩側設圍網防護,倒虹吸鋼管裸露段進行除銹防腐處理,沿倒虹吸左側布設上山臺階。其中渡槽改建是本次項目的主要施工任務,特別渡槽形式的確立對項目的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渡槽設計在現狀設計供水規模15萬m3/d的基礎上,考慮為規劃水廠預留供水能力,確定設計供水能力20萬m3/d,加大供水能力25萬m3/d。
工程所在區域地面起伏大,低山丘陵縱橫,河谷深切,為丘陵、低山與河谷交匯地帶,地面高程一般200.0~600.0m(1985國家高程基準)。經地質勘查,場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勘探期間鉆孔深度范圍內未見地下水,工程場地內河道干涸,各改建渡槽工程渡槽內環境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弱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場地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場地附近地震基本烈度為6°。
需改建的5座渡槽中牛家渡槽位于錦繡川輸水干渠樁號2+369~2+431.5段,全長62.5m,現狀共6跨,槽架為雙排架鋼筋混凝土結構,淺基礎形式;槽身共3節,雙懸臂梁式布置。通過水文和地質情況,以錦繡川水庫大佛渡槽為例,改建后渡槽結構型式可采用以下五種方案。方案一采用拱式渡槽;方案二采用斜拉式渡槽;方案三采用雙懸臂梁式渡槽;方案四采用簡支梁式渡槽;方案五采用梁式(架設管道)渡槽。以大佛渡槽為例進行典型設計,通過方案比選后,確定5處渡槽改造方案。
方案一,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渡槽總長及所跨公路上空凈高要求,采用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排架式拱式渡槽。渡槽設計為2跨,凈跨22.82m,矢跨比為1/5,槽身簡支式置于排架頂;槽身為設有帶橫肋的預制拼裝鋼筋混凝土矩形槽,下部為鋼筋混凝土排架,拱架支撐在混凝土槽墩和槽臺上;槽身為預制混凝土吊裝施工,拱圈、排架、槽墩及其他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施工;槽身及與上下游渠道銜接處設伸縮縫,并布置橡膠止水。
方案二為斜拉式渡槽,主要有單塔、雙塔、高低塔等型式,拉索布置有扇形、輻射形、豎琴形等型式。根據工程所處河谷地形、地質條件及槽下交通要求,可選擇單塔雙索斜拉式結構;渡槽設計為2跨,等跨對稱布置,每跨長33m,斜拉索采用扇形雙索面布設方式。
索塔為H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槽身采用鋼筋混凝土U形斷面,分10節預制,每節兩側預設錨孔,塔墩采用雙排架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在樁頂設置鋼筋混凝土承臺;槽身及與上下游渠道銜接處設伸縮縫,并布置橡膠止水。
梁式渡槽主要有簡支梁式、雙懸臂梁式、單懸臂梁式、連續梁式等型式;擬選擇在工程中常用的簡支梁式、雙懸臂梁式渡槽,槽身橫斷面型式常用矩形、U形。
方案三為懸臂梁式渡槽,共設7跨,分3節,預制U形鋼筋混凝土薄壁式結構,斷面尺寸寬3m,高1.8m,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整體板式、單排架,槽身及先接觸的伸縮縫布設橡膠止水。
方案四為簡支梁式渡槽,共設7跨,分7節,預制矩形槽身結構,斷面尺寸為凈寬2.0m,凈高1.6m,采用鋼筋混凝土整體板式基礎、單排架,槽身及先接觸的伸縮縫布設橡膠止水。
方案五采用排架上架設管道,管材主要采用的螺旋鋼管、高密度聚乙烯管和玻璃鋼管等,綜合考慮機械強度、工程造價、使用壽命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選擇DN1600螺旋鋼管外包聚氨酯發泡;采用單排排架柱,上部架設鋼桁架,部鋼管及鋼桁架均做防銹蝕處理。

表1渡槽方案優缺點對比表
根據5種渡槽方案的優缺點進行比選,考慮經濟性、耐久性及施工周期、后期運用管理等因素,結合場地條件和周邊實際需要,簡支梁式渡槽結構簡單,施工簡易,對山區地形適應性強,同時建后維護簡單,確立以此作為牛家渡槽的基本結構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