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選擇身后安葬的方式,是每個人及其親屬早晚要面對的重大問題,盡管這個話題會令人覺得傷感和沉重。近些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在遺體處理方式上變得愈發多元化了,綠色殯葬(也稱生態葬)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下文就介紹當下外國綠色殯葬領域的一些最新技術和理念。
綠色殯葬作為一種新型殯葬方式,定義較多。英國司法部在《綠色殯葬操作者手冊》中的解釋很有代表性,該手冊稱安葬地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可稱為綠色殯葬,即“人類遺骸安葬地可以創造和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包括林地、草地、果園、可持續發展的農用地和水生環境等),促進野生動植物繁衍生長,把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如此說來,綠色殯葬也不是特別創新。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巴西原始叢林中生活的土著,為了與死者建立“永久的聯系”,長期以來有吃掉親友遺體的風俗。而在藏傳佛教地區,把遺體切碎喂禿鷲的天葬習俗仍保持得相當完好。不管這些做法看起來多么匪夷所思,其實是很契合綠色殯葬本意的——使逝者的遺體不受阻礙地參與自然循環。
讓我們再來看一種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綠色殯葬方式——寂靜之塔。這是一種在印度和伊朗等中東國家信仰“祆教”(即金庸小說中提到的明教,祆音xiān)的人們用來處理遺體的圓塔形建筑。祆教徒認為人體是不潔的,為了避免土葬和火葬污染古老的元素(空氣、泥土、火和水),逝者的遺體會被送入露天的圓形塔,塔頂部由三層石板組成同心圓結構。外面的一圈為男死者專用,中間一圈為女死者專用,最里面的一圈專為死去的兒童使用。遺體在塔上通常很快就被蜂擁而至的禿鷲吃得只剩下骨架,骨頭在經年日曬風吹后逐漸分解,殘骸最后被轉移到中間的淺井處,最后回歸大地。
20世紀以來,由于城市空間擴張擠占用地和政府立法禁止,伊朗的寂靜之塔已經普遍被棄用,土葬和火葬成為主流。而在印度最大的城市孟買,少數虔誠的祆教徒為了保住寂靜之塔的寶貴地皮和當局一直在抗爭著。但不同于伊朗,印度寂靜之塔最大的威脅是這些年來禿鷲遭遇的生態災難。
印度有崇拜牛和禁止殺牛的習俗,這使得禿鷲的數量曾一度達到4億只,它們以當地的牛群尸體為食,直到上世紀80年代,印度普通小村莊也常有數以千計的禿鷲。這時,一種常見的鎮痛劑——雙氯芬酸出現了,它自1993年起被印度批準用在牛身上,禿鷲很快就因該藥品引發的腎衰竭而大批死亡。剩下的禿鷲數量太少,實在經不起損失。因此,醫生和親屬必須出具證明,逝者離世之前的三天里沒有使用過雙氯芬酸。在禿鷲數量不足的時候,當地人甚至極具創新意識地在寂靜之塔上安裝了類似太陽聚焦鏡的裝置,以加速遺體分解。
寂靜之塔自上世紀以來陷入的困境,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生態殯葬方式,也會因為在現代社會遇到法律、環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而難以為繼,這也是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推廣綠色殯葬遇到重重阻力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美國在綠色殯葬方面的嘗試和實踐。

飛燕草墓地是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一處生態墓園,這里沒有傳統葬禮中常用的防腐液、塑料、金屬和混凝土等材料。
最近幾年,美國每年約有280萬人辭世。以民間常見的土葬為例:一場典型的美國式葬禮除了親人的眼淚和鮮花,也少不了涂著光亮油漆的棺材,下葬時的減震裝置,用混凝土加固的墓穴等。人群散場之際,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逝者的故事到此結束,但生者和這個世界還在為這場葬禮付出代價。
近年,美國傳統殯葬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210億美元。2018年《紐約時報》載文,給支撐這個市場需要消耗的資源列了個清單:近2萬噸防腐液,160萬噸鋼筋混凝土,1.7萬噸的銅,6.45萬噸的鋼以及大量木材。根據美國殯儀協會(NFDA)發布的數據,美國一場傳統葬禮的平均費用高達8500美元。對比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這不是一個小數字。不過相比死者親人的悲痛和經濟負擔,標準的美國式葬禮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要大得多,還更持久。
研究顯示,傳統的土葬的危害主要來自防腐液。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9世紀60年代)問世的防腐技術使犧牲士兵的身軀能夠落葉歸根。1865年防腐處理合法化以后,防腐液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林肯總統遇刺后,遺體能夠在公眾面前展示數周,其中就少不了防腐技術的支持。即使在冷藏和干冰技術普及的當下,防腐液仍然是美國殯葬業不可或缺的基礎物資。然而,防腐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的甲醛,除了在土葬之后緩慢地滲入土壤持久地造成污染,還會在火葬之后排入大氣,懸浮長達250小時之久。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處遺體水解爐,這個不銹鋼爐將遺體與水、堿添加劑融合,并通過加熱、加壓來溶解遺體。

南京市雨花臺功德園的生態樹葬
從氣候變化的角度看,每年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超過30萬噸來自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群體——遺體,由遺體火化產生的碳排放相當于每年42532戶家庭的能源消費碳排放,由于火化呈現出上升趨勢,這種排放在未來還會增加更多。
傳統葬禮帶來的問題還包括死后墓地空間的局促。未來數十年間,二戰后美國“嬰兒潮”時代降生的7000多萬人口逐漸從人生舞臺上謝幕,然而,美國的許多公墓還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他們。種種因素累加在一起,使得一些人決心要降低人類在生命落幕之際對地球的傷害,在他們的領導下,一場規模不小的綠色殯葬運動正緩慢地在美國興起并逐漸擴散開來。

2019年5月21日,美國華盛頓州州長杰伊·英斯利簽署法令,使華盛頓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允許堆肥葬的州。
生命起源于水,那么,讓生命終結于水也未嘗不可。不過,我們這里說的不是一些國家海軍以及遠洋航船上海員實行的海葬,而是本世紀以來在北美洲日益流行的水解葬禮,其原理是通過水、堿以及加熱來溶解遺體。水解過程發生在一個水解爐中,耗時約4到10個小時。這是一個不銹鋼爐,它將遺體與水、堿添加劑融合,并通過加熱、加壓來溶解遺體。據專業生產水解設備的美國“生物反應解決”公司稱,水解流程與火化相比,節省了90%的能源,碳足跡只有火化的1/10。
水解葬禮的商業化之路,首先離不開對公眾心理的說服。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這方面的工作離不開有“全美最佳醫院”之稱的梅奧診所的運作。梅奧診所在2003年成功推動了水解遺體的合法化,該機構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處理獲得捐贈的遺體。鑒于梅奧診所在美國的良好聲譽,人們不大會覺得其家庭成員的遺體成為某種試驗品。
其次,水解在美國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離不開各州在立法上開“綠燈”。目前,美國已有20個州將加堿水解合法化,有的是對焚化的定義進行拓展,有的則是在法律文書中增加了一種新的尸體處理方式。北美洲火化協會執行總監芭芭拉·柯米思稱,在這些州中,只有不到10個州擁有提供水解服務的設施。水解服務提供商數量偏少的原因可能在于,仍有很多人對水解葬禮了解不夠。美國殯葬承辦人協會2019年的調查顯示,僅有7.5%的受調對象聽說過針對遺體處理的加堿水解服務。
最后,水解葬禮業務離不開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來投資。數年前,杰森·布拉德肖在明尼蘇達州的雙子城地區經營數家殯葬館,他增加火化服務的許可申請遭當地市議會否決。這一挫折為他嘗試新事物提供了機會。多次討論后,他的公司最終決定投資造價75萬美元的加堿水解系統,從2013年開始向大眾提供這一服務。布拉德肖通過此舉成為美國首批提供水解服務的殯儀館之一,給鮮有變化、保守色彩濃厚的殯葬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布拉德肖說,水解葬禮從一開始便很受歡迎,這讓他們有點驚訝。他的客戶數最近超過了2000個家庭,他們都選擇為親人實施加堿水解,認為這樣做“不僅對環境有利,而且水也比火更溫和一些”。在美國和加拿大共有35家水解服務提供商,其費用與火化類似,美國平均價格2195美元。但是,還有一種比水解更“綠色”的安葬方案。


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格林伍德公墓,占地193公頃,但未來十年這座著名公墓可能沒有單獨的墓穴對外出售了。
2019年5月,美國華盛頓州州長杰伊·英斯利簽署了“關于人類遺體”的SB-5001號法令,承認“天然有機還原”法和和堿性水解法是可接受的人類遺體處置方法。所謂“天然有機還原”法就是生物自然降解(堆肥),這使華盛頓成為美國第一個將遺體堆肥合法化的州。該法律已于今年5月1日生效。
美國堆肥葬的設計師是卡特里娜·斯貝德,她在2013年學習建筑學時曾研究過如何讓自然介入人的葬禮,當時一位朋友向她介紹了農場牲畜堆肥的情況。斯貝德深受啟發,認為人類遺體也可以如此處理。2014年,斯貝德發起了“城市死亡項目”,組建了包括科學家、律師和護理專業人士在內的志愿者顧問委員會,然后在2017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斯貝德的堆肥葬比火化和水解法速度慢多了,碳強度也很低。其流程主要是將遺體放在容器中,然后用木屑和苜蓿草等生物材料加以覆蓋,在通風過程中增添氧氣,為微生物活動提供絕佳的環境。約一個月后,遺體被降解為約0.76立方米的塵土。堆肥葬服務包括生物降解過程和一個追悼儀式,共計收費5500美元,這和美國殯葬的平均成本相比還是有優勢的。
在設計這套系統時,斯貝德與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展開合作,幫助確定遺體分解后的殘留物質是否安全。答案是肯定的,該系統減少了95%的化學藥品使用量,而且分解后的產物符合州以及聯邦有關土壤對人類和植物的安全要求。研究顯示,堆肥葬使用的能耗僅僅是火化的1/8,能減少1噸的碳排放。如果堆肥葬能推廣到2018年10%的美國死者遺體上,那么,減排效果將相當于讓61339輛普通家庭用車停開一年。
堆肥葬被華盛頓州批準,與斯佩德和華盛頓州立法人員的合作密不可分。現在,我們還不能觀察堆肥葬的實際效果,因為斯貝德公司的設施要到2021年初才能運行。目前,該公司從投資者那里籌集了470萬美元,向1.7萬名潛在客戶發送了資訊。此外,華盛頓州的人均火化率在美國各州中排名第二,也是美國宗教信奉率最低的州之一,這都給堆肥葬合法化積累了群眾基礎。不過,這還不能說明這種新的殯葬方式獲得了民間的一致認可,惟一向華盛頓州立法機構提出反對意見的群體是天主教堂。天主教信徒占美國人口的22%,天主教會在1963年才正式接受火化。天主教會在2016年發布指導意見稱,骨灰應該保存在像公墓這樣的神圣之地,這才符合教義。

美國西雅圖一家綠色殯葬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卡特里娜·斯貝德,手捧一頭奶牛尸體被堆肥后的產物向公眾展示。

堆肥葬系統的藝術概念圖,人們可以用這種方式把親人的遺體化為泥土重歸大地。
除了信仰方面的問題之外,人們對自然生物降解業務的可行性也還有一些疑問。在全美運營殯儀館咨詢業務40多年的大衛·尼克松認為,新事物的引入在任何行業都是困難的,在殯葬行業尤為如此。他還指出,該行業由組織嚴密的小型社區構成,不愿改變傳統,這讓真正的變革推廣開來非常具有挑戰性。不過,好消息是,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立法人員分別在今年1月和2月提交了類似的綠色殯葬法案。加州眾議院議員克里斯提娜·加西亞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加州人了解這一方案,堆肥葬的需求將越來越高。她希望自己以后成為一棵樹,她甚至連什么樹都想好了——烏梅果樹。

伊朗古城亞茲德附近的一處寂靜之塔,被棄用已久。
數十年來,美國殯葬行業從傳統的奢侈葬禮獲利甚豐。令人鼓舞的是,這種態勢正受到環境意識覺醒的大眾的抵制,一些新銳商業公司和有遠見的研究機構則通過優質的服務為公眾提供更多選擇,多方面地重塑了這個古老的行業以及人們對身后之事的理解。綠色埋葬理事會主任韋伯斯特·李說,如今美國共有260個綠色埋葬公墓,其中超過半數于過去7年之間開設,足見綠色殯葬推廣速度之快。
《環境與生活》記者從我國民政部網站上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各地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積極倡導和推行綠色生態葬式葬法,引導人們采用骨灰存放、樹葬、深埋等多種形式的生態安葬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的綠色殯葬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傳統喪葬觀念根深蒂固,激勵引導機制不完善,綠色殯葬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突出。為解決這么多難題,除了有關部門下大力氣宣傳與時俱進的殯葬觀念外,在更多地區提供優質生態安葬設施和服務供給、大力提升文化內涵顯得尤為關鍵。假以時日,綠色殯葬一定會給抵達生命終點站的旅客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最終實現從“厚葬示孝”到“歸于自然”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