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南海波濤,風高浪急。
7月1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所謂“美國就南中國海海洋權利主張的立場”的聲明,妄議中國南海主權,甚至宣稱要拒絕中國的“海上帝國”。其措辭之強烈,立場之突出,讓全球輿論嘩然。隨后,美海軍“雙航母”打擊群再現南?!靶慵∪狻?,此外,美軍偵察機多次抵近中國海岸實施偵察,讓近來并不平靜的南海局勢愈發緊張。
密集對中國抵近偵察,炫耀武力、渲染緊張、鼓動對抗,千方百計在南海挑動是非、興風作浪,是美國長期以來在南海的“套路”。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秩序因新冠疫情而面臨重塑的非常時期,美國除了采取了貿易戰、媒體戰、科技戰等一連串對中國實施打壓的手段,此次又在南海問題上公然對中國指名道姓,大放厥詞,其背后意圖何在,值得人們細思。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南海議題發表的聲明,分析并加以說明了特朗普政府最新的南海政策。美國首次否認中國在南?!熬哦尉€”主張,蓬佩奧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聲索“完全不合法”。在這份聲明公開之后,美國助理國務卿史達偉隨即表示,“不排除會因南海問題對中國實施制裁”。
美國人在南海問題上支持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對抗是早已人盡皆知的事實,但這次蓬佩奧的這份表態依然刷新了美國人在南海問題上的新下限。這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系統地就南海議題闡述政策主張,既有對以往政策聲明的延續和繼承,又在政策層面有顯著的升級和變化。
1995年,克林頓政府在中菲“美濟礁事件”后,發表了美國在兩極格局結束后,第一份關于南海的聲明。彼時克林頓政府在“中立”政策的偽裝下,將指責的矛頭指向中國,認為中國的行為危害地區局勢安全。因此,美國的南海政策以此出現了從“中立”到“介入”的轉變。
在小布什政府時期,中美在南海發生了撞機事件,美國當時更是借助反恐的名義,在東南亞-南海地區廣泛擴大軍事存在與影響力。隨著奧巴馬政府2009年“重返”東南亞,以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和國防部長蓋茨關于南海議題的講話為標志,美國南海政策實現了由“介入”到“深度介入”的轉變。在奧巴馬政府后期,美國甚而在南海不僅保持著大規模的軍事前沿存在,而且以“航行自由行動”和一系列試探性的軍事動作站在了最前線。
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雖然亞太“再平衡”政策換成了在“印太戰略”下所推行的地區安全政策,卻也只是“新瓶舊酒”,更多的美國軍事力量聚集南海及亞太地區,已經成為美國南海政策的一項突出工具。在這一情勢下,美國在南海盡管一如既往地表達著價值觀層面的論述,但更多地以軍事化舉措,來挑戰中國的南海權利主張。
多年來,美國雖然頻繁介入南海事務,主要借口是確保南海的通行權,關于區域內國家之間的領土、領海爭議,美國一直表示“不選邊站”,至少在口頭上是如此。但是在美國派雙航母加強南海行動之際,在南海仲裁案裁決公布4周年的時候,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此時發表聲明,引用2016年國際仲裁法庭的決定,宣布中國絕大部分的南海主權聲索為“非法”,否認“曾母暗沙”為中國最南端領土。
這個聲明主張徹底撕去了美國原有的“中立”外衣,赤裸裸展示了美國在南海議題上的“選邊站”態度,在外界看來,這可以理解為美國將在南海問題上全面對抗中國的宣言。而且美國在強調所謂“仲裁”結果的同時,透露了將采取更多的舉措來強行推動結果的落實的信息。
這次政策轉變標志美國將采取更多軍事行動按照與自己理解的與仲裁裁決內容完全一致的方式挑戰中國主張。盡管從國際法上講,美國沒有被賦予任何強制執行仲裁裁決的任何權利。
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表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最近就南海問題發表政策聲明,徹底篡改了美國以往歷屆政府奉行的基本南海政策,更是顛覆在國際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中,非當事國不應高調非法“卷入”的國際實踐。其本質是特朗普政府借疫情從政治、外交和戰略等層面打壓與遏制中國的現實需要。這一政策聲明不僅是美國南海政策的歷史性大倒退,更揭示了美國不惜挑動南海沖突與對抗、進一步插手和干涉南海爭議、妄圖借此進一步遏制中國的戰略企圖。
隨著美國南海政策的升級,其中內在的對抗色彩顯著提升,政治上對抗、軍事上挑戰與法律上否定,儼然成為當下美國南海政策的主要特征。中美在南海沖突的危險和幾率大幅增加。
對于美國國務院發表的關于南海的聲明,中國駐美使館隨即給予了嚴正回應,表示美國無視中國和東盟地區國家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努力,肆意歪曲南海有關客觀事實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渲染南海地區緊張局勢,挑撥中國與地區國家關系,對中方進行無理指責,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從歷史經緯與法理依據來看,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1948年,中國政府就正式公布了南海斷續線,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受到任何國家質疑。這足以說明,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具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符合包括《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而且,中方從來不謀求在南海建立“海洋帝國”,始終平等對待南海周邊國家,在維護南海主權和權益方面始終保持著最大克制。
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和主張是一貫的、明確的。中方堅決維護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堅持與有關直接當事方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堅持通過規則機制管控分歧,堅持通過互利合作實現共贏。當前,南海形勢總體和平穩定并持續向好發展。中國與有關沿岸國通過海上問題磋商機制保持對話溝通,促進涉海領域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并不斷取得重要進展。
軍事專家張召忠指出,南海區域有很多復雜問題存在,一方面是交通要道,另外還有南沙群島爭端、香港問題、臺海問題存在,美國想在南海攪和,頻繁炒作,無非就是要滿足美國的一己私利。這次對于包括南海聲索國及所有其他域外國家,美國制造了一個選邊站的難題,故意把水攪渾,就是要借機渾水摸魚。
其實,美國從一開始介入南海,就早已“選邊站”,在中國與南海各國之間的主權爭議中,美國一直不斷挑動他們和中國之間的矛盾。當年,菲律賓在美國鼓動下,把南海主權爭議告上國際法庭,可是當國際法庭作出對中國不利的仲裁決定后,菲律賓新上臺的總統杜特爾特決定向中國示好,使得2016年以來南海的形勢基本保持穩定,美國的介入也就顯得有些尷尬。美國在2019年3月試圖以明確提供南海安全保護承諾來換取菲律賓對其南海政策的支持,但受杜特爾特政府對外政策影響,美以南海問題離間中菲關系的陰謀最后落空。
7月20日,美國駐英國大使伍迪·強生在倫敦迎接剛下飛機的蓬佩奧。
不過在國際法庭仲裁決定發布4周年之際,菲律賓外長7月12日發表聲明:“國際法庭的仲裁決定必須遵守,沒有商量余地。此前,越南在6月27日東盟10國視頻會議上,代表東盟國家發表聲明,重申在南海主權問題的爭議中,一切要以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為準則。這是多年來東盟國家針對中國首次比較一致的南海聲明。
美此次在聲明中故伎重施,除了繼續對菲示好外,還特地提及曾母暗沙、南康暗沙和北康暗沙、萬安灘等南沙島礁附近及西南漁場的管轄權問題,點名支持越、馬、文萊及印尼等國在南海主張。美國看似在重申仲裁裁決對于南海斷續線內資源開發歷史性權利的描述,實則是在施“離間之計”,試圖利用爭議海域內資源開發分歧,來激化中國與馬、菲、文萊等國間的矛盾,物色新的南海代理人,讓更多聲索國為其所用,以此破壞“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
從2013年幕后支持并操縱菲提起所謂“南海仲裁案”,到2016年以來一直把仲裁裁決作為向中國施壓的“棋子”,美國雖然并未批準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事實上一直在利用國際海洋法為其“強權即公理”的行為法則掩飾。從目前來看,美國正為在南海發起新一輪的法理斗爭預熱,意圖徹底把中國塑造為“國際法規則破壞者”,以給中國國際聲譽以致命一擊。從挑動輿論角度,美國聲明一再強調“強權即真理”的邏輯,反向利用“大國欺負小國”的慣常心理,這也是其系統對華信息欺騙行動的一部分。
本質上講,這既是中美南海地緣戰略博弈的繼續,也是目前特朗普政府奉行“逢中即反”的全面對抗中國的中美競爭政策的后果,是在貿易戰、科技戰、新冠病毒抗疫以及涉疆、涉港、涉臺等領域遏制中國的行動延續。
南海諸國真的就心甘情愿成為美國制華戰略的棋子,實際上,美極力要求地區各國在中美大國競爭中選邊站的政策期待與設計,已引起東盟絕大多數國家反感。
然而,南海諸國真的就心甘情愿成為美國制華戰略的棋子,還真的未必能如美國所愿。美編造的對中國南海政策舉措具有“欺騙性”和“敲詐性”的說辭,無法掩蓋中國致力于通過“雙軌思路”解決南海問題、加快“準則”談判、為避免爭議海域資源開發而堅持“克制性措施”等諸般事實,也不能令東盟及國際社會所信服。實際上,美極力要求地區各國在中美大國競爭中選邊站的政策期待與設計,已引起東盟絕大多數國家反感。
特朗普政府在經濟、安全和全球治理的單邊主義,以及新冠疫情暴發后的“不作為”和“推卸責任”,令美盟友及伙伴國對其維持領導地位的意愿和能力產生了懷疑。南海問題也因此成為美展示實力和雄心、維持由其主導的亞太地區安全架構穩定最為重要的議題。
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指出,美意在借南海問題向國際社會展示以強勢手段應對“中國挑戰”、維持國際秩序主導地位的壯志雄心與強烈意愿,重建地區內外盟友和伙伴國對其信心。
從編造“南海與新冠疫情綁定說”,將南海問題與新冠疫情“打包”成為渲染“中國威脅論”和構建“反華陣營”的“組合牌”,到此次在聲明中將中國描繪成“以大欺小的霸凌者”和“奉行以強權實現海洋帝國”,美實際是在通過外交宣示、武力展示向盟友和伙伴國表明:其有決心、有意愿也有能力應對“中國挑戰”,繼續主導區域和國際秩序主導地位,以此減緩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的聯盟和伙伴國體系“分化危機”。
果然,在美國發布聲明之后,隨后日本等國家也緊跟腳步響應美國“號召”,宣布必要時將介入海域爭端問題。忠實盟友英國緊隨美國之后,宣布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將首次遠航至中國南海,參與美日聯合軍事演習,其實質是為了幫助美遏制中國。
7月20日至2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出訪英國與丹麥,他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和外交大臣拉布會晤的議題清單上,包括了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應對,以及涉及中國共產黨、香港和所謂“人權”問題等一系列涉華內容。此前,美英兩國剛剛合力對中國華為公司下手,在香港問題上更是“親密無間”。
有分析認為,蓬佩奧的歐洲之行是一次整固盟友關系的訪問,也是一次迫使歐洲國家站隊、構筑對華施壓統一戰線的訪問。然而眾多英美兩國網友表示,兩國政府這是白費力氣,現在已經不是1880年,希望政府能夠慎重考慮。更多網友表示,約翰遜如果有這個閑心,應該先把國內疫情控制住,不要多管閑事介入南海問題。
當然,美國政府的抗疫不力,在南海問題上打中國牌,也已經成為特朗普政府最后的救命稻草。當前,美國國內兩黨、府院在南海問題態度和立場前所未有的一致,批評中國南海政策主張已經被美政客塑造為某種“政治正確”。在總統大選日益逼近之際,特朗普政府此時炒作南海問題,將中國抹黑為“強權即公理”和“謀求海洋帝國”的“怪獸”,試圖營造一種對華強硬和“美國主義至上捍衛者”的形象,也是意圖借此獲取國內選民對其外交政策的認可和支持。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表示,美國在南海的影響力以及既有優勢是在逐步喪失的,這也是美國人要在這個時候利用仲裁問題和我們較勁的主要考量。然而,美國真的做好心理準備要和中國在南海上掰腕子嗎?
7月15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態: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和唯一的超級大國,動輒制裁或者威脅要制裁,這不免讓人覺得非??杀!暗珮溆o而風不止,如果美國真想興風作浪,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