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汪家芳畫作。
一老一少,一位是著名畫家,一位是年輕護士。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兩個渾身“不搭界”的人幾乎不可能出現交集,但一場全民參與的抗疫戰爭,讓他們成為了“戰友”。
因為兩人的名字里都有“芳”字,他們被大家稱為兩代“芳華”。
汪家芳,著名國畫畫家,他的巨幅國畫作品《上海》懸掛于“上海的客廳”——西郊賓館外賓接待大廳。
鄒芳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95后,2月19日隨醫院整建制援鄂醫療隊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喜愛畫畫的她,工作之余在雷神山留下大量漫畫作品,這些畫作真實地記錄了病房中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生態,為病房帶來了生機。
新冠肺炎疫情中,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無論手握畫筆的藝術家,還是工作在救治患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同行業的中國人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所學所長構筑起抗疫之墻。
2020年的春節,畫家汪家芳原本要去東南亞采風。作為關注當下社會、關心民情民意的藝術家,國內各地和異域各國的采風,是汪家芳創作的源泉,也是他記錄歷史的方式。他有一個獨特的“愛好”——每到一處寫生,他會將畫好的紙卡帶到當地郵局,貼上郵票、蓋上郵戳。郵票和郵戳為一幅藝術作品留下嚴肅而永恒的時間印記,汪家芳認為,這讓他的寫生作品多了一層記錄歷史的作用。
此時,醫院為應對疫情緊急啟動新建的高標準5G智慧發熱門診剛剛開建,汪家芳眼前是緊張的建設場面。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這一趟海外寫生的旅程,大年初二,汪家芳退掉了機票、酒店,響應政府號召“宅家”抗疫。
每天關注疫情發展和社會各界抗疫的新聞報道,汪家芳創作和記錄歷史的責任感被點燃。他決定,做好防護措施、駕駛私家車到上海一些關鍵的場所去看看。
小區門外送貨的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火車站測量體溫的工作人員、道口工作人員、警察、醫生護士……汪家芳用眼睛細細觀察這些維持上海城市運轉、保障宅家千萬居民基本生活的人物。回家后,他把這些平凡人在非常時期堅守崗位、忘我工作的瞬間,用畫筆記錄在了紙面上。
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醫護人員工作的艱辛常常讓汪家芳動容,這讓他產生了希望近距離觀察抗疫醫護人員工作的愿望。“我的第一前提是不給醫護人員添亂,如果有機會去看一看醫護人員真實的工作場面,對于我來說也非常重要,我可以將自己親眼所見記錄在畫稿上。”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鄭興東的支持下,汪家芳來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松江院區)。此時,醫院為應對疫情緊急啟動新建的高標準5G智慧發熱門診剛剛開建,汪家芳眼前是緊張的建設場面。
“鄭興東院長是軍人出身,疫情一發生他就像士兵聽到了沖鋒號。醫院前瞻性地將發熱門診新建項目緊急提上日程,以最快的速度開工建設。”汪家芳看到,一排板房正在組裝中,工人們忙忙碌碌。他了解到,春節期間招工何其艱難,但醫院還是克服困難找到了工人,多部門職工放棄休息,共同迎難而上。
汪家芳來到市一醫院發熱門診建設工地上采風。
這次建設的5G標準發熱門診集門診、留觀于一體,共設置23間隔離留觀病房、4間診室、1間搶救室,以及藥房、檢驗室、CT機房、B超室、心電圖室等獨立醫技用房,以求做到發熱患者“五不出”,確保患者“零丟失”“零漏診”,醫務人員“零感染”。這也是疫情中上海緊急新建的規模最大、標準最規范、配備最先進的發熱門診,項目從籌備到施工建設總共花費了3個星期左右。
工人們質樸無華的語言,讓汪家芳非常感動,很多工人抱著為抗疫獻一份力的心態,從老家返回上海參與建設。
看完正在建設中的發熱門診,汪家芳還想去看看堅守在醫院發熱門診的普通醫護人員。于是他穿好防護隔離裝備,在醫院發熱門診做了短暫的寫生采訪。由此,汪家芳成為疫情期間唯一一位到醫院發熱門診近距離采訪醫護人員的專業級畫家。
汪家芳畫作。
那天的采訪,讓汪家芳感觸很深。年輕的醫護人員談起自己的工作,輕描淡寫到讓人忘記他們所在的是一個高風險崗位,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絲不茍,按照規定、流程認真完成自己手上的每一個動作。
回到家,醫護人員的形象在汪家芳眼前縈繞,如果不是如此真切的采訪,這些守護城市安全的人,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一個概念、一條新聞。現在,從畫家的筆下,這些普通的醫護人員將以鮮活的人物形象被記錄下來。
汪家芳以疫情期間的采訪為素材,創作了一組人物作品。按照他的習慣,包括醫護人員形象在內的疫情期間普通人的人物畫作,被蓋上郵戳,藝術作品也因此而有了記錄歷史的作用和獨特的價值。
作品發表后,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賞,藝術家在歷史事件中不僅沒有缺席,還積極參與,并向公眾傳遞了勇敢、奉獻的積極精神。
鄒芳草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外科病區護士,1996年出生的她工作時間不長。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組建156人整建制醫療隊赴武漢雷神山醫院支援,鄒芳草報名參加。出發武漢的前一晚,她在行李箱里裝上了畫圖工具和平板電腦——畫畫是她平常生活里的愛好。
2月19日,醫療隊抵達武漢的第一晚,因為換了地方、也因為情緒緊張,當晚鄒芳草躺了很久睡不著,于是爬起來畫了一幅“出征照”。“這幅畫中有出征前的我們,大家都是長頭發、美美的。然后我們換上隊服,大家的眼神變得堅定。”
汪家芳畫作。
這是鄒芳草在武漢畫的第一幅畫,最初可能是無意為之,但后來,她的畫筆就成了記錄病房工作和緩解大家緊張情緒的“工具”。
鄒芳草在雷神山醫院的崗位是院感專員。這個工作要負責同事戰友們的安全,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必須認真仔細。“每天都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絕對不能出錯。”她記得培訓時的一則案例預警,“如果在污染區有醫護人員的隔離服被勾破了,我馬上要上前進行保護,在破口處傾倒酒精消毒后再捏住,護送其出艙更換隔離裝備。”
上海第一人民醫院支援雷神山醫療隊到武漢時,正是疫情嚴峻的關鍵時期,醫護人員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也非常大。“醫院里一切都是白茫茫的,很干凈,但也很壓抑。”鄒芳草想給戰友、給患者,也給自己帶來一些明亮鮮活的色彩,于是開始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畫漫畫。
鄒芳草在從駐地駛往雷神山醫院的班車上作畫。
每一次運筆作畫前,鄒芳草都會在腦海中回味一天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個場景——嘮叨卻又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生活的“隊媽”“隊爸”、變身奧特曼與病毒大戰的同事“大白”、醫療隊第一次巴林特小組活動……原本嚴肅甚至枯燥的細節,在她筆下都成了可愛的素材,一一呈現。
鄒芳草也沒有想到,自己的漫畫在無意間火遍了全網。被大家稱作抗疫前線“靈魂畫手”的她,在可愛的漫畫中既傳遞了向善向上的能量,又飽含一顆有趣靈魂。無數人表示:“求連載”“求更新”“求關注”。它的作品也被翻印上墻,成為了市一醫院新建成的5G發熱門診入口的一道風景。
武漢雷神山醫院里,不少身穿隔離服的“大白”們身上,也都畫著Q版小籠包,并附有“小籠包加油!”“單身小籠包求蒸籠!”等俏皮話語。
鄒芳草畫作。
鄒芳草用漫畫記錄著重癥病房里真實的救治場景,她希望自己的漫畫能為隊友帶來力量。在武漢48天,鄒芳草一共畫了48幅漫畫作品,最終留下一本漫畫版的“雷神山日記”。
鄒芳草家中一位長輩是著名畫家,耳濡目染之下,鄒芳草從小也喜歡上了繪畫。不過繪畫沒有成為鄒芳草的職業,在家長的建議下她學了護理專業。直到快畢業時,鄒芳草也沒有喜歡上護士這個職業,打算畢業就改行,但一次經歷改變了她的想法。
在上海一家醫院實習時,鄒芳草帶一位女患者去做支氣管鏡檢查。這個檢查會給患者帶來比較明顯的不適,讓人有窒息感。“那個阿姨平常在病房里很照顧我,很喜歡我。做檢查的時候她很痛苦,抓著我的手拼命捏。我當時想,如果我學好護理,將來也許能為像阿姨這樣的患者減輕痛苦。”
因為這次經歷,從學校畢業后鄒芳草堅定地選擇了成為一名護士。盡管護士工作特別辛苦,但每當收到患者的感謝,她就會感到特別滿足。
醫療事業中的一棵“小草”,因為戰疫而變得堅定而豐滿。“雷神山醫院的患者聽說我們從上海來,都說‘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他們覺得上海醫療隊代表著最好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支援武漢的經歷,讓我感觸特別深。”
汪家芳也知道武漢雷神山醫院里這株來自上海的“小草”,看了鄒芳草的漫畫作品,汪家芳非常欣賞。“雖然她畫漫畫,我畫國畫,但我們在畫里表達的情感都是一樣的。”汪家芳說,期待疫情結束后有機會與鄒芳草交流繪畫心得,也希望有機會將這位小護士的畫作介紹給美術界的朋友。
盡管兩代“芳華”至今還沒有機會面對面交流,但因為參與了這場抗疫的全民戰爭,他們成了同一個“戰壕”中的“戰友”。
畫家拿起畫筆,就有了時代交給他的責任;95后女孩穿上護士服,就肩負起職業使命。疫情讓每一個人看到了自己閃光的一面,也讓社會看到了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