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若凌,梁得政,周國棟,楊磊,任宏遠,馬睿
(1.臨夏州農業科學院,甘肅 臨夏 731100;2.臨夏縣農業農村局農機服務中心,甘肅 臨夏 731100)
臨夏州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分布著高寒陰濕、干旱半干旱、川塬灌區等三種類型,牧草種類多樣,畜牧業是當地農戶的主要支柱產業,尤其是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國家、省、州大力實施畜牧業良種繁育、飼草基地建設、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等項目,為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臨夏州雖然說是草地面積大,草種類較多,但是可利用的牧草面積、種類都較少。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糧改飼政策的實施,糧飼兼用型玉米、甜高粱等種植面積在逐年擴大,再加之對部分玉米秸稈進行柔絲打包后,銷售給養殖場或者合作社,不僅解決了部分飼草料短缺的問題,也有利于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但是與當前畜牧業發展速度相比,優質飼草供應缺乏,如紫花苜蓿、燕麥草都是通過外地購買,成本較高,因此,作為養殖場或者合作社,異地取材的飼養方式養殖效益比較較低。
燕麥草是禾本科優質的牧草之一,隸屬于禾本科燕麥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個大類型。燕麥草因其適應區域多、適應性較強,具有較強的抗寒、抗旱、耐鹽堿性,分布范圍較廣,在世界八大禾谷類作物中,總產量排列第五位。燕麥中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質、鈣、鐵等微量元素,有極高的飼用價值和獨特的保健功效。燕麥在我國種植歷史比較悠久,尤其是遍及各山區、高原,種植面積達120萬公頃,是高寒冷涼地區重要的飼草料作物。本文主要通過在臨夏州引進燕麥草新品種進行栽培試驗,并對其適應性、抗逆性和豐產性等指標進行觀察、鑒定和評定,篩選出適宜臨夏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燕麥草新品種,為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飼草資源,著力推動臨夏州畜牧業產業化、規?;l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技術支撐。
試驗地位于臨夏縣北塬鄉前石村臨夏州農科院試驗站院內,平均海拔為1980m,屬溫帶半濕潤氣候,為川塬灌區,年均日照時數為2323.5h,日照率52%;年平均氣溫5.9℃,年平均無霜期為148d,年均降水量630.6mm,年均蒸發量為541.9mm;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前茬作物為豆科作物,其他水肥條件統一管理。
該試驗選取參試燕麥品種7個,分別為壩燕6號、定引1號、百燕7號、冀張燕5號、定燕2號、塔娜和沃肯,其中前5個國內品種,后2個為國外品種。
本試驗小區面積20m2,行距20cm,設3個重復,播深3~4cm,小區播量359.8g。
試驗數據采用Excel2003數據處理工具進行分析。
通過對7個引進的燕麥新品種的物候期進行觀測,結果顯示7個參試品種于4月25日播種,15d以后出苗,生育期在122-127d之間。

表1 7個燕麥品種的物候期統計表

表2 參試燕麥品種的抗逆性調查統計
7個燕麥草處于灌漿期時,每個品種隨機選取1m2測其生物產量,3個重復,取其平均值,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參試燕麥品種灌漿期生物產量測定
結果表明,7個參試的燕麥新品種均能在臨夏縣北塬鄉川塬灌區較好的生長,均能完成生育期。7個燕麥草品種株高均在90cm以上,畝產鮮草均在2400kg以上,畝產干草均在700kg以上,鮮干比在3.19~3.84。其中,定燕2號株高為168.5cm,畝產鮮草4522.63kg,干草1153.66kg,鮮干比3.72,葉量比較豐富,表現出較好的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最適合在本地區推廣應用。在加工利用方式上,種植面積較小,交通便利,直接青飼;種植面積較大,為冬春季節家畜補飼所用,直接制作成青干草,燕麥草在抽穗期進行刈割,晾曬后直接打捆;為了有效的保存養分或者提高利用率,可以選擇青貯,在青貯的時候,可以和豆科牧草進行混合青貯,適當添加青貯發酵劑和玉米面粉,提高青貯效果和家畜適口性。
臨夏州氣候類型多樣,主要由高寒陰濕區、川塬灌區、干旱半干旱區,面積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高寒陰濕區、干旱半干旱區自然資源豐富,高寒陰濕區土地土地面積少、光照不充分,不適宜長日照作物種植,而干旱半旱區因環境條件差、降雨不足,農業種植效益較差,因此,造成上述兩個區域群眾貧困面比較大,大多依靠傳統的養殖業維持生計,有傳統種植燕麥草作為牛羊飼料的習慣。因此,建議今后在優質牧草引種過程中,充分考慮臨夏州不同氣候特點,引進篩選特定氣候條件下的優良牧草品種,通過栽培方式和加工利用方式研究,逐步提高牧草的產草量,增加家畜飼養量,提高農戶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