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青
(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 焦作 454881)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發展畜牧業的優質飼料和工業原料。然而,目前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而耕地面積卻急劇減少,如何提高玉米單產,保障糧食安全成了函待解決的問題。品種改良是提高玉米產量得重要途徑,但不同的栽培方式對玉米產量也有一定的影響,而玉米施肥技術是提高玉米產量重要栽培措施之一。本試驗就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的生育期和產量進行了較為詳細研究,以期為豫北地區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論依據。
該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東經131°06',北緯34°57',海拔108m。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2°~14.8°,無霜期年均216~240天,年平均日照2200~24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550cm,年平均蒸發量1700~2000mm。試驗地內地勢平坦,地貌單一,土質為中壤土,地力均勻一致,0~40cm土層含有機質1.98%,堿解氮62.3mg/kg,速效磷6.8mg/kg,速效鉀99.0mg/kg。前茬作物為冬小麥。
試驗于2018年6月~10月在溫縣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試驗設4個處理,其中:A處理:隨種子播入硝酸磷肥750kg/hm2;B處理:拔節期施肥一次750kg/hm2;C處理:苗期、拔節期分別撒施硝酸磷肥300、300kg/hm2。D處理: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分別撒施硝酸磷肥300kg/hm2、300kg/hm2。
每個處理3個重復,不同處理間隨機排列。小區面積10m×18m=180m2。玉米等行距種植,行距65cm,株距35cm,種植密度為62000株/hm2。供試品種為鄭單988,2018年6月12日播種,10月3日收獲。
田間定點觀測結果表明:各處理對夏玉米的主要生育時期影響不大如(表1)。

表1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生育進程的影響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株高的影響如表2:玉米株高隨著生育期的推進而增加,同一時期各處理株高差異很小;拔節期株高變現為B>A>C>D,而往后的3個時期均是A處理株高最高,C處理株高最低;在夏玉米整個生育時期株高變現為:A>D>B>C,其中A處理比B、C、D處理分別高4.8%、6.9%和3.9%。株高在灌漿期前變化較大,而在灌漿期后趨于平穩。

表2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各生育時期株高的影響
葉面積指數(leaf area index)又叫葉面積系數,是一塊地上作物葉片的總面積與占地面積的比值。即:葉面積指數=綠葉總面積/占地面積。葉面積指數是反映作物群體大小的較好的動態指標。在一定的范圍內,作物的產量隨葉面積指數的增大而提高。
由表3可知:夏玉米葉面積指數隨著生育期推進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葉面積指數增加幅度較大,而大喇叭口期到灌漿期升高幅度較小,灌漿期后葉面積指數開始降低。在整個生育時期,葉面積指數趨勢為:A>D>B>C,其中A處理比B、C、D處理分別高11.2%、6.6%和3.3%。撒施緩釋肥葉面積指數最高,可能與其特性作用有關,苗期、拔節期分施比在苗期、拔節期一次施葉面積指數高,原因可能是肥料一次施流失、蒸發較多。

表3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各生育時期葉面積指數的影響
由于作物的子粒產量絕大部分來自葉片的光合產物,因此干物質是產量形成的物質基礎。在一定范圍內,干物質積累越多,子粒產量也就越高。作物葉面積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干物質生產的重要因素。由表4易見,各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量均表現出隨生育期的推進而不斷增加的一般規律,成熟期最大。拔節期、大喇叭口期4處理間干物質積累差異不大,灌漿期處理間差異較為明顯,A處理干物質積累最高,C處理則最低,A處理干物質積累比B、C、D分別高21.1%、25.0%和10.7%。在夏玉米整個生育期干物質積累同葉面積指數表現一致,即A>D>B>C。

表4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表5 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本試驗結果看出,不同施肥方式對夏玉米生育進程沒有影響,在夏玉米整個生長生育期中,在苗期撒施控施肥的株高、葉面積、干物質積累和產量均高于其它處理;分次施肥高于一次施肥;而苗期一次撒施和拔節期一次撒施差異不明顯。這與羅海波、趙霞研究結果一致。研究結果還表明:撒施緩釋肥可以根據夏玉米生長特性和需肥規律,實現養分的控制釋放,提高肥料利用率,從而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