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勇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鐵嶺 112599)
1.1.1 試驗動物
選擇健康無病、日齡相近的杜長大三元雜交斷奶仔豬,每組平均體重28.35±2.03kg20頭,公母各半。
1.1.2 菌種和墊料選用福建洛東生物菌素,型號為洛東A-90。墊料組成模式為50%鋸末+50%稻殼。
1.2.1 發酵床制作
一是根據墊料池體積的大小,確定菌種、墊料用量,并將其混合均勻,加水調整濕度至50%~60%;二是將混合好的墊料填入墊料池中或堆積發酵,一般冬季10~15天即可;三是墊料發酵成熟后,在墊料表面鋪設約10cm厚的稻殼,經過24小時后即可進豬。
1.2.2 試驗設計
將微生物發酵床與傳統水泥地面養豬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頭,發酵床組平均體重30.02±2.53kg,水泥地面組平均體重30.68±2.16kg;組間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各組飼喂日糧均相同,試驗期60天,自由采食、自由飲水。
1.2.3 驗時間及地點
試驗時間為2010年10月9日至12月9日。試驗地點選擇在鐵嶺市鐵嶺縣橫道河子滿族鄉橫道河子村金永剛養豬廠。
1.2.4 飼養管理
各組飼喂日糧均相同,整個試驗期豬只自由采食、自由飲水。發酵床的管理均按廠家要求進行,如果出現疫病均按要求隔離對癥治療。
在試驗過程中對舍內外溫度、濕度和發酵床溫度進行測量,試驗結束后對肉質進行測定,對試驗豬日增重、料肉比和飼養成本等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

表1 豬舍內外平均溫度比較(單位:℃)
從表1數據可知,10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高1.2℃,發酵床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6.41℃,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5.21℃;11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高3.19℃,發酵床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17.1℃,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13.91℃;12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高2.6℃,發酵床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15.65℃,水泥地面組舍內溫度比舍外溫度高13.05℃;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發酵床組就顯現出溫度優勢了。

表2 豬舍內外平均濕度比較(單位:%)
從表2數據可知,10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高0.7%,發酵床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高1.9%,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高1.2%;11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低2.8%,發酵床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高7%,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高9.8%;12月份時,發酵床組比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高7.3%,發酵床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高8.2%,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比舍外濕度低1.1%;造成11、12月份發酵床組和水泥地面組舍內濕度過高的原因是沒有及時通風排濕。

表3 微生物發酵床與水泥地面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單位:Kg、Kg/d)
由表3中數據可知,冬季利用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平均日增重比水泥地面高0.03kg,差異不明顯;料重比微生物發酵床比水泥地面低0.31,差異不明顯。

表4 微生物發酵床與水泥地面飼養肥育豬經濟效益分析(單位:元/頭)
上表每頭豬占地按1.3m2計算;飼料按3.5元/kg計算;生豬按14元/kg計算。
由表四中數據可知,冬季利用微生物發酵床養豬經濟效益與水泥地面養豬經濟效益差異顯著,利用發酵床養豬比水泥地面養豬每頭兩個月增加經濟效益40.1元。
2010年11月送檢的該試驗豬場試驗豬肉樣品,經遼寧省獸藥飼料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檢測,該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規定,為無公害食品。
從生產性能看,冬季利用微生物發酵床養豬平均日增重比水泥地面高0.03kg;料重比微生物發酵床比水泥地面低0.31。
從經濟效益看,冬季利用發酵床養豬比水泥地面養豬每頭兩個月增加經濟效益40.1元。
從環保角度看,利用微生物發酵床養豬也是健康養殖的一種模式,養殖全過程沒有對周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也沒有任何排放物,是零排放養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