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氣象局,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干旱會造成供水資源短缺,在危害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降低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外,還會對人民正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也是造成干旱區域不斷擴大和干旱化程度不斷加重的主要原因,干旱化趨勢問題已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海拉爾區隸屬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南,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草原氣候,農牧業資源豐富。海拉爾區降水年際間波動起伏較大,并且在全球氣候持續增暖大趨勢的影響,水熱資源的變化會造成區域干旱的演變,導致以往脆弱的環境變得更為惡化。干旱使得海拉爾區農田、草場沙化現象更加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凸顯,給海拉爾區農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本文主要利用海拉爾區氣象局1980-2019年的降水量月值觀測資料。季節的劃分標準:3~5月代表春季、6~8月代表的是夏季、9~11月代表的是秋季、12月~翌年2月代表的是冬季。文中選取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析方法對海拉爾區干旱特征進行統計分析,以期掌握海拉爾區干旱特點,為有效防御干旱災害,科學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依據。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主要指某時段的降水量與常年同期平均狀態的偏離程度,其公式為:
(1)其中P表示的是某時段降水量, 表示的為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
因為我國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降水量變率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采取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劃分干旱等級對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時間尺度也存在較大差別,如表1所示為適合我國半干旱、半濕潤地區的干旱等級標準。因為海拉爾區氣候屬中溫帶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的大陸性氣候,所以該標準對于海拉爾區也比較適用。

表1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劃分的干旱等級
由圖1分析能夠發現,近40年來海拉爾區年際降水距平百分率(Pa)呈下降的趨勢,變化速率只有-0.048/10a。在這40年中有21個年份為負值,其中12個年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氣,大約占總序列的30.0%。其中,輕旱為8年,分別是1981年、1987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6年、2010年、2015年;中旱為2年,分別是2007年、2017年,沒有顯示重旱,特旱為2年,分別是1986年、2018年,這兩個年份的年降水稀少,分別為124.5mm、162.8mm,降水距平百分率(Pa)分別-64.19%、-53.18%。
持續不斷的干旱會對海拉爾區生態環境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土壤、空氣中的水分不斷減少,氣候也尤為干燥,并且會增加風沙、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從而導致農田、草場分化嚴重,從而影響到海拉爾區農牧民的正常生產生活。此外,干旱天氣極易造成雨養耕地顆粒無收,對旱作農作物造成危害。持續的干旱天氣還會導致農牧民需要采取打深井的措施進行灌溉,進而保證農業實現優質高產,但此類方式特別容易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灌溉成本有所增加,同時對于農作物產量也會帶來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干旱災害使得草地植被稀疏,生產力也大幅下降。干旱出現的年份,會導致天氣牧草的返青期、人工種植牧草的播種、出苗期有所延遲,最終會縮短青草期有所縮短。特別是在春旱發生年份,例如1983年、1985年、1986年、1991年均達到了重度干旱標準,導致天然草地的牧草要比平常年份推遲返青,從而使得牧草的生長延緩,對牧草的品質和產量都造成不利影響。總之,一旦發生干旱天氣,勢必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例如2017年5月至7月,呼倫貝爾市平均降水量129.4cm,比常年偏少82.3cm;平均氣溫17.9℃,比常年偏高1.4℃。經呼倫貝爾市民政局統計,此次干旱災害共造成扎蘭屯市、新巴爾虎右旗、額爾古納市、鄂溫克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海拉爾區等7個旗市共29.2萬人受災,因旱需生活救助人口13.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88.9千公頃,其中成災面積320.3千公頃,絕收面積48.2千公頃;草場受災面積6349千公頃;飲水困難大牲畜62.9萬頭只,直接經濟損失17.8億元。
綜上所述,干旱是對海拉爾區農業影響極大的一類氣象災害。從干旱特征來看,近40年來海拉爾區年際降水距平百分率(Pa)呈下降的趨勢,變化速率只有-0.048/10a;1986年、2018年這兩個年份的年降水稀少,分別為124.5mm、162.8mm,降水距平百分率(Pa)分別-64.19%、-53.18%。海拉爾區一年四季均會出現干旱災害,四季中出現干旱頻率最高的季節為秋季,夏季出現頻率最小。有些年份甚至出現季節連旱,例如1985年、1986年、2017年均出現春、夏、秋季節連旱。干旱會使得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牧業產量以及品質大幅下降。為了避免干旱對海拉爾區農業造成嚴重危害,當地政府需要加強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積極植樹種草,使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能夠協調、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