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戴賽嵐,郭潤凡
(華北電力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新能源電力與低碳發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2206)
近年來新能源在中國發展迅猛,“新能源示范城市”也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年-2020年)》的重點項目[1]。與低碳城市相比,中國的學者對新能源城市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2],甚至新能源城市的概念和內涵都不清晰,處于摸索和起步發展階段。
目前,國內外頒布的與新能源城市有關聯的指標體系主要有:1996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提出的CSD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主要分為驅使力指標、狀態指標及響應指標[3];世界銀行設計開發了一套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主要是通過計算國家財富的真實存量來進行評估[4];2012年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布了以新能源利用量指標、分類新能源利用指標及組織管理和激勵政策指標為一級指標的“新能源示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5]。除此之外,許多學者也在城市新能源發展、低碳城市、產業園區的評價指標方面進行了研究。付允等[6]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撐體系,即產業結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消費支撐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辛玲等[7]在分析低碳城市的內涵及特點基礎上,從經濟低碳化、基礎設施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技術發展、低碳制度完善度和生態環境優良等6個方面構建一個比較全面有效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王晶晶[8]將評價對象聚焦于產業園區,從園區管理與保障機制、規劃布局與土地利用、資源利用與溫室氣體管理、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等4個方面進行低碳評估。
然而,現有的研究提出的評價體系很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指標計量方法不足,相當一部分數據當前無法采集,研究的普適性較弱,而且大多數研究的對象是低碳城市,新能源與城市要素結合的研究成果較少。為了推動中國新能源城市的發展,發揮城市示范效應,促進城市內新能源規?;l展,建立一套科學全面的新能源城市指標體系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選擇評價指標時應遵循統計學中指標選取的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一般原則[9]。通過對現有新能源城市相關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結合新能源城市的特點及建設目標,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選取新能源城市評價指標,本文提出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普適性的新能源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新能源開發情況、新能源利用情況及新能源發展環境3項分類指標,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新能源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新能源開發情況指一個地區(市)的新能源資源開發的程度,具體分為新能源開發現狀(A1)、新能源開發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A2)兩個方面。
1.1.1 新能源開發現狀(A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A11):體現了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從傳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變的程度,用以評價一個城市(或地區)能源清潔利用、低碳發展程度。
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A12):體現了電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其他能源的程度,用以衡量一個城市(或地區)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和電氣化程度。
新能源發電量占比(A13):體現新能源在發電結構中的重要程度,用以評價一個城市(或地區)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
1.1.2 新能源開發的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A2)
新能源產業經濟貢獻率(A21):即新能源產業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其值越大,表明經濟效果越好,可以方便而直觀地表示地區新能源行業開發的經濟性。
單位產值能耗降低率(A22):反映能源消費水平和節能降耗狀況的主要指標,體現了一個城市(或地區)經濟活動對能源利用程度的變化程度,反映經濟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
新能源利用情況考查一個地區(城市)新能源的消費情況,通過新能源消費比重指標衡量新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例,具體指標包括:新能源利用總量(B1)、新能源利用效率(B2)、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B3)及新能源推廣度(B4)。
1.2.1 新能源利用總量(B1)
新能源消費比重(B11):新能源消費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地區)新能源推廣應用程度的綜合指標,它通過比較規劃期內該城市新能源消費量與地區能源消費總量,用以反映該城市新能源利用情況。
1.2.2 新能源利用效率(B2)
新能源利用效率指在一個地區(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新能源在其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單位GDP新能源消費量(B21)指標體現。
1.2.3 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B3)
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受電源結構、電網輸送能力、負荷特性和新能源特性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消納問題逐漸凸顯,新能源消納能力成為是否規劃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指標。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考慮一個城市(地區)棄風和棄光問題,包括兩項指標:風電棄風率(B31)和光伏棄光率(B32),并綜合全國風電及光伏裝機規模進行指標賦權。
1.2.4 新能源推廣度(B4)
綠色建筑覆蓋率(B41):該指標體現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綠色建筑推廣應用程度,是推進城市建筑節能降耗、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
新能源動力交通規模(B42):以新能源動力汽車保有量為考查指標,包括地區(市)內保有的所有公共汽車及私家汽車等。
新能源農業規模(B43):將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種植、養殖、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機械動力提供等領域的一種新型農業,包括光伏農業大棚、漁光互補等項目。
新能源綜合能源工業產業利用系統規模(B44):考查地區(市)內是否有工業產業園區應用新能源綜合能源系統。
新能源發展環境(C)是考查地區新能源發展的新能源發展政策環境(C1)、新能源發展技術環境(C2)及新能源發展產業環境(C3)。
1.3.1 新能源發展政策環境(C1)
新能源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受該地區政策的影響,有力的政策環境有利于推動新能源資源的開發及投資。在新能源行業政策分析上,可將政策劃分為準入規則、政策規劃目標、平臺建設、政府補貼、稅收激勵等類別,通過對新能源發展政策支持度(C11)指標評分進行衡量。
1.3.2 新能源發展技術環境(C2)
新能源科研投入比重(C21):通過統計年度內城市實際用于能源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與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計算當地新能源行業的科研投入比。
1.3.3 新能源發展產業環境(C3)
良好的產業環境能夠發揮地區要素作用,促進當地新能源企業間良性競爭,利于新能源行業的擴大。新能源發展產業環境可通過新能源企業規模占比(C31)指標衡量。
為更加高效、快捷地考查新能源在各城市的推廣應用程度,為新能源城市開發建設提供發展目標、科學導向和評判依據,在所建新能源城市指標評價體系基礎上,基于粗糙集理論進行關鍵指標篩選,刪除掉影響較小的指標,最終選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A11)、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A12)、新能源發電量占比(A13)、新能源產業經濟貢獻率(A21)、單位產值能耗下降率(A22)、新能源消費比重(B11)、綠色建筑覆蓋率(B41)及新能源發展政策支持度(C11)作為該指標體系的關鍵指標,各指標計算如表2所示。

表2 新能源城市評價關鍵指標
其中,新能源發展政策支持度采用0~1打分制,打分規則如下:1)缺乏針對新能源開發的支持政策,0.2分;2)已出臺部分新能源發展支持政策,但政策未成體系、覆蓋度小、落實度低、未產生積極影響,0.4分;3)在準入規則、政策規劃目標、平臺建設、政府補貼、稅收激勵等方面均有政策支持,政策體系較完善、但落實度較低、影響一般,0.6分;4)在準入規則、政策規劃目標、平臺建設、政府補貼、稅收激勵等方面均有政策支持,政策體系較為完善、落實度較高、影響較好,0.8分;5)在準入規則、政策規劃目標、平臺建設、政府補貼、稅收激勵等方面均有政策支持,政策體系完善、落實度高、影響顯著,1分。
AHP-TOPSIS法是層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結合,通過AHP法來對各個指標進行賦權,再通過評判對象與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之間的相對距離對評判對象進行排序[10],其計算過程如下:
3.1.1 建立初始評價矩陣及其標準化
假設現存在m組樣本,則有樣本組A={A1,A2,…,Am},各方案指標數為n,則對應指標組為X={X1,X2,…,Xn},因此得到評價指標Xij(i∈[1,m],j∈[1,n]),則初始評價矩陣矩陣如下:
若各評價指標量綱不同,則采用Z-Score法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逆指標需要進行正負號對調。
3.1.2 構造加權標準化矩陣
根據AHP法所確定的組合權重,對標準化處理的初評矩陣賦權,可得加權標準化矩陣:

3.1.3 確定正負理想解
在逆指標完成正向化處理的前提下,得到正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分別為
3.1.4 計算評價距離
第i組樣本與正理想解的評價距離為
第i組樣本與負理想解的評價距離為
3.1.5 計算各樣本的貼近度
當Ci趨近于1時,評價對象達到正理想解;當Ci趨近于0時,評價對象達到負理想解。因此,貼近度Ci的大小體現了某市構建新能源城市能力大小,貼近度Ci越大,構建新能源城市能力越大。
甘肅敦煌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新能源資源豐富,尤其是光熱資源,2016年11月甘肅敦煌成為繼安徽金寨之后第二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德令哈市位于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和敦煌擁有類似的資源稟賦,光熱資源尤為突出,十分適合新能源發展。用上述評價方法對德令哈和敦煌進行對比評價,調研兩市相關戰略規劃及報告得到原始指標數據如表3所示。兩地區對新能源發展政策支持力度都比較大,從各個方面推動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政策差異性難較高下,根據打分規則兩地區新能源發展政策支持度都取0.8。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新能源城市指標數據表

表4 相對接近程度及排序表
由表4可知,在該指標體系中,德令哈的貼近度C1的值為0.521 8,敦煌的貼近度C2的值為0.478 2,C1值要大于C2,表明德令哈市在新能源城市構建能力上優于敦煌市。從實際情況來看,德令哈人口少于敦煌,旅游業欠發達,很多資源還未開發完善,相對敦煌來說全社會用電負荷需求小,外送通道還不發達,這些因素導致德令哈市更容易實現區域內的100%新能源城市目標。
從新能源開發情況、新能源利用情況及新能源發展環境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備的新能源城市指標體系,選取的16個指標涵蓋了城市新能源發展的的各方面,綜合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能源消費水平及結構、新能源利用效率及推廣程度,多維度對新能源發展狀況進行評價??紤]到某些地區新能源發展相關統計數據難以獲得,且選用的指標間存在一定關聯度,某些指標對評價結果影響較小,在原有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基于粗糙集理論進行了關鍵指標篩選,選取影響因子最大的8個指標作為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指標。經過篩選后的指標體系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地對某地區新能源發展現狀進行評估,為對各類新能源城市的發展評估提供科學系統的測評工具,為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參考,為新能源城市的建設提供發展目標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