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抵不過招呼,道理跨不過關系,法律大不過人情。”這一直以來是百姓最恨、最怨、最煩的“潛規則”。“三個規定”在司法改革中應運而生,針對的問題看似只是司法機關的“家務事”,實則是關乎百姓民生的大事。
5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向社會公布檢察機關落實“三個規定”工作情況,并通報六起典型案例。
截至今年3月,全國檢察機關共主動記錄報告2018年以來過問或干預、插手檢察辦案等重大事項18751件。看似“內部”的通報內容,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三個規定”到底是什么
“三個規定”,是指2015年中辦國辦、中央政法委、“兩高三部”印發的制止非法干預、插手司法案件的3份文件,要求對于領導干部插手干預司法、內部人員過問案件,以及與當事人、律師等不當接觸交往行為,司法人員都要主動記錄報告,并進行通報和責任追究。
“證據抵不過招呼,道理跨不過關系,法律大不過人情。”這一直以來是百姓最恨、最怨、最煩的“潛規則”。
三個漂亮之處
在這場發布會中,有三個漂亮之處。
第一個,細化規則有章可循。在“三個規定”出臺之后,不少政法干警不免有些顧慮。對此,最高檢針對“三個規定”出臺細則,打通了制度落地的最關鍵一公里。發布會披露,最高檢先后制定印發具體的實施辦法和工作細則,擴大記錄報告的事項范圍,對具體情形進行了規范和明確。按照這些規定,哪怕沒有遭遇干預、插手,也要進行報告。
這些細則不僅給檢察機關加了碼,更為普通干警卸去了“報對不起前途,不報對不起良心”的壓力。
第二個,鐵面執行不留情面。最高檢此次通報的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違反規定的檢察人員都是“關鍵少數”——他們或是檢察長、政治部主任等機關領導干部,或身為業務部門負責人,面對他人請托,不但未能記錄報告,還拒不依法履職、利用職務影響力干預正常辦案。如此有針對性地“抓典型”,就是要用典型案例去對沖領導違規的示范效應。
最高檢的態度十分明確:權力保不了為權力“出頭”的人,只要伸了手、張了嘴,不管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
第三個,公開公布彰顯決心。發布會上,最高檢公布的“干貨”數據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最高檢院領導共記錄報告有關重大事項95件,最高檢機關共記錄報告444件。
也許其中大部分只是希望推動案件公正辦理,但是當招呼打到了最高檢、甚至大檢察官面前,誰有這樣的路子?為了什么事動用這樣的關系?中央三令五申怎么還有這樣大的膽子?仔細想想這三個問題,令人覺得可怕。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如何求解,司法機關的“作業本”里,會記下最高檢的這道“示范題”。
公布六起典型案例
最高檢還發布了六起典型案例,具體如下:
案例1:趙某某違反“三個規定”案。趙某某為某縣級市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他在面對該市一名市級領導干部崔某干預插手該院辦理的一起刑事案件時,沒有依法履職,使被告人重罪輕判。受崔某干擾案件影響,承辦該案的辦案組主任檢察官劉某某、承辦檢察官韓某某也沒有正確履行檢察職責,導致檢察機關沒有及時對該案進行監督。
案例2:陳某違反“三個規定”案。陳某曾任某市人民檢察院法警支隊政委,他接受案件當事人或親友請托,多次違規過問或干預下級檢察院辦理的案件。被陳某過問或干預的王某、郝某、陳某、劉某4名檢察官,對陳某的行為予以拒絕,并在集中填報時進行了補報,不僅沒有被追究責任,還受到了上級院表揚。
案例3:金某等人違反“三個規定”案。金某曾任某地級市人民檢察院檢務管理部副部長,他利用職務便利為“涉黑”人員打探案情。該院副檢察長陳某,對金某向其過問案件的情況沒有記錄報告。金某的行為不僅導致自己走向了違法犯罪的深淵,也“連累”同事陳某受到通報批評。
案例4:王某違反“三個規定”案。王某曾先后在某直轄市人民檢察院任政治部主任、副檢察長等職,她收受他人賄賂,利用職務影響力,幫助他人減輕或逃避處罰,干預、插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案件,最終被查。
案例5:吳某違反“三個規定”案。吳某曾任某縣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長,礙于同學和朋友情面,違反規定私下會見犯罪嫌疑人、特殊關系人,接受他人財物,私自向公安機關出具幫助嫌疑人免于刑事追究的《檢察建議》,并且主動放棄立案監督職責,使得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的制裁。
案例6:劉某等人違反“三個規定”案。劉某曾任某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他利用職務影響力,違反規定干預下級檢察院辦理一起刑事案件。時任該市某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的田某及該院公訴科科長高某某受到干預插手后,違法辦理案件。
案件起訴至法院后,劉某又找到法院的有關人員,為犯罪嫌疑人請托說情,導致對本應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張某某等判處緩刑。
最高檢檢務督察局負責人指出,案例呈現三個特點。一是風險多來自“熟人”,有的插手、過問來自同級黨政領導,有的來自同事、下屬、下級院干警,有的來自同學、朋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等;二是違紀后果嚴重,違反“三個規定”的檢察人員往往滑向濫用檢察權導致司法不公的深淵,受到黨紀、政紀處理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三是主動報告或可免責,凸顯了檢察機關落實“三個規定”對檢察人員履職安全予以防護的“鎧甲”作用。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