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切口的打開、每一針的縫合都要精確到毫厘,縫深0.1毫米可能就會引發大出血……這是在心臟上針尖的舞蹈?!弊屛覀冏哌M心外科,聽醫護人員講述那些發生在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病房里的故事。
“你能看到病人的心臟在你面前跳動,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每一個切口的打開、每一針的縫合都要精確到毫厘,‘開心到‘關心的過程都是驚心動魄的,縫深0.1毫米可能就會引發大出血。這是在心臟上針尖的舞蹈!”廣東省南海醫院的柯英杰醫生如是說?;颊唠x開手術室并不代表手術結束,反而是另一個驚心動魄的術后監護的開始。心臟術后早期的患者病情瞬息萬變,心外科重癥監護的醫護人員也一次次把患者從鬼門關拉回。
重癥監護室:每分每秒都在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從手術室出來的患者身上監護設備眾多,他們需要在心外科重癥監護室呆上一段時間,身體重新適應剛修復好的心臟。在這里,患者由于生物鐘混亂,分不清是白天還是黑夜,管床護士會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告訴患者現在幾點,在這里呆了多少天。“如果是白天,我們會多開幾盞燈,晚上就把燈光調暗,盡量營造睡眠氛圍,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物鐘時間?!睆V東省南海醫院護士組長梁鍵偉如是說。
患者呆在這里的時間與在病房相比是較為短暫的,短到甚至讓患者覺得心外科重癥監護室對他們的病情并沒有太大的幫助,甚至經常有家屬會在心外科重癥監護室門口催,“為什么還不出來?”其實不然,梁鍵偉說,重癥監護室是維護心臟外科手術勝利果實的重要保障,大多數患者脆弱的心臟在這里經歷了生死時刻后得到康復。
“術后24小時最為關鍵。患者容易出現胸液多、心功能不好、呼吸功能不好等病情變化,這就需要及時進行干預,我們常常要使勁將走向鬼門關的病人往回拉?!痹谛耐饪浦匕Y監護室里,醫護人員實現24小時輪班制,他們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的監測在時間上可精確到分秒。
監護室護士們要密切關注患者們的心電圖、血壓、尿量、胸液量、電解質等各方面的變化并及時報告醫生進行治療糾正。比如,胸液是從傷口里引流出來的,混合了傷口的滲液和少許的滲血,應該是顏色比較暗的,但是如果流出來的胸液較為鮮艷,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要警惕是不是傷口有出血,需要對此進行及時的止血治療。
在心臟重癥監護室的每一個日日夜夜,他們的守護、觀察、調整都是為了給每一顆剛剛經歷新生的心臟平穩度過危險期保駕護航。他們是一群低調、極少在患者家屬面前露面卻對患者來說又極其重要的白衣天使。
手術室:把每個主刀的手術步驟牢記在心
“基本上所有手術我都會上,一天最多上兩到三臺手術?!笨掠⒔苷f。心外科手術非??简炨t生的體力和忍耐力?!安煌中g,手術時間也不同,大血管手術一般要8個小時,在搶救的時候,10個小時、12個小時都站過。”
在手術臺上的時候,尤其是搶救性手術的時候,主刀醫生操作很快,作為助手的柯英杰也一定要跟上。所有的手術步驟都要想到主刀前面。主刀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提前準備好,包括提醒器械護士下一步要遞什么器械。“我的習慣就是會把每個主刀的習慣都牢牢地記在腦子里,保證手術安全順利進行?!笨掠⒔苷f,手術流暢一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主刀醫生的壓力。
年輕醫生都需要手術操作的機會來鍛煉自己的基本技能,但是也要遵從各位主刀醫生的習慣進行操作。一位優秀的助手是能夠為任何主刀醫生創造良好的術野(手術時視力所及的范圍)條件,為手術安全順利進行保駕護航的。心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極其漫長,把主刀的習慣牢記心中,只是這條路上一個很小的縮影。
病房:看著患者一天天好起來,很有成就感
與昏暗的心外科重癥監護室不同,在病房里,那些努力練習著吹氣球的患者,那些忙著幫患者做生命體征各項指標“數學題”的護士,那些在“溫馨小屋”里傳出的陣陣笑聲,這一切都能讓人覺得充滿希望。
“熬過手術及手術后心功能恢復關之后,病人的情況會越來越好。甚至能看到患者整體狀態一天比一天好,這種希望的感覺帶來的醫生成就感是自然而然的。心臟外科能夠吸引年輕醫生去學,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笨掠⒔苷f。
“心外科要考慮的東西比其他科要多很多,必須要獨立去思考。”從兒科轉到心外科病房的護士林潤芬坦言,兒科的壓力比較大,主要是在跟家屬溝通上;在心外科的壓力也大,主要是因為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病情觀察方面必須要很細心?!爱斎粶贤ㄒ彩欠浅V匾模尲覍傩湃文?,需要溝通到位。”
在這兩年多里,林潤芬個人覺得在心外科成就感會高一些,特別是那些心衰、心功能不好的,來的時候一大堆問題,連走都走不了只能半躺在床上吸著氧的患者,做完手術之后,健步如飛。
“芬姐,原來你在這里?!币恍┮粌赡昵白鐾晔中g的患者回來復診,一看到她就能喊出她的名字。“能被患者記住自己的感覺是非常好的。他會很感謝你,可能你已經把這個人忘記了,他還能記得你的名字,而且他也在慢慢走向健康,這讓人覺得非常開心?!?/p>
心衰、心梗、反復住院、到處求醫的患者在心外科醫生的救治下,獲得了新生,延續了生命。心外科不僅僅是心臟的修補手術,更多的時候是給予患者新的希望。
(《南方都市報》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