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英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發展,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環,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恢復已經被納為現代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林業生態工造林工程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發揮這重要的作用。樹種的選擇是造林工程中最基礎的部分,也是保證造林質量的基本保障,提升造林質量的關鍵因素,文章針對造林樹種的選擇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方法路徑來提高造林質量。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樹種選擇;造林質量;方法路徑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0)07-0050-04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世界人口的巨大增長使得人類活動加劇,對大自然產生了極大影響,大量的林木被破壞,世界植被覆蓋率不斷下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威脅。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和整個社會對生態保護極為重視,一直在致力于發展森林資源,提高植樹造林質量,林業生態工程的開展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要工程。
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工程造林能夠顯著改善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類不斷的毀林開荒,過度砍伐樹術,使水土嚴重流失,土壤沙化,進而引起了千旱、沙塵暴、洪澇等嚴重的自然災害,對人類的自身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因此,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退耕還林,同時在荒地上進行適宜的種草造林,一次來提高植被覆蓋率。其次工程造林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也能夠加快改變一些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不僅能夠擴大森林面積、加快植被恢復,從根本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還能夠使得物力、財力集中投人基本農田的建設,實現集約化經營。此外,在實施造林工程的過程中,可以對國家投入的大量物資和資金充分合理利用,實現優化配置生產,大大促進養殖業、種植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的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增加農民收人、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最后,造林工程的實施還能夠直接增加農民的收人,當林木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農民可以得到各種各樣林木的種子、各種千果、鮮果、木本糧油以及牧草等,這也為后續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成功與否與樹種的選擇息息相關,文章針對造林樹種的選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提高造林質量的路徑。
1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樹種的選擇
1.1選擇造林樹種的基本原則
在對樹種進行選擇時,首要條件就是要滿足造林的目的,在滿足造林目的地前提下,根據造林環境而適應情況,盡可能的選擇來源范圍廣泛、苗木成本低廉以及栽種較為容易的樹種。
目的性,生態建設工程已經開展很多年了,最開始工程造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隨著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的加強,幾年來造林工程的目的已經轉變為以恢復生態為主,主要是為了加強生態建設。所以,在選擇樹種時,更加重視樹術的生態價值和環境保護價值,當然也會側重考慮到經濟價值,這樣就可以實現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夠很大程度發揮造林工程的經濟效益。
適應性,在選擇樹種時,除了要滿足造林工程的目的,還要適應造林地的各種環境因素。滿足造林目的地樹種盡管很多,但是確不一定都能夠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所以在選擇樹種時還要進一步分析,將不同的樹種進行對比,因地制宜,使選擇的樹種的生態特征和造林地的環境條件相適應叫,只有選擇了合適的樹種,才能夠真正的發揮樹種和土地的作用,這也有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
選擇造林樹種時所考慮的環境因素有大很多,它指的是樹木生長的環境因子的總和,主要有地形、氣候、生物、水文、土壤以及各種人為因子等,做到“適地適樹”是選擇造林樹種的關鍵。樹種和環境因素款間是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的平衡是動態地、相對的,并且作用于樹木的整個生長過程。選擇與造林地環境相適應的樹種,就是在人為手段的干預下,使得造林地的立地環境同樹術生長的需求達到平衡,從而使樹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一個平衡,減小了其樹木生長的不良影響。
經濟性,當我們所選擇的造林樹種達到造林的目的性和適應性后,還需要考慮它的經濟性,在符合條件的樹種中選擇苗木價格低、來源范圍廣泛、管護費用低以及造林成活率高的樹種。在樹種選定后,我們要盡可能地選擇同當地生態交件相似的本地樹種,這樣就能夠避免苗木的長距離運輸,減小苗術損壞,如果還是需要從其他地方調運樹種,那就需要對苗木進行仔細的包裝保護,防止其在運輸過程中根系受到損傷造成存活率降低。
1.2造林樹種的獲取方式
在對造林樹種進行選擇是,我們需要選擇與造林地相適應的樹種,而樹種的基本獲取途徑有兩種,即選擇和改造。其中選擇這種途徑又包括選樹適地和選地適樹,而改造則有改樹適地與改地適樹。改地適樹是通過一些列的認為措施來改變造林地的立地環境,改樹適地則是通過對樹種進行改良,將其某些遺傳特征加以改變,使其與造林地的立地環境相適應,這種方法是一個周期很長的工程,并且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否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選樹適地,這種樹種選擇方式指的是在全面考慮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的前提出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樹種。在分析造林的的立地條件時要盡可能地全面,特別是某些極端限制因素,同時結合所選樹種的生理學、生物學以及生態性特性。要對樹種的天然分布范圍進行深人研究,同時對其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的生長表現進行觀察分析,結合對樹種的生態性和生理學研究,分析其對特定環境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在選擇造林樹種時,首選對象就是與造林地生態環境相似的鄉土樹種,其對當地的土壤條件和氣候適應性都極好,不需要人為的在此對土壤做特殊處理,樹種存活率高,造林成功率也大大提高。此外,在選擇造林樹種時還需要考慮增加生物多樣性,盡可能地選擇兩種及以上的合適樹種網,這樣既可以營造混交林,大大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選地適樹,在采用這種方式選擇樹種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樹種的生態學特征,對樹種的生態需特征進行充分調查,同時也要充分了解造林地的環境條件,再利用不同的造林地的生態環境的差異來合理選擇樹種,即要是造林地的立地環境與所選擇的樹種的生態位相匹配。當選擇樹種為千性樹種時,我們可以選擇將樹種種植在海拔比較高的地段,這種地段的地下水位都相對較低。當選擇的樹種為陽性樹種時,造林地的選擇可以使向陽背風的地段,或則也可以選在有天然屏障可以抵擋冬季寒風的地段。當所選樹種為陰性樹種時,可以將其種植在林下或者北坡。
3)改樹適地,這種方法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樹種的特性進行增強,比如增強樹種的耐旱性、耐寒性或者抗鹽性等等,以此來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的造林地,例如千旱、寒冷、鹽漬化的土地。但是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并且整個周期較長,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因此用到這種方法的時候比較少。
4)改地適樹,這種方法指的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要求栽種特定的樹種,但是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又不適宜這種樹種的生長,因此會采用一些人為技術手段來改變當地的立地環境,以此來滿足這種樹種的生長要求。我們常用的改地方法有通過客引土壤來改變原土壤的通透性可排水性,土壤的PH值可以通過施肥來改變,通過對地形進行改造可以提高或者降低地下水位,還以通過與其他樹種混交的方式來改變光照條件,多安裝一些灌排水設施可以調節水分,這些人為技術手段都可以恰當的改變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來滿足樹種的生長條件。但是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大規模的林業生態造林工程,只適用于較小規模的,或者一些重大項目,對樹種有特殊要求的地區,所以一般的造林工程并不會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來改地適樹。
1.3選擇造林樹種的注意事項
1.3.1選擇水土保持樹種
造林工程實施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以及恢復嚴重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環境,所以在選擇造林樹種時,應該選擇根蘗性強的樹種,這種樹種能能夠更好的籠絡土壤,尤其是在那些地表土壤質地疏松,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在對樹種進行選擇是要選取根系發達的的樹種。根系發達的樹種常見的有馬尾松、濕地松、刺槐、火炬松等等。此外,對于士壤結構比較堅貧以及土壤板結的地區,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改良土壤功能的樹種,這類樹種枝葉繁茂、落葉厚實,且其樹枝樹葉落在地上后能夠比較容易分解,這些分解物可以顯著改善士壤品質,所以當造林地的土壤板結嚴重或者貧瘠,可以選擇這種樹種進行種植,能夠充分發揮樹種對土地的改良作用,這類樹種有香樟、無患子、刺槐、楓樹、櫟木、紫穗槐、木荷等。另外,夾竹桃、木荷等樹種能夠在地面形成良好的落葉保護層,在雨水較多、土壤經常受到雨水沖刷的地區可以選擇這種樹種種植,能夠有效減小雨水沖刷造成的水土流失。
1.3.2選擇樹種時合理必須合理搭配喬灌草
造林地的環境差異較大,所以我們在選擇造林樹種時要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樹種進行合理搭配種植。而喬灌草等不同的樹種其生態學特征和生長習性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需要對樹種、草種的比例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選擇最優比例。例如,如果造林地是在北方千旱的地區,我們就需要搭配一定量的耐旱灌木,這樣就可以使單一樹種免受千旱天氣的影響,大大提高樹苗的存活率。草種能夠對土壤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在選擇造林樹種時應該搭配一些耐旱的草種,它對植被恢復有極大的幫助。還有一些坡度超過259、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需要搭配建設生防護林,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種植,可以是喬木也可以事果樹,因地制宜,并且要做到喬灌草的科學合理搭配。
提高造林質量的路徑
2.1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方案確立
在制定造林方案時,要根據造林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根據造林地的氣候環境、地理地質特征和造林要求來去定制合理的方案,這也是后續造林工程實施的依據。此外,在林業生態工程造林過程中也要加強造林管理工作,這樣才能確保整個工程的順利進行。例如在荒山造林過程中常會用到一種明穴植苗法的造林方法,這種方法的重點在于處理挖好的樹穴,首先會在樹穴的底部鋪上一層熟土,在根據設計好的數量在熟土的上面施加底肥和有機肥,同時在肥料的上面覆蓋一層細土,這里要求使用透水性較強的細土,最后才可以將樹苗投入樹穴中。此外,在種植樹苗時要保證樹苗根據的完整性,防止根須翹起、彎曲的現象,將樹苗投入樹穴后要加上濕土和表土進行覆蓋,樹苗完全固定后在加上一層虛土覆蓋。
2.2林業生態工程造林中的整地技術
整地工作時林業生態工程造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整地工作的實施能夠改善造林區域的地質條件,以滿足樹木的生長需求"。在整地工作開展過程中,首先要對造林地的坡度進行改造,這樣有利于后續造林工作的進行,同時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現象。其次,要對林地土壤中的大塊碎石進行清除,保證土地平整,土壤疏松,沒有硬結土塊,這樣有利于苗木種植工作的進行。此外,在對造林地進行整改時,要競可能的保留該區域的原生植被,以確保造林規劃區域的植物多樣性,這與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目的相符。以荒山造林為例,在對造林工程進行設計時,就要進行野外勘測和數據調查,這樣才能夠準確的知道整地面積的大小以及相應技術的應用。同傳統的林地整地相比,在荒山造林的整地工作工程中,會對整地坡度和水平線嚴格控制,并且會盡量保留當地原有的灌木和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這些都是造林工程成功的關鍵。
2.3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水肥管理
決定造林質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肥料和水分,它們是樹苗生長的客觀條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條件。通常在苗木種植完成后要立即對苗木進行灌溉,以保證在.苗木的生長過程中有充足的水分,并且灌溉時要盡可能地澆透。當苗木栽種完成后,也要重視春季的抗旱工作,根據氣候條件、樹齡大小以及土壤特點對苗木進行針對性的抗旱灌溉,從而促進苗木的正常生長。到了冬季,對苗木進行灌溉時還要節后剪修和除草,這樣苗木周邊土壤的水都就得到了有效改善,進而使苗木的抗低溫抗凍能力顯著提升
2.4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除草松土
松土就是所土壤進行疏松處理,通常是采用人工或者機械方式對土地地表板結的土壤進行敲碎,以此來提升土壤表皮的透氣性能。根據造林區域的的降雨量、氣候變化,對土壤進行適當的松土,提升地表的通透性,這樣才能保證種植好的苗木的幼林階段良好度過,也保證了苗木的正常生長。生長在林間的雜草會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這樣就導致苗木所能獲取的養分和水分減少,所以為了確保苗木有足夠的養分和水分,要及時對林間的雜草進行清理和鏟除。在進行除草工作室,要求與雜草的生長規律、苗木的生長特點以及造林地的氣候變化,合理地開展除草工作,這樣才能夠保證苗木在生長過程中有足夠的養分和水分。
2.5林業生態工程再臨的管護工作
造林工程并不是隨著苗木種植的完成而結束,后續的管護工作也極為重要。我們要專門安排技術人員對林地進行科學合理地管護工作網,防止林地遭到人畜的踐踏,避免森林火災的發生等,要對林地進行定期的巡邏管護。此外,還要對苗術的病蟲害問題以及苗木存活率情況進行關注,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能夠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解決。
3結語
林業生態工程與國家的環境建設息息相關,同時它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嚴格按照規范和要求才能夠確保造林工程的質量,要對造林工程中的各個環境進行掌握,來全面控制造林的質量。除了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樹種,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提高造林質量,合理制定造林工程的實施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林業生態工程達到較高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謝貴民.提高植樹造林質量的各項技術措施[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04):36-40.
[2]王少華,李明啟.怎樣合理的選擇造林樹種J].貴州林業科技,2009(8):20-25.
[3]魏建新.林區整地與造林技術初探[J].綠色科技,2011(3):2-8.
[4]李學軍,蘇雅拉圖,陳瑤.山地造林技術的實踐與探討[J].內蒙古林業,2015(5):6-11.
[5]馬長松.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樹種的選擇及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6(33):21-26.
[6]高學志.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樹種的選擇及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17(02):3-7.
[7]王高鐘.關于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樹種的選擇及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8):12-16.
[8]陳立軍.提高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17):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