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奎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開展了一次增產節約運動。時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積極響應號召,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愛國增產節約的運動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到處是滿目瘡痍的景象,國民經濟面臨嚴重困難。周恩來看到此景后,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要醫治長期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要從事經濟的文化的國防的各種建設工作,國家的收入不足,開支浩大,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遇到的一項巨大困難。”
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我國要獲得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要爭取這三個條件,大約需要三年時間,或者還要多一點。”周恩來指出,要“以三年時間來做準備工作、恢復工作,爭取在一九五三年開始十年建設”。1951年3月9日,他又在政務會議上指出:“去年、今年、明年的工作都是建設的準備工作。兩年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建設。”
1950年6月,正當中國人民全力以赴地為恢復國民經濟而努力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使國家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國家的收入是有限的,周恩來不得不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上。周恩來明白,中國不能像有些國家那樣去掠奪他國,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生產,自力更生。而在當時,最好的解決方案只能是開源節流。因此,他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增產節約運動。
增產節約運動最早開始于東北的勞動競賽,而一般性的增產節約運動是從1950年底全國開展抗美援朝愛國運動時開始的。當時農村開展了愛國豐產運動,國營企業則開展了增產節約運動。但當時的運動僅僅是群眾性的愛國運動,還沒有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自上而下的經濟活動。
1951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提出“戰爭必須勝利,物價不許波動,生產仍需發展”的方針,確定解決財政困難的五條辦法,其中第三條是“緊縮開支,清理資財”。會議還要求各地從11月起全面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周恩來在會上報告了關于節約兵力、整編隊伍,減少機關、精減人員,收縮開支、清查家底,提倡節約、嚴禁浪費等情況。
10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在工業和農業戰線上正在發展著的愛國增產運動,是我們國家值得慶賀的新氣象……需要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愿軍。這是中國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務。”周恩來在作總結發言時說:“我們這次會議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把增產節約運動作為我們會議的重要任務之一。增產節約的主要意義是為了要支持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為了把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到最適當、最需要的地方,周恩來要求所有企業、部隊、機關、團體,在編制上、工作上、人事上、作風上都要檢查,能精簡節約的都要精簡節約,不必要的財政開支一定要減少,一切物資器材都要查清。同月,他又強調:“一九五二年工作的中心環節在增產節約。有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基礎,應進入增產節約的積累資本、增加生產、加強力量、改善工作的階段。增加生產是積極的建設性的運動,不是消極的,為我們的建設工作準備條件,開辟順利的道路。”
1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決定》規定:“中央直屬各機關以直屬總黨委為單位,地方以中央局、中央分局為單位,政府以政務院及其各委黨組為單位,軍隊以總政治部及各大軍區和各兵種的黨委為單位,于一九五二年,每兩個月向中央做一次關于精簡、節約、反貪污、反浪費和反官僚主義的工作報告。”至此,一個群眾性的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增產節約運動的目的是恢復生產和防止浪費。周恩來認為,增產節約運動的第一步必須恢復生產,運動的方針也必須緊緊圍繞恢復生產工作而展開。早在1949年,周恩來就指出:“不抓生產是不行的……現在不抓生產靠什么來支援戰爭和鞏固勝利?生產是我們新中國的基本任務。當前生產任務的重心是恢復而不是發展,當然也不排斥可能而且必要的發展。”
農業的恢復是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沒有飯吃,其他的一切就無從談起。然而,恢復工作千頭萬緒,應該從何處著手?周恩來經過多次調研,反復權衡,最終確定把搞好水利建設作為工作重點。1950年9月14日,他在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上說:“今年皖北淮河一個水災,三千七百萬畝土地淹沒了,九百萬人口遭災,加上河南等地有六七千萬畝。毛主席說從明年起一定要把水害一條條地治下去,把水害變成水利。”1951年7月27日,周恩來在政務院第95次政務會議上指出:“水利工作是密切關系著單位面積增產的。交通是關系著城鄉交流的。因之,對水利、鐵路兩部門要特別注意。”8月22日,他又強調:“我們要恢復經濟從哪里著手呢?興修水利是為我們工農業發展開辟道路的工作。”
在水利方面,中央把治理淮河作為重點。周恩來強調:“淮河連年發生水災的直接原因是,抗戰初期蔣介石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造成了極大災難,創傷至今未能平復。”1950年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了由周恩來主持制定的《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決定》闡明了治淮的方針、步驟、機構、豫皖蘇三省配合的問題,確定了淮河大堤、運河堤防等工程。周恩來指出:“水可用以灌溉、航行,還可用以發電。治水是為了用水,從現在的蓄泄并重,提高到以蓄為主;從現在的防洪防汛,減少災害,提高到保持水土,發展水利,以達到用水的目的。”
除對興修水利的工作高度重視外,周恩來對鐵路工作也同樣高度關注。在鐵路方面,周恩來首先抓的是恢復工作,特別是津浦、京漢、粵漢、隴海、同浦、京綏等干線的修復,包括搶修淮河大橋、湘江大橋、珠江大橋等。他指出,我國鐵路只有1.6萬多公里,要把鐵路網連起來,使農村和城市的生產可以交流,城鄉交流,內外交流,才能使工業恢復而且發展。1951年,他親自指導成渝鐵路、天蘭鐵路和從柳州到鎮南關鐵路的修建。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后,周恩來題詞:“修建鐵路,鞏固國防,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這幾條鐵路的修建,對于加強西北、西南的物資交流,改善我國的鐵路布局,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59年11月,周恩來同全國著名勞動模范、鞍鋼工人孟泰交談
周恩來認為增產節約是積累資金、取得經驗和加速經濟建設的重要措施,國家應該在1952年完成恢復經濟的任務,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條件。他強調:在農村方面,必須把群眾組織起來,逐步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組織,在農民中普遍宣傳愛國增產節約運動,集中力量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推動農村副業以及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在城市方面,目前既不適合進行新都市的建設,也不可能進行大量房屋的建筑,只能進行一些必要的修建;在國營企業方面,必須在增產節約的要求上,改進經營管理,為國家積累起更多的財富,并做好幾項基本建設的計劃和工作。
1952年春,隨著增產節約運動的開展,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指導增產節約運動的同時,周恩來不斷思索著如何為國家大規模建設積累資金。8月,周恩來在《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的報告中指出,“資金的來源:第一,靠有計劃地提高生產,降低成本;第二,因為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工商各稅還是財政收入和建設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第三,在增加農業生產的條件下,增加農業稅的收入;第四,適當地節約行政費用的支出”。此后,周恩來逐漸將視野從恢復生產轉移到準備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上。
為了實現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任務,周恩來強調必須在運動中做好兩項保障工作:
其一是整編部隊,加強國防力量。周恩來認為整編部隊是加強國防力量的重要手段。1951年12月1日,在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教會議和華北軍區高干會議上,周恩來傳達了中共中央實行增產節約和開展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同時強調:“解放軍的思想改造運動,應以政治工作部門為中心,并應推廣到其他部門。”為了提升軍隊素質,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他指出:“人民解放軍必須實行精兵政策,實行整編。”實行精兵政策,目的是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周恩來認為,整編工作一方面是按規定的編制和數目整編現有的部隊、機關和學校,另一方面是處理好轉業的人員。在整編部隊的過程中,解決好轉業人員的問題是一大難題。為此,周恩來以極大的耐心投入到轉業人員篩選的工作當中。他把動員轉業的人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以回家生產待命的,其中包括新動員的戰士及部隊機關中愿意回家或可以發動回家的戰士和一部分排級干部。第二類是可以或者應該轉入建設部門的干部和無家可歸、不愿回家的戰士。第三類是既無辦法回家生產又一時無從轉業的戰士和干部。對于第三類轉業人員,周恩來強調“必須以非編制人員予以供給,并為其籌劃職業,不得使其流離失所”。

增產節約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代表——紡織女工郝建秀
其二是精簡機構,提高工作效率。作為政府首腦,周恩來認為政府、黨派和團體的精簡原則是緊縮編制,調整機構,減少層次和簡化手續。在編制名額上,應該緊縮上層,充實下層,緊縮人多事少的機構,補充事多人少的機構。在機構調整上,合并那些重疊的和分工不清的機構,合并那些現在可以合并的機構,成立現在急需成立的機構,取消那些可有可無的機構。他強調,這一切的調整,都應根據具體情況,從政治和業務兩方面綜合考慮,避免草率決定。其實,早在1950年9月,周恩來就指出:“減少國家機構的行政開支,意思就是用在工業建設方面的開支要增多。這并不是說我們國家的整個預算減少了,我們國家就不發展了,而是我們國家的預算開支根據我們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逐漸增加。這批經費我們不用在消費方面,要用在建設方面。”“真正騰出錢來用在國家建設方面、經濟方面、文教方面、社會事業方面去的也不能很多,這是主要的困難。所以,減少國家機構的行政開支用在建設事業方面去。”1951年12月,周恩來又強調:“各級機關應按照全國編制會議的要求,盡量減少層次,實行分工責任,簡化辦公手續,裁減可有可無的工作人員,以提高工作效率。各領導機關得會同人事部門,作適合于當地情況的調整,但不得未經上級批準,自行增加總員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增產節約運動,在穩定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增產節約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出現了大量令人震驚的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的問題。例如,有的領導干部對增產節約計劃不夠重視,沒有徹底發動起來工人群眾;還有的把公家的財物廉價賣出;有的甚至利用職權接受賄賂,出賣國家利益。在領導運動的過程中,周恩來密切關注著這些問題。

華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關于《開展農業愛國增產運動》的宣傳畫
1951年11月,中共天津地委原書記劉青山和時任中共天津地委書記的張子善被揭發出有巨大貪污行為。在新中國成立后短短兩年時間里,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的問題竟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是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所始料不及的。問題出現后,周恩來迅速投入到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的工作當中。最終,案件經過討論并報請周恩來批準后,決定將他們依法逮捕。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也反映了周恩來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堅決貫徹“三反”要求的決心。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決定》是由周恩來指導起草,毛澤東審批,再經周恩來定稿后發出的。1952年1月9日,周恩來在中央一級黨政軍和群眾團體的干部大會上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而又緊張的革命斗爭,需要我們黨政軍民的全體人員以極嚴肅的、認真的和負責任的態度,無例外地一致來參加這一斗爭。”11日,他又在政務會議上指出:“從增產節約一直發展到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資本主義,這是很自然的。從去年十月號召增產節約一直到‘三反,是一條線發展的,方向就是積累資金,建設我們的國家。”開展“三反”運動,必須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因為群眾不起來,只是幾個領導同志搞,過幾天就忘了,而且無效。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周恩來堅決地支持“三反”運動,強調:“一定要做到言出法隨,并且要把制度健全起來,如果我們不以嚴格的制度限制或制裁這些不法行為,國家的前途是不可想象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增產節約運動,周恩來是強有力的支持者,同時他又是運動的推動者。周恩來的支持和推動,使運動得以順利開展并取得重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