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圓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中,曹操門下的侍郎黃奎的妻子李春香,與黃奎的弟弟苗澤私通,兩人相好,但苦于無計可施。
有一次,李春香見黃奎商議軍情回來后,非常氣憤。
于是苗澤就對她說:“汝可以言挑之曰:‘人皆說劉皇叔仁德,曹操奸雄,何也?看他說甚言語。”
到了晚上,黃奎到李春香房中。李春香以言語挑之,黃奎乘酒醉對她說了第二日在點兵時殺曹操的秘密。
李春香告訴了苗澤,苗澤向曹操告密,原本苗澤以為自己立了功,主動對曹操說:“不愿加賞,只求李春香為妻。”
曹操笑著說:“你為了一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義之人何用!”便教將苗澤、李春香與黃奎一家老小并斬于市。
有一句話說:“人品不過關,別的都免談。”
一個人的人品是立世之本,做事之基,如果人品不好,那么無論他有再多好處和用處,也會對自己有害無益。
在《六祖壇經》里有言:“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
在生活中,一個人越善良,越不會吃虧。有時,你放別人一馬,是放自己一馬。有時你救人一命,是救自己一命。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關羽原本跟黃忠決一死戰。
有一次,兩人斗五六十回合,勝負不分,兩軍齊聲喝彩。鼓聲正急時,關羽撥馬便走,黃忠趕來。
關羽想用刀砍去,忽然聽腦后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
關羽見后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
原本他可以趁黃忠之虛,輕而易舉地殺了他,但他并沒有這樣做。
后來黃忠再次出戰,他尋思:難得云長如此義氣!他不忍殺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違了將令。于是他冒著被問斬的風險,想了一個權宜之計。
次日天曉,關羽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黃忠交馬。戰不到三十回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
黃忠想著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關羽急閃,卻不見箭;關羽又趕,忠又虛拽,關羽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云長盔纓根上。
前面軍齊聲喊起。關羽吃了一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只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此時關羽才看出彼此實力懸殊,不能再冒進,于是領兵而退。
在《菜根譚》里有言:“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你對別人有仁,別人就對你有義。你對別人有恩,別人就對你有情。
有時我們的善良,看似給別人留退路,又何嘗不是給自己出路?有時我們的善良,看似幫別人,又何嘗不是幫了自己?
有一段話說:“當一只船在水中之時,載物越重,入水越深,照樣,一個謙卑的人,才能承載更多。”
在這個世上,當你學會待人和善和謙卑時,才能得到高手和智者的點撥和扶持。
在《三國演義》中,張松為益州牧劉璋別駕從事,被派遣至曹操處獻策興兵取漢中。
但張松到了許都等候了三日,才得見曹操,當曹操見他相貌不齊且言語沖撞,于是拂袖而去。
張松本是有大謀略之人,也頗有幾分傲氣,他在氣憤之下離開曹營,在怏怏而回的路上他準備經過荊州,同時試探一下劉備的為人。
張松還沒有到荊州,就有五百余人遠遠在等候,劉備當時不在營中,卻令趙云熱情接待,不僅令人為其遠涉風塵,還令灑掃驛庭,以待歇宿。
第二天一早,張松上馬要走,不到三五里,只見劉備趕來說:“聞大夫高名,如雷貫耳。恨云山遙遠,不得聽教。今聞回都,專此相接。倘蒙不棄,到荒州暫歇片時,以敘渴仰之思,實為萬幸!”
后來劉備熱情款待張松三天后,張松準備走時想:“玄德如此寬仁愛士,安可舍之?不如說之,令取西川。”
于是劉備就因為謙卑待人,不僅輕而易舉得到了一計良策,也幾乎在不費吹灰之力下,積攢了實力。
古話就說:“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一個人越是懂得放低自己,同時包容他人的缺點,欣賞他人的長處,就能令自己如虎添翼。
相反,一個人越沒有容人之心,越是驕傲自大,越是小看他人,反而越容易讓自己孤立無援,甚至失去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