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黛如 文竹
“低欲望”“佛系”“不愛消費”是對日本當下這一代年輕人的普遍評價,與20世紀90年代“消費即美德”的瘋狂爆買相比,這屆年輕人簡直“摳門”到令人發指。對此,日本政府可謂“操碎了心”,商家和媒體也拼命鼓吹消費,然而年輕人不為所動,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收入驟減,他們更是將“摳門”進行到底。
近些年,日本媒體對年輕人的形容可謂五花八門。窩在家里看動漫、打游戲的“宅男”,低欲望、得過且過的“食草男”,相比滿腔熱血的“昭和男兒”,日本的90后甚至被謔稱為“平成廢柴”,慘遭各界批判。筆者在網上搜索欄輸入“日本年輕人”,便有“不愿意消費”“追求極簡生活”“遠離消費的一代”等詞句跳出。過去的日本年輕人有“三樣神器”:汽車、酒、海外旅行,以此彰顯他們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然而與父輩反差明顯的是,現在的很多日本年輕人對汽車和酒完全無感。

近幾年,日本不愿購買私家車的年輕人逐漸增多,對豪車的推崇更是逐年走低,年輕人更愿意選擇方便快速的地鐵。盡管商家絞盡腦汁,汽車類廣告“滿天飛”,但依然無法打動年輕人的“小心靈”。
很多日本年輕人也覺得海外旅游太麻煩,寧可在家附近散步或在家睡覺打游戲,也不愿意去消費和“買買買”。日本媒體曾在街頭采訪年輕人:“最近是否想去海外旅行?”令人震驚的是,回答“自出生以來,一次都沒出過國”的年輕人竟占到一半以上。
到日本旅游的人一定能看到,繁華的商業街上到處都是寫著“中古”字樣的二手商店。筆者剛來東京時非常不理解,為什么要買二手物品呢?使用別人用過的東西難道不會覺得不舒服嗎?然而日本的二手店隨處可見,連寸土寸金的銀座都不能免俗。筆者曾去過二手服裝店,生意紅火到令人咋舌,且店里顧客多為年輕人。據調查,光顧二手服裝店的多是大學生和年輕的上班族。問他們為什么如此鐘情二手貨,他們會口氣無比自然地說,因為價格十分優惠,且“買二手物品也是一種時尚和與眾不同”。
慶應大學曾經對日本年輕人進行過“是否介意二手物品”的調查,結果一半以上的年輕人都認為“并不覺得有什么反感”,只有不到30%的人表示“希望是新的”。
日本社交媒體上有種說法,叫“富女子”。很多二十幾歲的女性都會以“在三十歲之前存款1000萬日元”(相當于人民幣66萬元)為目標,所以拒絕奢侈品、海外旅游或娛樂活動,省吃儉用,拼命存錢。據日本媒體調查,80%的日本年輕人每月都會存款,買東西必貨比三家。平時看起來彬彬有禮的日本年輕人,在網絡上砍價時卻異常彪悍,幾十日元都可以爭論半天,讓人不禁感嘆:“這也太摳門了!”
日本年輕人并不覺得“摳門”是貶義詞,甚至很多人認為這是勤儉節約,是寶貴的品質與美德。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更追求精神生活,渴望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崇尚斷舍離和極簡生活。但在外國人看來,這無疑是相當“摳門”的,曾經有來自中國的女同學跟我吐槽:“每次和日本朋友吃飯都要AA制,這是他們的習慣和文化,我也能理解,但正追求我的日本男生還堅持每頓飯都要和我AA,出去逛街的時候即使是很便宜的小東西他都沒有替我付賬的意思!”我不忍心提醒她,這樣的“摳門”或許是日本年輕人的一種約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