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麗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胃病有多常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而我國胃癌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第二,死亡率高居第三。經過多年科普,很多人知道了胃鏡檢查的重要性。作為胃病檢查的金標準,它能查出大部分的胃部疾病,比如胃炎、胃潰瘍、胃癌……但有時候做完胃腸鏡,醫生會建議患者再做一個超聲內鏡。這是為什么?超聲內鏡又是什么檢查?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王阿姨今年56歲,大病初愈的她逢人就分享起自己的就醫經歷,反復說:“多虧了超聲內鏡,讓我睡得踏實了?!痹瓉砬岸螘r間,王阿姨總是愁眉苦臉,胃口不好,體重下降了不少。而這樣愁眉不展都源于一個檢查結果。王阿姨去醫院體檢,在子女的建議下做了個胃鏡。胃鏡報告一出,讓王阿姨心里咯噔一下,胃里發現了胃腫物。
胃腫物是良性還是惡性?要做開膛剖肚的大手術嗎?王阿姨決定去邵逸夫醫院消化內科看看。看了胃鏡報告后,醫生建議她做超聲內鏡,并向王阿姨解釋道:超聲內鏡相當于給普通胃腸鏡裝上了透視眼功能,可以透過黏膜觀察黏膜下的病灶,判斷它的起源和性質,直接測量它的大小。
3天后的超聲內鏡檢查,醫生發現原先胃鏡下診斷的胃竇腫物來源于黏膜下層的高回聲團塊,邊界清晰、回聲均勻,考慮是“脂肪瘤”。醫生告訴王阿姨這類腫瘤是良性的,幾乎不會惡變,定期復查就可以了,暫時不需要手術。謎底揭曉,王阿姨如釋重負,原來只是虛驚一場。王阿姨后來和街坊談起這件事時,還感嘆道:現在的技術真是先進了,這在以前說不定要先開刀看看呢!
其實很多患者都不理解,自己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做完胃腸鏡,怎么又要受一次苦?這得從消化道的結構說起。簡單來說,消化道管壁分為許多層次[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漿(外)膜],普通的胃鏡和腸鏡檢查擅長觀察表面粘膜層的病變。但有時候做胃鏡,要是觀察到胃或食管有一個黏膜層下的病灶,而表面黏膜是正常的,胃鏡無法直視,就無法判斷這個藏在黏膜下的包塊究竟是什么。這時候,超聲內鏡就派上用場了。
超聲內鏡檢查,簡單說就是內鏡+超聲。與普通消化內鏡相比,超聲內鏡的優勢在于不光能發現表面——消化道腔內的病變,還能發現病變是否侵犯消化道里面各層。
打個比方,如果你要觀察一個房間,進入房間,只需要用眼睛看看,就可以細致地觀察房間各個角落的墻壁、地板、天花板有沒有瑕疵;這就相當于普通胃鏡。但是,假如墻壁上凸出來一個包,而墻壁是好好的,我們光靠眼睛就不能判斷:到底是墻外面出了問題,還是壁紙下出了問題?這鼓包的原因和性質是什么?這就需要超聲內鏡檢查了。
那為什么不用體外超聲呢?平常體檢也會做腹部B超,為什么要選擇超聲內鏡呢?因為與體外超聲檢查比起來,超聲內鏡的探頭更貼近病變部位,可以使用更高頻率的超聲探頭,獲得更清晰的超聲圖像。
另外,超聲內鏡還有一個優點,它不僅可以對食道、胃腸道病變進行觀察,還可以對周邊的膽管、胰腺、后腹膜、縱膈、胸腹部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及周邊結構進行動態掃描,發現在CT或磁共振中無法發現的結石或微小腫瘤。如果懷疑肝膽胰腺等疾病,我們還可以在縱軸超聲內鏡下直接細針穿刺取組織診斷或者進一步治療。

并不是所有胃腸疾病患者都需要做超聲內鏡。只有當胃腸鏡檢查發現懷疑黏膜下腫物、十二指腸乳頭疾病或者CT等發現肝膽胰相關疾病時才需進一步用超聲內鏡評估。
超聲內鏡檢查時間相對較長,鏡身相對較粗,很多患者怕自己受不了,建議可采用無痛超聲內鏡。微探頭超聲在檢查時,會在麻醉監護下給患者注射適量鎮靜鎮痛藥物,大部分患者耐受性良好。
溫馨小貼士:
哪些患者不能做超聲內鏡呢?
如果有以下情況,暫時不建議接受超聲內鏡檢查:
●嚴重心肺疾病;
●消化道化學性腐蝕性損傷急性期;
●嚴重精神病;
●介入性操作者有出血傾向。
做超聲內鏡前要做哪些準備?
●和醫生的前期溝通,知情同意;
●術前禁食6小時,必要時抗凝抗血小板藥物停藥準備;
●超聲腸鏡常規腸道準備;
●術前攜帶相關內鏡或影像學資料;
●家屬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