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葉云本刊記者 通訊員/周昀潔
足部被稱為人體“第二心臟”。人一天平均要走8000步,一生走的路可繞地球4周。步行時,足部承重是體重的1.5倍,跑步時承重是體重的3~4倍,如此高強度負重導致全身大約20%骨骼肌肉問題都發生在足部。然而,足部健康問題進展比較緩慢、隱匿,容易被人忽視,一旦初期得不到有效控制,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嚴重者可能影響脊柱和髖、膝關節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10歲的小學生路路(化名)走路半小時就會感到腳酸痛。哪怕只是從學校走到家的短短路程,也必須坐下來休息一會,脫掉鞋子光腳才能緩解。這種困擾對于正值活潑好動年齡的他,實在是一種“煎熬”。所幸,父母在路路剛上幼兒園時就發現孩子走路姿勢有異常。于是他們一直注意觀察,隔段時間就帶路路去醫院檢查,最終確診孩子是“扁平足”。前段時間,經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足踝外科確認,路路處在最佳的8~12歲的干涉治療期,先定制特殊鞋墊,如果效果不夠好,還可以選擇微創手術治療。
扁平足是“平足癥”的俗稱。據統計,100個人里至少有7個是扁平足。浙大二院骨科中心足踝專家、主任醫師苗旭東表示,足弓是我們雙腳的重要結構,維持人體行走跳躍的正常保護裝置,能使腳部富有彈性,減少地面對腳的沖擊力量,保護通過腳底的血管神經,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正常的腳印應該是在前后腳掌之間,腳的內側缺少一塊。如果腳印非常完整,但前后腳掌之間過度平滑,幾乎沒有明顯的弧度,那就要考慮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的人,足弓塌陷,腳底整個和地面接觸,血管神經就會被壓迫。
有些扁平足是先天造成的,比如骨發育異常,或者是關節異常,還有韌帶、肌肉的無力。而有些扁平足是一些后天因素造成的,如長期負重、體重增加、肥胖,還有穿鞋不當,比如鞋跟過高,最后導致足弓塌陷和變形。大部分扁平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表現出什么異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部分扁平足者會變得足部容易疲勞,站久了會感覺酸痛不適,不能長時間行走,嚴重的還有腳跟外翻,前腳、中腳外展畸形等。
醫生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將平足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柔韌性平足癥,另一類叫做僵硬性平足癥。柔韌性平足癥是當足部負重的時候,足弓會消失,負重去掉以后,足弓又能恢復,可選擇矯形鞋或者矯形鞋墊等康復治療,維持內側縱弓,并逐漸恢復它的正常足弓形態。而僵硬性平足癥則無論是在負重還是不負重情況下都沒有足弓,也無法通過康復保守治療糾正,這時需選擇在全麻下的手法復位和石膏固定進行矯形。
多數醫生認為平足者應在出現問題之前糾正畸形。寶寶出生時足部都是扁平狀態,隨著發育大多會出現正常足弓,但也有部分寶寶沒能發育出正常足弓,成了扁平足。因此家長們要特別關注寶寶足弓是否正常發育。教大家一個辦法檢查3歲以上的寶寶是否扁平足:讓寶寶光腳,腳底黏上水(最好有顏色),找一張報紙,讓寶寶用正常力氣踩上去,然后觀察足印,首先看后足有沒有外翻,再看足內側有沒有拱起,最后再看前足有沒有外展或是內向。正常足弓留下的足印應該是一個窄窄且內側是沒有足印痕跡的一種形態,如果發現足印又寬又平而且內側有足印形態,寶寶有可能就是扁平足。這時,家長應該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確定,盡早干預治療。
前兩年,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的夫人維多利亞得了嚴重拇外翻,面臨癱瘓的風險,后來不得不做了矯正手術,并告別了心愛的“恨天高”。
拇外翻是人的大腳趾和腳掌的連接部位向外側偏斜的位置發生了移位。該病以中老年女性發病居多,不僅是一種病態,而且會產生一些影響生活的并發癥。拇外翻有先天性遺傳性,但后天因素不容忽視。不適當的負重、站立行走過久、外傷、穿鞋幫較硬的尖頭鞋、高跟鞋等原因,使行路時足前方受力,拇趾擠向外側,會促進和加重拇外翻的發生。苗旭東主任醫師建議廣大女性,當發現有拇外翻畸形時,應及早防治。這樣既能夠延緩拇外翻惡化的程度,有效地預防一些并發癥發生,還能讓人有一雙既可以正常走路又美麗的雙腳。
36歲的王女士從事銷售工作,長年穿著高跟鞋站立和走路,下班后也還是喜歡穿高跟鞋。一開始,她只是覺得足部大拇指旁的骨頭越來越突出,后來貼住硬質皮球的地方長了雞眼,走路頂著更疼。漸漸地,拇外翻越來越嚴重,王女士走路非常疼。醫生建議她首先改變穿鞋習慣,換掉高跟鞋和硬質鞋,改穿寬松舒適的鞋,避免對拇趾內側的擠壓和摩擦,并給她使用矯正器,白天在第一、二趾之間夾一個硅膠軟墊,晚上可以用專門的矯正夾板。
醫生表示,有些拇外翻的患者還同時有扁平足,這時需要使用矯形鞋或者特殊的足弓墊進行矯正。另外還可以通過牽拉拇趾或夾彈珠的方式,堅持鍛煉足部的肌肉保持緊繃不松弛。當保守治療不能有效矯正拇外翻畸形,患者仍然感到疼痛沒法正常走路時,就要考慮用手術治療。
足部健康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如果遇到足部問題,一定要及時積極尋求專業的治療。苗旭東主任醫師提醒廣大老年人,因足部問題走不了路的老人,會被大大限制和外界的接觸和社交,更容易導致老年癡呆,所以老年人不要覺得腳不好只是老了,而是要積極地尋求治療,健康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