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黎勝 浙江省人民醫院
一說到腦梗死(又稱腦卒中,俗稱腦中風),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老年人的“專病”,且往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危險因素。但是,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救治的一位26歲的小伙子小劉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患高血壓、糖尿病,居然也惹上這種兇疾,差點終生臥床。醫生通過層層排查、追根溯源,小伙子腦梗死的病根躲在身體深處。
小劉今年26歲,大學畢業后如愿以償留杭,在一家心儀的企業上班。單位工作非常忙,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但小劉憑著踏實肯干、業務熟練,幾年下來就得到老板的賞識。買房買車,成家立業,他為此滿懷信心,無限憧憬。然而一天早上起床,美麗的遐想如同氣球被針戳,小劉身心一下跌入谷底。起床后,他突然感覺自己左側面部有輕微的麻木感,對著鏡子看到嘴巴有點歪。小劉想,自己平時身體很好,又沒有任何“三高”等疾病史,因此壓根沒覺得自己有遭遇惡疾的可能,自認為因過度勞累而得了年輕人常見的周圍性面癱。
那段時間公司業務忙,小劉就沒去醫院就診,去藥店買了點治療面癱的藥吃,兩三個星期后這些癥狀居然慢慢消失了。不過,略通醫術的親戚當時就提醒小劉,最好到醫院檢查下,根據癥狀懷疑他是腦梗死,也就是俗稱的中風。
是禍躲不過。不久前,小劉因著涼感冒導致咳嗽比較厲害,意想不到的事情突如其來:正在上班的他在一陣劇烈的咳嗽之后,突然右側手腳不能活動、講話口齒含糊……同事見狀,忙撥打120,并送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醫院腦卒中中心急救團隊接診后,第一時間對專科查體及頭顱CT等檢查作出評估,明確小劉是得了腦梗死,而且病情比較嚴重,如果不及時救治很有可能將終生臥床。

“我們分析認為,三個月前小劉發生的那一次面部麻木和口角歪斜其實就是一次腦梗死,只不過影響的范圍比較小而已。三個月內發生兩次腦梗,若發病原因沒查清楚,這次救過來,患者很可能再次發生腦梗死。”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盈枝說。
事不宜遲,在排除了禁忌證后,腦卒中中心的接診醫師在30分鐘之內給小劉進行了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所幸,因搶救及時,經過溶栓藥物的治療,小劉恢復得非常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

李盈枝表示:“雖說小劉恢復得很不錯,我們卻沒絲毫松懈,畢竟一個26歲且平時身體健康的年輕人,為何兩次發生腦梗死呢?”因此,在小劉住院期間,神經內科醫生們決心追根溯源,揪出背后神秘“兇手”。醫生為小劉安排了一系列檢查,首先排除了大動脈本身的狹窄、排除了血管發育畸形,接著又排除了心房顫動等常見的病因。然而后在做多普勒超聲發泡試驗時,醫生監測到了患者右向左的固有型大量分流,再進一步右心聲學造影。終于明確了小劉存在心臟卵圓孔未閉,也就是心臟房間隔部位的一個缺口,而這正是年輕的小劉反復發生腦梗死的“罪魁禍首”。
最終,小劉在該院多學科聯合診治下,由心血管內科專家為小劉修補好了心臟上的這個漏洞,將再次發生腦梗死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來醫院探望的同事們得知小劉患病來龍去脈,打趣道:“平時看你有時一根筋,有點缺心眼,想不到心臟還真是有一個洞眼啊!”
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耿昱教授介紹,卵圓孔是心臟左右之間間隔膜上中間位置的一個孔,是胚胎時期的一個生理性通道。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肺部沒有開放,所需的氧氣都來自于媽媽的肺部。這時候寶寶的靜脈血不能通過肺部,便是通過卵圓孔直接從右側心臟進入左側心臟,進而供應大腦、腎臟等全身各器官。出生后,肺部開放,靜脈血大量通過肺部,心臟壓力減低,大部分寶寶的卵圓孔會立即融合,部分寶寶在1歲內緩慢融合,若是3歲還沒有融合則為卵圓孔未閉。在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圓孔不完全閉合。
正常情況下,心臟內卵圓孔處于左向右分流,只有當咳嗽、大笑、打噴嚏、深呼吸等情況下,才會發生卵圓孔右向左分流。若此時靜脈系統有血栓或心腔內有原位栓子,就能通過未閉的卵圓孔從右心系統進入左心系統,進而導致體循環栓塞,即出現反常栓塞。小劉就是連續的咳嗽導致胸腔內壓力增大,使得這些反常血栓堵住了腦血管,出現了腦梗死。耿昱表示,發生過血栓事件的卵圓孔未閉患者,其再發的危險性很高。心臟介入手術封閉開放的卵圓孔,能有效降低患者反復腦梗的發生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圓孔未閉與不明原因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偏頭痛、減壓病等密切相關,風險比正常人高不少。醫院每年都有接診卵圓孔未閉致腦梗死的病例。耿昱教授提醒,當發生反復不明原因的偏頭痛、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又缺乏高血壓等高危因素,就要提高警惕,及早到醫院進行正確的干預。對于年輕人不明原因的腦梗死,建議通過超聲心動圖等來診斷,發現腦梗死存在卵圓孔未閉,則應考慮行心臟介入封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