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歌 袁慧書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都說放射科是臨床醫生診斷的“眼睛”,放射科的核磁、CT等檢查對于一些疾病的診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核磁、CT等檢查分別適用于哪些疾病呢?為什么針對同一個部位的檢查,核磁會比CT慢一些?為什么做核磁檢查時不能攜帶金屬?接下來就為您解答這些問題。

核磁共振臨床適應證廣泛,常用于診斷和評價下列系統及疾病:
顱腦神經系統:先天發育畸形,腦梗死、腦出血、腦腫瘤、腦炎、腦膿腫等。
骨關節系統疾病: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的損傷,骨挫傷,關節炎,關節積液;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管內占位等
腹部疾病:肝、膽、脾、胰、雙腎、輸尿管、膀胱及前列腺的病變。腹膜后各種腫瘤以及淋巴結轉移等。
心臟大血管病變:可應用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先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主動脈夾層等疾病的診斷。
胸部疾病:如縱膈腫瘤、肺內腫塊、胸膜及胸壁腫瘤、乳腺腫瘤良惡性的鑒別,淋巴結定性和鑒別診斷等。
生殖系統:女性子宮、宮頸、卵巢腫瘤的診斷和分期,妊娠期胎盤位置和胎盤植入的診斷,胎兒發育情況的評估診斷;男性前列腺增生、腫瘤的診斷等。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可實時、多角度觀察,對軟組織成像較好,如甲狀腺、乳腺、腹部臟器等部位首選B超檢查,但易受氣體干擾。
CT檢查的主要原理是人體不同組織器官對X線衰減程度不同,將這種差異在圖像中以不同灰度色階表現出來。隨著CT技術發展,目前臨床常用的螺旋CT可實現沿人體長軸一層一層采集數據,然后通過圖像重組、重建技術獲得二維任意角度以及三維圖像。對于骨性結構、肺以及出血的顯示較好,缺點是存在電離輻射,軟組織對比較差。
核磁共振簡單來說就是在磁場中,發出射頻脈沖讓人體中的原子(主要是氫質子)發生共振,當脈沖消失后,氫原子逐漸停止共振并釋放出能量,通過接收這種能量并經過復雜的運算,得到核磁圖像。核磁共振檢查優點是多參數成像,每種參數反映特定信息,因此對病變的診斷也更全面。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檢查軟組織對比較CT高。
有些疾病既可以做CT也可以做核磁共振,應當如何選擇?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CT檢查對骨質增生硬化、韌帶骨化的顯示優于核磁共振,但核磁共振對椎間盤、脊髓及神經根的顯示優于CT,兩者相互補充,為臨床醫生提供同一疾病不同方面的信息。

為什么做CT只需2分鐘,做核磁共振卻要20分鐘?核磁共振檢查時間首先與其成像原理有關,其次與核磁共振掃描序列較多有關,比如頭顱核磁檢查,常規需要進 行 T1WI、T2WI、T2WIFLAIR、DWI、ADC、磁敏感成像等序列。任何一個序列掃描都要經過氫質子共振激發及恢復過程,因此時間較長。
核磁共振振設備是一個強磁體,當鐵磁性物質接近時會被磁體吸引,出現“導彈效應”或拋射傷害,不僅影響設備的正常使用,如果是特別大的磁性物體如輪椅、氧氣瓶等,還會在吸入的瞬間對周圍的人產生巨大的傷害,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裝有心臟起搏器或人工耳蝸的患者,現階段仍認為是核磁檢查的禁忌證。日常工作中容易被病人忽視的金屬包括硬幣、鑰匙等,其他如手機、磁卡、銀行卡、手表等接近磁體,也容易被消磁而影響正常使用。因此,在核磁檢查前,患者需要取下一切鐵磁性金屬物品,如手表、金屬發卡、眼鏡、項鏈、假牙、皮帶扣、鑰匙、硬幣、助聽器、手機、磁卡等;家屬一定不能推輪椅或氧氣瓶進入,當家屬需要進入檢查室時,也需要取下所有金屬物品。

檢查時需盡量保持檢查部位靜止不動,以免產生偽影延長掃描時間;做胸部、心血管和腹部的檢查時,需要根據指令進行呼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