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洋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很多人不理解:我明明做了體檢,而且報告一切正常,怎么短短數月就發展到了肺癌晚期呢?這種情況雖然不多見,但確實存在,我家有個親戚就是如此。他在當地衛生院做了一些體檢,報告顯示正常,三個月以后出現頭痛、看東西模糊等癥狀,本以為是中風,去上級醫院做了頭部磁共振,結果顯示多發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肺部腫瘤轉移。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體檢項目不對在癌癥的篩查中,體檢基本套餐的作用微乎其微。在進行肺部檢查時,絕大多數體檢都是使用胸片,一些偏遠地區甚至還在使用胸透。無論是胸片還是胸透,都是平面的二維圖像,就像把人的肺部拍扁形成的影像,不僅分辨率低,很多器官會在這個影像上出現重疊,形成盲區,2厘米以內的結節、縱膈或者橫膈處的病變有較大的概率會漏診,而且胸透全憑檢查醫生肉眼觀察數秒,診斷肺癌漏診率就更高了。當前肺癌診療指南推薦使用低劑量螺旋CT來進行早癌的篩查。選擇胸部CT體檢不僅可以提高早癌診斷率,還可以降低大約20%的肺癌死亡率。建議在基本體檢套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情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既往病史等),在醫生的指導下,另外增加其他針對性的體檢項目。
小病灶,大轉移臨床上確實遇到過“小病灶,大轉移”的情況,這類腫瘤細胞惡性程度高、增殖快、容易通過血行轉移到別處,通常發生在小細胞肺癌、低分化肺腺癌等等,癌細胞易轉移到顱內、肝臟、骨頭等多個部位。原發病灶雖然很小,早期就有可能出現遠處臟器轉移,一旦出現癌細胞臟器轉移,到了晚期肺癌,就失去了手術機會。體檢時肺部病灶可能并不明顯,但細胞增殖快、易脫落,循血液流入其他臟器定植。

我國每年新發肺癌病例可達到78.1萬,而發現者中處于腫瘤晚期者則將近68%,可見我國在肺癌的早期診斷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對肺癌高危人群,一定要每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螺旋CT,這是目前肺癌篩查最有效的工具,國際早期肺癌行動計劃數據顯示,低劑量螺旋CT年度篩查能發現85%的Ⅰ期周圍型肺癌,術后10年預期生存率可達92%。中華醫學會發布的《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建議將肺癌高危人群定義為:
●年齡45~75歲;
●至少合并以下一項危險因素:吸煙≥20包/年,或者吸煙指數400以上(吸煙指數=吸煙的年數×每日吸煙的支數),也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長期被動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煙塵、有毒化學氣體、石棉、鈹、鈾、氡、放射線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矽肺、肺結核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