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遂謙
很多人喝了牛奶后,會出現腸絞痛、腹瀉的情況,這其實是乳糖不耐受引起的。
乳糖,顧名思義就是奶里面的糖。乳糖是一種雙糖,指的是由兩個單糖分子組合在一起的糖。乳糖進入我們的身體后,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在小腸部位先被處理,通過小腸黏膜刷狀緣上的乳糖酶/β-半乳糖苷酶將它水解成單糖后再吸收。因此,小腸黏膜分泌的乳糖酶,是決定乳糖這種成分能否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的關鍵。一旦乳糖酶分泌不足,沒辦法及時處理相應數量的乳糖,導致乳糖進入了結腸,被結腸細菌利用,就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的癥狀。
結腸里生活著大量的腸道細菌,乳糖剛好就是某些腸道細菌喜歡的食物成分。不過,其中一些細菌“吃”乳糖的時候,吃相不太好,常常制造出來很多氣體,導致人們出現脹氣、腹痛、排氣等不適癥狀。過量的乳糖還會升高腸道內部的滲透壓,阻止對水分的吸收,從而導致腹瀉。
根據國際統計數據,乳糖不耐受在不同地區的發生率差異顯著,北歐最低,中歐和美國白種人略多,亞洲人發生率最高,比如日本和中國。其實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還是有逐漸正常喝牛奶的可能的。
●減少每次喝奶的量。大多數人是可以耐受200~250毫升的鮮牛奶的。可以先從50~100毫升開始嘗試,只要沒出現癥狀,就可以逐漸加量。
●改喝酸奶和奶酪。酸奶和奶酪中的乳糖大部分都已被乳酸菌分解,剩下的少量的乳糖基本上是可以被耐受的。
●酶處理法。預先將牛奶中的乳糖用酶處理,不讓乳糖因為超出小腸的工作能力而造次。或者在喝牛奶之前外源性服用乳糖酶,不過起效需要時間,無法立竿見影。
●稀釋乳糖。通過將牛奶與其它食物混合進食來訓練身體產生耐受。比如跟饅頭、面包或麥片一起吃。
需要提醒的是,對于有腸易激綜合征(IBS)問題的人群,由于不耐受癥狀相對更嚴重,因此不建議硬著頭皮去培養耐受,需要先找消化內科醫生,確定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再考慮飲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