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戰麗彬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 中醫脾藏象現代研究實驗室 南京 210023)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兩季較為常見。泄瀉的病因,有外因如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有內因如情志不調,稟賦不足,久病體虛等。泄瀉的主要病機是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2]。脾虛濕盛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又引起或加重泄瀉[3]。泄瀉可見于現代醫學的各種急慢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腸結核、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征、細菌性食物中毒等[4]。當今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使得泄瀉的發病率日益上升,在亞健康人群中,泄瀉更是常見[5]。研究該病的用藥規律,為今后臨床治療泄瀉的選方用藥提供指導和借鑒,對于恢復腸道菌群穩態和探究脾虛證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泄瀉一詞最早見于《太平圣惠方》[6],而《圣濟總錄》始有關于“泄瀉”的專章論述。現代中醫對于泄瀉病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李一雄[7]從三焦辨證論治泄瀉;吳羨[8]從風論治泄瀉病,提出可從運用風藥治療的角度祛除“風邪”;羅成宇[9]認為治療泄瀉要注意虛實。
本研究立足于《中華醫典》[10](第5 版),它匯集了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主要中醫著作,是至今為止規模最為宏大的中醫類電子叢書。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中華醫典(第5 版)中的清代10 部針對“泄瀉”主題論述的方劑著作中的方劑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其用藥規律,期望有所啟迪[11]。
首先檢索出《中華醫典》(第5版)中的清代方書類專著共79部,于結果中以“泄瀉”為關鍵詞檢索各專著的目錄,將目錄中含有“泄瀉”的清代方劑專著進行收集與整理,得到有專章論述“泄瀉”的清代方書共10部。將篩選出的10 部方書中論述“泄瀉”的篇章分離出來,建立文檔保存。從該文檔中收集治療泄瀉的方劑共109首,通過篩選,凡是方劑中包含有“礦子石灰”等《中藥大辭典》(第二版)[12]和“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中未收錄的藥物、方劑中藥物組成不明確或藥物組成與用量重復的,均予以剔除,最終納入有效方劑93首。
將上述篩選出的93 首處方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錄入時處方類別選擇“清代”,建立數據庫。為確保錄入平臺的數據源準確,在完成數據的錄入后由他人進行核對,為運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進行數據分析的提供可靠保障。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發。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中“數據分析”模塊的“方劑分析”功能,對錄入的方劑數據進行組方規律分析,具體的分析步驟參考了文獻[13-16]。
1.4.1 提取數據源
在“處方類別”項中輸入“清代”,提取出這93 首方劑。
1.4.2 “頻次統計”分析
使用“頻次統計”功能,將93首方劑中的每味藥物出現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并將結果導出至Excel文件。
1.4.3 組方規律分析
五是開展國際合作,分享各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先進理念、模式和技術是執行落實中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與歐洲建立水平臺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和范例。
“支持度個數”設置為13,“置信度”設置為0.9,根據藥物組合出現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用“規則分析”分析所得規則。
1.4.4 關鍵藥物分析
使用“關鍵藥物”分析功能,將所得結果根據藥物的關聯邊數目從高到低進行排序。
1.4.5 新方組合分析
將相關度設置為10,懲罰度設置為5,通過“聚類”設置,得到核心藥物組合,然后點擊“提取組合”按鈕,得到新處方。
經篩選,共納入清代方劑專著治療泄瀉處方93首,藥物119 味,總用藥頻次417 次,來源于《種福堂公選良方》、《不知醫必要》、《救生集》、《名家方選》、《驗方新編》、《疑難急癥簡方》、《經驗良方全集》、《四科簡效方》、《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靈驗良方匯編》十本方劑專著。
將《中華醫典》(第5 版)收錄的專著中,清代專門論述泄瀉的方書中治療泄瀉的93 首方劑包含的119種藥物,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的“數據分析”功能對藥物進行頻次統計,可得到治療泄瀉的藥物頻次從高到低的排序。使用頻次≥5的藥物有20味,詳情見表1。
經過綜合分析,本研究選擇將最小支持度設置為13,最小置信度設置為0.9,總共得到12 條藥物組合結果,現將藥物組合出現的頻次按照高低進行排序,詳情見表2。
接下來再利用“規則分析”,總共得到10條藥物關聯規則,最低置信度設置為0.9,即在前方藥物出現時,后方藥物出現的概率大于0.9,現按照置信度從高到低排列藥物的10條關聯規則,見表3。
根據本次研究檢索出的治療泄瀉的93 首方劑,通過“關鍵藥物”模塊來分析,得到古代治療泄瀉的93 首方劑中119 味藥各自之間的關聯邊數,將關聯邊數≥13 的藥物進行列表,從高到低排列共計16 味,見表4。
打開“新方分析”模塊,選擇將相關度設置為10,懲罰度為5,通過“聚類”設置,演化出3 味藥的核心組合共計19 個,詳情見表5。在以上3 味藥的核心組合被提取的基礎上,點擊“提取組合”按鈕,得到6個新方組合,詳情見表6。
表1 泄瀉方劑中出現的高頻藥物(頻次≥5)
表2 藥物組合出現頻次情況(支持度個數≥13)
本研究以清代十部將“泄瀉”單獨成章論述的方劑專著中的方劑為研究對象,通過規范化整理,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與歸納。從研究結果中,首先可以看出清代治療泄瀉的方劑有用藥集中的特點。治療泄瀉的93 首方劑中包含119 種藥物。用藥總次數為417 次,而有56味中藥僅出現1次。將藥物按使用頻次從高到低進行排序,使用頻次≥5 的藥物有20 味(見表1),分別是白術、生姜、茯苓、澤瀉、大棗、豬苓、陳皮、甘草、厚樸、白芍、白沙糖、白礬、蒼術、炙甘草、肉桂、肉豆蔻、木香、砂仁、干姜、車前子。上述20味藥物占所用藥物總味數的16.81%(20/119),其使用次數占用藥總次數的58.75%(245/417)。通過參考前人文獻[13],將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支持度設為低值5,置信度為0.9,此時有4 087 種藥物組合,但僅包含14 味中藥,分別是炙甘草、白術、豬苓、澤瀉、生姜、陳皮、甘草、大棗、蒼術、厚樸、白芍、木香、肉桂、茯苓,這些藥物均為使用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前20 的藥物。上述研究結果充分體現了治療泄瀉的用藥具有集中性。
表3 泄瀉方中藥物的10條關聯規則
表4 關聯邊數目≥13的藥物
表5 3味藥的核心藥物組合
表6 新方組合
其次,治療泄瀉常用利水藥與補益藥(見表1)。使用頻次由高到低排序為前九名的藥物一共使用了156 頻次,分別是補益藥白術、大棗、甘草、白芍共使用71 頻次,利水消腫藥茯苓、澤瀉、豬苓共使用51 頻次,解表藥生姜共使用20 頻次,理氣藥陳皮共使用13頻次,化濕藥厚樸共使用12 頻次。由此可見,使用頻次前九名的藥物中,補益藥與利水消腫藥在治療泄瀉中的運用比解表藥、理氣藥和化濕藥更多見:補益藥的使用頻次是45.51%(71/156),利水消腫藥的使用頻次比例32.69%(51/156)。而使用頻次前三的藥物分別是白術(31)、生姜(20)、茯苓(19),“關鍵藥物”的前三味(詳情見表4)分別是白術、陳皮、茯苓,其中白術歸脾、胃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生姜歸肺、脾、胃經,可溫中散寒;茯苓歸心、肺、脾、腎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陳皮歸肺、脾經,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上述四味藥都歸入脾經,可見清代對于泄瀉的治療主要是從脾論治,處方用藥注重利水滲濕、溫陽健脾。
而藥物組合出現頻次(見表2)和藥物關聯規則(見表3)表明,白術、豬苓、澤瀉三味藥物的關聯性極大,即任意兩味藥物出現時,剩下的那味藥物一定會出現。從中可以看出,清代專門論述泄瀉的方書中治療泄瀉的核心藥物愈加明確,且有的補益藥與利水消腫藥用于泄瀉的搭配方式相對固定,即以利水滲濕藥物豬苓、澤瀉為主,加入補氣之品白術。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澤瀉甘,寒,歸腎、膀胱經;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此三味藥物同時使用,可以在利水滲濕的同時補中益氣,而泄瀉正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腸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發病的,所以這種藥物搭配在補虛的同時兼以利水滲濕,標本兼顧,能有效的對于泄瀉病證進行治療。
此外,通過“聚類”設置(見表6),得到的治療泄瀉的新處方有:1)豬苓、厚樸、白礬、生姜;2)甘草、澤瀉、厚樸、葛根;3)茯苓、甘草、人參、大棗、厚樸;4)茯苓、澤瀉、葛根、生姜;5)澤瀉、陳皮、白礬、生姜;6)白術、白礬、蜂蠟、生姜。這6 首新處方,為臨床治療泄瀉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與應用。如新處方2:甘草、澤瀉、厚樸、葛根,澤瀉利水滲濕,厚樸燥濕下氣,有助于運化水濕,葛根可升發脾胃清陽之氣,甘草補脾益氣,且能調和諸藥,與葛根合用可健運脾胃,升陽止瀉。
泄瀉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古代將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稱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稱為瀉,現臨床一般統稱為泄瀉[17]。楊越[18]認為脾虛濕盛是泄瀉的主要病機。機體正常的水液代謝主要由肺、脾、腎的氣化作用共同維持,而脾為根本,因而脾氣不足易致脾虛濕盛而成泄瀉。
本研究揭示了清代治療泄瀉的組方用藥規律。清代醫家對于泄瀉的治療注重從脾論治,以“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為主要治療原則,用藥方面以利水滲濕藥和補虛藥為主,以此運化水濕,補益脾氣,使臟腑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綜上,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軟件能夠較客觀的總結分析清代方劑專著中專門論述泄瀉的方劑的用藥組方規律,有利于總結、理解并繼承古人的學術思想。而要進一步的研究清代醫家對于泄瀉治療的處方用藥思路與特點,還需要重視各處方中的藥物用量以及君臣佐使的構成情況,同時要明確各方所治泄瀉的主癥、兼癥,這樣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古人有價值的治療經驗與學術思想。
總之,本研究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開展對于《中華醫典》(第5版)中收錄的清代方劑專著專門論述泄瀉的用藥規律的數據挖掘研究,有助于挖掘、理解和傳承清代醫家治療泄瀉的經驗與思想,為臨床治療泄瀉的選方用藥提供指導。當然,應用“關聯規則分析”和“新方分析”得到的治療泄瀉的組方規則、核心藥物組合以及新處方等還需通過臨床實踐來驗證其有效性,單純的數據分析亦有其局限性,需要結合中醫藥理論來綜合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