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


摘要: “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金融支持是激發小微企業活力、助推小微企業成長壯大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國家已陸續出臺一系列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差異化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強化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積極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因此,針對廣西A縣小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融資問題,結合金融機構、企業等進行分析,以期為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對策。
關鍵詞: 小微企業? 金融機構? 融資
一、A縣小微企業融資的現狀
(一)2016年-2018年貸款余額及小微企業貸款現狀
受財政部政策的引導,近年來小微企業融資總量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末,A縣各項貸款余額149.99億元,比上年增加18.67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8.86億元,比上年增加3.88億元,占比32.58%。
從上表可以看出,A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由2016年的40.8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8.86億元,但是小微企業貸款占全縣貸款余額的比例卻呈下降趨勢,2018年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比(32.58%)比2016年(36.68%)下降了4.1個百分點。特別是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長緩慢,2018年全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149.99億元,比2017年增加了18.67億元,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卻只增了3.89億元。
(二)2016年-2018年各金融機構向新增小微企業貸款現狀
根據人民銀行數據中心統計,2018年末,A縣各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占新增貸款逐年下降。其中,下降最為明顯的為郵儲銀行,2018年末,郵儲銀行新增小微企業貸款為-7677萬元,不升反降;各金融機構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占比也逐年下降,2018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占比為21.17%,比2016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占比低7.46個百分點;2018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3.99億元,比2016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少0.84億元。
二、A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機構放貸成本高、信貸擴張受制約
從金融機構的運營角度上看,創新不足、受經濟形勢和外部因素制約大,管理粗放且信息不對稱等導致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擴張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高[1]。雖然經過這幾年的發展,A縣本地小微企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從2016年的2484戶增長到2018年的5268戶,但是該縣相當數量的小微企業穩定性差、成長性弱,財務制度不健全、關聯交易不清晰、信息不透明、信用程度低、經營風險高,難以落實銀行需要的有效抵押物,貸款申請很容易被淘汰,尋求擔保也較為困難。小微企業可抵押物少,廠房土地多為承包租賃,全縣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管理處于滯后狀態,導致銀行很難跟進設計相關的信貸產品。此外,由于沒有形成統一的交易市場,貸款出現風險之后很難變現,打擊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大量小微企業及涉農企業無法獲得貸款。
(二)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信貸期限不靈活
從企業自身角度上看,融資成本高,主要體現在抵押物評估費等貸款前置收費項目和到期續貸的成本上[2]。A縣企業融資成本主要有三部分構成:一是銀行貸款利息;二是中介費用,主要是抵押物評估費,收費標準由評估中介機構根據抵押品評估價值而定;三是抵押登記費用,目前在抵押登記費上部分銀行已采取由銀行機構承擔的政策。
此外,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是續貸成本高。按照銀行規定,借款企業必須還完舊貸才能借新貸,信貸期限不靈活導致許多企業因周轉資金不足,要通過小貸公司或民間借款等多方籌措資金。由于短期“過橋”費用高,加之解除抵押和再次抵押的還舊借新過程長,大約1-2月才能完成,這也加劇了企業融資成本激增。
(三)小微企業融資門檻高,信貸支持力度小
各銀行在信用評級、授信管理上,對小微企業采取與大企業一樣的標準和操作程序,造成融資門檻過高,制約較多。“一區多園”的產業集群本是A縣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應成為A縣金融機構開展產業鏈融資的比較優勢。但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組織協調,導致一個產業鏈上的信用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一方面龍頭企業大量浪費銀行授信,另一方面新興的小微企業嗷嗷待哺,資金被龍頭企業占用,不少下游小微企業生產無以為繼。據調查,A縣金融部門為龍頭企業的信貸授信已達50億元,但由于這些企業自身實力雄厚,大量的信貸授信被擱置。而縣內的其他小微企業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押,貸款十分困難。
三、緩解A縣企業融資難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搭建平臺,積極營造良好環境
首先,應當規范企業融資中的各類行政收費。能免則免、能降則降,避免重復收費。其次,應當引導小微企業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加強科研投入,不斷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再次,暢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定期召開銀行、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相關部門協調會,繼續組織開展銀擔企對接會、洽談會等活動。最后,考慮建立小微企業發展平臺,通過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將優質小微企業納入平臺名單,改善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二)銀行應轉變理念,大力拓寬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必須轉變經營理念,改變以貸款為主要贏利指標的考核方式,不斷提高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規模和比重,適應小微企業貸款“短、小、頻、急”特點,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機制。同時,還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有效發展互聯網金融,為小微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金融服務,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比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一些適合小微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并與相關的電商合作,進行金融業務創新等,使小微企業能夠通過互聯網靈活、快速地獲取資金。
(三)企業應提升素質,切實增強融資能力
一方面,企業應當加強內部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實力。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扶持方向,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名優特產品,為金融部門向上級銀行推薦爭取貸款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強化信用意識,樹立誠信形象。密切與金融機構溝通,增大財務信息透明度,消除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顧慮,高度重視金融風險,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貸款按時歸還。
參考文獻:
[1]周學東,崔健,李紅玲,王真真.對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數據的調查分析[J].金融縱橫,2015(01):4-15.
[2]陳隆,閆真宇,鄧舒仁.對當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8(01):17-23.
作者單位: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