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 要: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也伴隨著對環境的不斷破壞,現如今城市化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現代城市的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很難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因此,建構災害適應性城鎮景觀這一課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韌性景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理念,其內涵是將人工環境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將自然界的效能干擾轉化為景觀的一部分,形成動態平衡。文章以韌性景觀理念為依據,對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設計實際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韌性景觀;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院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工程項目“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園林規劃設計”(2015zlgckc01)研究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環境惡化問題給城市發展建設帶來了一系列難題,一些較為極端的災害甚至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建成區域的承受上限,于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探究如何有效提高景觀的自我修復和重建能力。公園是城市中比較常見的公共場所,從韌性景觀的視域下對其空間安全規劃設計模式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
一、韌性景觀概念及其相關理論
(一)韌性景觀概念
韌性,原意是指金屬材料在不受破壞的情況下能夠承受大量沖擊荷載的能力,在延伸到景觀生態學之后,釋義為系統在受到干擾后保持其組織結構和生產力的傾向。簡單來講,韌性就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保持其功能結構基本相同的能力,這并不意味著生態系統在受到沖擊之后可以恢復原樣,而是已經發生改變的部分適應了全新的環境條件。但若是外部沖擊超出其承受閾值,則會導致系統發生深刻變化,重新組建。人們想要賦予環境一種在遭到破壞后仍舊可以自我恢復的能力,在景觀系統內部,即使各個景觀或是景觀組團可能遭到破壞或是出現劇烈變化,其景觀系統的核心功能仍舊能夠維持下去。
結合上述概念及含義來看,韌性景觀和彈性景觀十分相似。彈性景觀是在受到外部影響后可以恢復原來狀態,而韌性景觀是在彈性景觀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后提出來的,與彈性景觀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剛性。韌性對環境變化擁有剛性的抵抗力,因此其結構狀態更加穩定,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既能夠展現出彈性特質,同時還能夠快速適應變化,形成全新的生態平衡。
(二)韌性景觀理論
韌性理論是從工業體系中遷移過來的,截至目前,韌性思想的演進共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工程韌性、生態韌性以及演進韌性。工業韌性是指機械系統恢復原裝的能力;生態韌性是指生態系統遭到外部干擾后形成的平衡狀態;演進韌性則強調了生態系統的多變性,它是在平衡狀態與平衡點之間不斷變化的。韌性景觀規劃設計遵循的就是這種持續動態變化的思維模式,規劃設計者需要對景觀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和實踐總結,精準掌握其在不同空間環境和時間維度下發生的狀態變化以及具體的原因并形成大數據,通過對整個過程的分析梳理進行城市可持續發展景觀系統的構建與評價。
二、韌性景觀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
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韌性景觀應用于城市基礎建設中的特殊性
首先,自然聯系性。城市基礎設施包含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兩部分,均具有自然屬性,綠色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均存在緊密的聯系,以此為基點可以將城市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機銜接起來。韌性景觀所強調的城市綠色斑塊相互連接與之存在共通之處,其思想是接納、適應外來干擾,并將其納入城市循環體系中,達到城市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其次,功能復合性。城市基礎設施尤其是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功能十分豐富,涉及水源、土壤、空氣等自然資源凈化以及城市排水、通風等調節功能,此外還能為人們提供觀賞、休閑、運動的場所。同樣的,韌性景觀也具有功能復合性,想要有效適應城市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就必須依托空間內部的多重組織關系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由此可見,將城市基礎設施和韌性景觀進行融合對城市發展具有積極效益。
最后,環境適應性。如公園、綠地廣場一類的城市基礎設施為動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場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它與外部環境也存在著廣泛的能量和物質交換,這是一種雙向影響和適應的關系,它使基礎設施環境擁有了動態適應能力,在遭受災害后能夠快速趨于新的平衡狀態。韌性景觀的核心宗旨是維持人工環境的穩定,主動融入城市整體大環境中,去適應系統外部環境的變化。
(二)韌性景觀應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綠化效應在城市建設中受到政府和行業重視,因為人們希望生活、學習和工作在一個優質環境之下。然而,日益惡劣的環境問題使得傳統綠色基礎設施的功能被極大削弱。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需要一種快速且高效應對氣候變化和災害的手段,而韌性景觀為新時期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保障。二者的融合,可以建構一個擁有高穩定性空間結構的生態環境系統,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市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三、基于韌性景觀的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
設計依據和做法
(一)依據——規劃設計原則
一是多樣性原則。多樣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物多樣性,二是社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體現在生態系統內部種群、群落、景觀結構以及生態過程變化中,就目前來看,國內外很多城市都已經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生物多樣性越強,其汲取景觀能量以應對外部環境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社會多樣性則體現在文化的多元上,將豐富燦爛的文化融入到公共景觀中,形成包含多種外部環境干擾應對方式的結構。
二是連通性原則。在城市公園空間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其系統內部以及不同系統之間的物質、信息以及能量交換,因為長期處于封閉狀態下會造成群落的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因此應在空間中建構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渠道,包括水網、生物遷徙通道等,使城市生態環境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
三是自適應原則。在城市快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景觀系統的建構必須要與區域氣候、環境以及居民需求相適應,如此才能滿足持續發展的需求。因此在進行公園空間設計時,應遵循韌性景觀建設的自適應原則,提升景觀的功能性和連通性,使其物質、能量可以根據外部干擾情況進行自我調配。
四是模塊化原則。模塊化即是指將不同節點封裝成獨立的功能,與更大的網絡和更多的功能模塊相連接,如此即使系統中某一功能受損或是某一區域停止運轉,也能夠避免整個系統的運行遭受影響。
五是冗余性原則。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節點的功能重疊也可以強化系統的韌性,因為多種功能的區域整合可以在環境干擾之下留出緩沖空間,基本上不會出現城市生態系統短時間內突破閾值而崩潰的現象。同時重疊功能還可以承擔部分灰色基礎設施的壓力。
(二)做法——規劃設計方法
針對韌性景觀的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設計理念和要點,關鍵在于提高空間結構方面的韌性,這需要規劃設計師綜合考慮空間的布局、功能、形式、結構以及面對的災害風險等,使其在面臨城市環境變化時可以做到自適應調整,具體規劃設計方法如下:
首先,在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中,考慮到城市公園會承受龐大的人流量,在法定節假日甚至會超出公園空間的承受范圍,影響正常活動的開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邊緣空間解決擁擠的問題,如公園的入口、廣場、道路等。公園需要解決的是公共秩序的維持、外圍設施的強化。同時,盡可能減少大面積花壇或是花徑的數量,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再有就是要對活動空間進行合理的組織,減少大密度植物的栽種,保障視線的開闊。還應注重場地的實際作用,盡可能將活動場地設置在人們容易達到的區域,并設置一些人們需要的設施,如遮陽板等。此外,應適當擴大面積,選擇大面積的疏林和耐踐踏的地被植物,一方面可以節約水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活動面積,形成良好的生態效益。
其次,在游樂設施的規劃設計中,要力求功能全面、外觀和諧,同時還應考慮到安全性和舒適性的需求,針對老人和兒童的特點采取一定的配套安全措施。同時,盡可能選擇光線充足、地勢平淡的區域作為游樂場所,并在該區域地面上鋪設具有防滲和防滑性能的材料。對于一些較為特殊的活動器材和無障礙設計,最好全方位設置安全標志牌。
再次,在人車道路的規劃設計中,應根據公園的人流量確定道路設計的規格,并在沿途設置休息點,保障廣大游客可以舒適地開展游園活動。之后對道路系統進行完善,要點有三:一是導向性簡單,設置標志性設施,避免游客迷路;二是道路曲折幽深有度,避免出現安全死角;三則是要設置應急行車路線。此外,還應在道路旁設置安全標志,有效約束和引導游客的行為。
最后,在植物配置的規劃設計中,應選擇低成本且管理難度低的景觀建造材料,建造經濟耐用的公園景觀。尤其是植物造景材料應做到經濟適用,且保障其安全性,最好無毒無害沒有尖刺,耐踐踏性能強,不需要頻繁維護。
綜上所述,在進行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規范和要求,同時應基于韌性景觀理論,重點對公園空間結構和安全保障進行規劃設計,切實提高韌性景觀效能。公園是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融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空間,通過建設韌性景觀將空間安全規劃設計進行量化,采集整合信息數據,運用虛擬仿真模型,對實際工程項目建設前后加以驗證,最終可以形成評價指標和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彤玥.城市韌性研究新進展[J].國際城市規劃,2017(5).
[2]洪施施.開放式城市公園景觀安全性及其設計對策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23).
[3]王無巍.基于韌性景觀理論的城鎮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設計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4]黃建華.城市公園親水空間安全性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2.
[5]曾婷.城市開放式公園的景觀破壞及保護性設計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3.
[6]張海斌.城市防災公園景觀設計要素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1.
作者單位: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