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夏

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理應是和諧共存、有機統一的,然而位于重慶文旅城濱河公園河谷西側的一條為鋪設城市網管而開挖的8米深溝壑,宛若城市地面上一道長長的疤痕,提醒著人們對于自然的傷害。

因地制宜打造峽谷森林的設計示意圖。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對于這道傷疤,承跡景觀不想再破壞現有場地的大基地,而是順應開挖后的溝壑深度和走向,重塑了一條流淌于河谷間的自然峽谷,為這條傷疤重新蓋上自然的保護色。
峽谷消失于一片石灘,而作為公園承上啟下的功能節點,隱匿于林間的洞穴成為了最溫和謙遜的切入點。它既是未來周邊居住者集會、展覽的絕佳之選,亦可成為一個靜思之地。洞穴的出口被巧妙地安排在瀑布的最佳觀賞點,帶給游客夢幻般的游覽體驗。
社區連接公園的開口與懸崖的轉折處夾合成“一線天”的空間,由goa大象設計的曲水風和展示中心掩藏于小樹林之后。建筑金屬與玻璃的體塊光影交錯,倒映在一灣水面,美輪美奐。洞穴、山河、瀑布、現代建筑赫然在目,共同譜寫出一段峽谷重生的詩篇。

原河谷西側的一條為鋪設城市網管而開挖的8米深溝壑。

在自然里創造當代新生活文化,而不是破壞自然去為人類付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是一個持續性的話題,設計也將繼續與自然形成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