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會一下子多出許多的困擾,比如“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能不能做到像別人一樣那么好?”“大家都是怎么看我的?”而此時,他們會對身邊人的評價尤為敏感。這個時期的家庭氛圍對他們自我評價的形成,甚至人格的定型都十分重要。因此,家長不要給他們隨便貼上片面的評價標簽。
對一個人的某種評價,就像給這個人貼上的某種標簽,它會產生心理暗示,使這個人的表現與所貼的標簽內容趨向一致。這是因為這些評價的“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也就是說,他人的評價會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自我評價,慢慢地認為自己就是別人所說的那樣,于是就會朝標簽標定的方向發展。
由于孩子的自我認知還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定型,因此這種標簽效應對孩子來說更為明顯。如果總說孩子膽小,孩子就容易成為一個膽小鬼;如果總夸贊孩子勇敢,孩子就更能成為敢于擔當的人;如果總說孩子不懂事,孩子就會變得不通人情。孩子不會讓父母的話落空,這就是標簽效應,在家庭教育上,這種效應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奇作用。
大量的家庭教育心理案例,印證了一條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身上出現的許多心理特點,其淵源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別是早期的家庭生活之中,追溯到父母的身上。親子關系,就是這樣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父母學會正確而巧妙地評價孩子,不能隨便講對孩子沒有把握、缺乏根據的看法,不能隨便給孩子負面的評價,更不能把這種輕率的看法不斷重復給孩子聽。
(《健康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