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仿真實驗課堂是綜合運用大數據、人機交互等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效度,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的先進的教學模式。對于跨文化交際教學而言,它彌補了真實世界里實驗成本巨大且無法泛眾式實現的致命缺陷,教學效果顯著,受益面大;能夠高效地檢驗學生中西文化差異的學習情況,鍛煉學生處理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作者簡介】劉坤(1979.11-),女,滿族,吉林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在校生缺少跨文化交際的真實場景,而創造真實的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的實踐機會有時候基本不可行,導致教學成果難以實現和無法保證;另外,文化交際對人員參與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學生與教師一對一練習不可行,所以學習效果和學情分析難以跟蹤。基于以上兩種情況,我們可以設計沉浸式文化交際虛擬仿真實驗課堂,進行文化交際的場景模擬練習。通過仿真模擬實驗,來檢驗學生中西文化知識的學習情況,考查學生中西文化知識的學習效果,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將深厚的中國文化傳向世界。
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研究的必要性
傳統課堂教學內容偏重于理論學習,不能及時和網絡時代下的跨文化交流資訊相結合,學生無法將新習得的文化知識和技能快速轉換并運用到實踐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無法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學生進行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的實踐機會非常少,更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傳統課程評測方式主要是一個教師對一個班的學生進行教學和評測,學生與教師一對一練習是不可行的,所以學習效果和學情分析難以跟蹤。因此,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創建高度逼真的沉浸式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情境,整合以上三類影響文化教學和實訓實操的因素,形成一個多場景、多主題板塊的由典型中西文化對比單元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打造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語言實訓智能評測服務系統。使用故事化情境展開不同主題下的人機對話的實訓方式,在情境中進行對中西文化交流的邏輯梳理能力、文化詞語的使用能力、表述能力等技能訓練,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文化交際技能。
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高仿真的、交互式的、全程參與的模擬情境將圖片提示、文字引導、動畫展現等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了以往教與學都以聽覺為主的單一方式,將文化知識點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仿真實驗的操作環境與學生平時接觸的網絡游戲類似,需要闖關升級、逐步深入完成實驗任務。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復習文化知識點,掌握文化交際要點,規避文化禁忌,才能完成學習指標、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和傳播,在順利完成實驗步驟后的勝利體驗和愉悅感受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
虛擬仿真實驗課堂強調實驗教學內容,重視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堅持問題導向,重質量輕數量。它主要考查學生對中西文化對比中常見問題的處理水平,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結合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首先滿足本校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進而打造其他院校也可以共享的文化交流平臺和文化傳播載體,希望對廣大即將出國深造的莘莘學子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鋪墊,使之在出國之后,盡快地融入陌生的學習環境。
虛擬仿真實驗課堂強調針對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的技術研發。它綜合運用大數據、多媒體、三維建模、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效度,彌補了真實世界里跨文化交際實驗成本巨大且無法泛眾式實現的致命缺欠,教學效果顯著,受益面大。它能夠高效快捷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準確全面地提供正確的實驗結果,是真實可靠的教學科研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自身多年的英語教育實踐,甄別文化知識點,可以減少學生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盲目和混亂。另外,教師的引導作用還體現在實驗項目的設計上。比如關注保護學生信息的安全,注重人機互動的順暢性,注重實驗項目可持續性的有效模式等,并且利用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研經驗,預設學生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引導學生將所學變成所用,在正確的實驗步驟上繼續探索。
三、虛擬仿真實驗課堂的先進性
首先,體現在實驗教學的設計思路上。它以虛擬仿真的社會生活為場景,以人機交互的口語交流為考察手段,考查學生短時間內邏輯梳理并進行文化判斷的能力及合理應對文化沖突的能力,考查學生對文化知識點的掌握及文化表述的能力。它實現了過去無法實現的跨文化交際的實景演練,從根本上解決了對于人員參與度有著極高要求的,即學生與教師無法全部進行的一對一練習和考核的弊端。它真正是一切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既能調動學生參與實驗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既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化交際虛擬課程的拓展空間廣闊。它所承載的人文精神,也是新文科建設重要的一環。
其次,從實驗教學方法創新的維度來看,教學采用以主要關注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的、以學習為中心的任務教學法。教師圍繞特定的跨文化交際項目,在虛擬仿真情境中設計出具體的、易操作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任務,包括立體情境、知識目標、文化內容、交流程序;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析、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語言學習、語言應用和文化推廣的目的。呈現給學生一個實踐性的、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完整的“文化交流項目”,讓學生們獨立思考、認真參與、逐步實施以及檢查并自我評價整個過程,然后教師進行評價。教學將依托虛擬現實技術,設計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全流程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混合式跨文化情境訓練突破傳統時間、空間的限制,在線學習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課堂項目訓練與課后自主訓練相結合,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文化交際能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采用項目模塊式教學模式,創設生動的學習體驗,有效幫助師生設定和達成文化學習和交際能力訓練目標。項目利用VR技術力求還原跨文化交際真實情境,令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再次,跨文化課程的虛擬仿真實驗從教學內容和手段兩方面突破了傳統教學的限制。在教學內容方面,傳統的跨文化教學偏重對知識點的輸入教學,但學生缺乏真實場景文化輸出的機會,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得不到提升,忽略了壓力和應激訓練等情緒體驗。此外,跨文化教材注重理論學習,不利于學生及時掌握最新的文化差異話題,直接造成所學無法與市場對接。虛擬場景交際實驗克服了上述缺陷,極大地延伸了教學內容和學習體驗,有效促進了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文化知識的檢驗等各維度的技能訓練,提升了人才培養效果。
最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在課程管理系統和評測數據云平臺上實現突破:一是教師能夠通過課堂管理系統實現對實驗項目的即時管理、編輯和發布,結合教學進度加載適合學生訓練的主題材料。相比傳統紙質教材的單一性和滯后性,虛擬實驗課程可以及時更新文化材料,實現與世界接軌的同步性,也便于建立用于訓練的大數據素材庫。二是教師能夠借助評測數據云平臺對學生多次訓練的成績進行客觀評測,并且對學生的訓練成長軌跡進行實時追蹤。該平臺既能提升學生訓練效率與效果,又能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與復雜性,使得精細化的實訓教學指導與形成性評價成為可能。三是虛擬仿真實驗可以在提供授權的網絡環境下開放實驗,為不同學校學生和社會個人同時共享使用,提供社會共享服務。
四、結語
綜上所述,虛擬仿真實驗課堂通過提供真實的臨場訓練環境,解決了跨文化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真實的交流和傳播環境這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它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有助于全方位培養與語言服務市場需求無縫對接的文化人才,提高了人才的文化質量,為其將來走出國門與西方世界交流清除障礙,進而有效踐行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韓瑛,李斌.虛擬現實技術在網絡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6(1).
[2]趙巍,王麗娜,何苗,林昊.基于虛擬仿真平臺的智能生產線教學設計[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