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校國際理解教育的持續深入,海外研學與外教課堂走進校園,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國際理解教育能力已然成為學生未來生存的必備能力。然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英語學習重點仍然,在詞匯與語法知識上,往往在實際交流中存在困難,甚至造成國際理解教育的缺失。那么如何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小學日常英語教學中呢?本文圍繞以上問題展開研究,將小學英語教學分四大板塊進行項目式實踐研究,為培養小學生國際理解素養提供一定的理論以及實踐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國際理解教育;項目化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王俐佳,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一、國際理解教育與小學英語教育的關系
國際理解教育包含跨文化理解、和平教育、環境教育等幾個方面。其中跨文化理解與英語教育關系密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在習得英語的同時,必將對該國家文化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如了解該國家的民俗風情、傳統習俗、價值觀等。所以說英語教育是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徑。
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正是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階段。正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中談到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樣國際理解教育工作必須從小學開始就向學生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概念、培養其國際理解素養。
結合以上兩點,將國際理解教育完美地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項目化研究
小學英語課堂作為國際理解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多維度、多視角展開英語教學,在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比較各民族、各國家之間存在的差異,在理解差異的基礎上,去肯定、包容、接納,讓學生心中有國,眼看世界,利用英語這一重要途徑去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學校作為蘇州市國際理解教育示范學校,于2014年就開啟了國際理解教育工作,致力于讓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具備跨文化交際技能,形成和平、民主、發展的全球視野和胸懷。結合學校國際理解教育工作的背景,筆者從以下四大板塊進行項目式實踐研究,力求將國際理解教育更好地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去。
1. 英語教學項目化實踐。
(1)日常英語教學,探索學科滲透課堂模式,充分挖掘并整合英語學科課程和教材中能夠培養學生全球素養的內容。教師立足課堂,在日常教學中有機滲透,提升學生國際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
挖掘教材中各個板塊的內涵。小學譯林版(三年級起點)的教材中,從五年級上冊開始每單元新增了Culture time 這一板塊,通過圖片、簡單的對話和文字介紹,呈現中外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在學習五年級下冊Unit6 In the Kitchen 單元時,文化部分是對中西方用餐分別習慣使用筷子和刀叉的對比,教師拓展教學,補充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習慣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 小學譯林版(三年級起點)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故事板塊談論了中國春節,在讓學生了解春節的由來和習俗等相關內容后,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中國春節與西方圣誕節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完成這樣一份調查報告,最后在班級內分享。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中西方文化素養。
(2)充分利用外教資源,開發外教課程內容。學校一到六年級均設置了外教課,學校根據外教課的課程目標和中國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習慣,開發了一套完整的外教課程內容。低年級圍繞欣賞外國傳統歌謠和繪本為主;中年級主要課程內容是國外經典童話;高年級主要圍繞經典兒童電影展開。在外教的帶領下,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真正的美式課堂,了解了國外的風土人情。
2. 節日課程項目化實踐。節日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中西方節日為主線,開展豐富多樣的節日活動,讓學生在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拓展文化視野。
比如西方節日之復活節的繪彩蛋、滾蛋游戲,感恩節的系列活動,圣誕節主題周活動,每年的12月學校會安排低中高年級開展不一樣的慶圣誕活動,低年級的圣誕金曲撈、中年級的賀卡DIY, 高年級的圣誕狂歡趴,學生在節日的氛圍中,玩著,唱著,學著,感受著!在這短暫的圣誕活動中,學生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讓童心浸潤在了國際文化中。
中國傳統節日之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學校也會安排學生通過繪制英文節日海報或者錄制視頻的方式,用英文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并肯定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更通過介紹的方式讓燦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閃耀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培養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3. 研學課程項目化實踐。每年學校會有一大批學生參加海外研學,去往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為了讓學生真正行有所思,游有所獲。行前,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研學培訓,讓他們對即將去往的國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學校聘請外教給學生做專題的研學報道,主要圍繞校園、餐飲、日常交流、住家禮儀四大板塊,模擬生活化場景,進行實際場地訓練學習;行中,讓學生去往不同的國家,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沉浸式課堂體驗,用所學的英語和國外的學生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親自體驗不同的學習方式、生活習慣和文化沉淀的魅力所在,并用文字的形式記錄在研學手冊上;行后,進行研學成果分享,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分享自己的研學感受,并將研學中制作的全英文手冊展覽在校園里,讓更多的孩子去感受研學過程中的精彩。
在這樣行走的課堂中,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英語能力,更是他們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態度及思維模式。
4. “多樣態”文化氛圍項目化實踐。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文化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沉淀。學校將國際理解教育作為校園英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利用英語角、小白鹿英文電臺等多渠道宣傳并普及國際理解教育知識。
英語角。學校的英語角分為閱讀區和交流區兩大部分。閱讀區根據各個年齡段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年齡特點,擺放了系列英語讀物,學生可以自由閱讀,每天學校會安排一名英文老師或者高年級英語水平較好的學生代表值日,以便管理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
小白鹿英文電臺。為了進一步推進全民閱讀、全科閱讀,學校專門開設了小白鹿英文電臺,只為給學生營造更豐富的英語學習氛圍,為英語愛好者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英文電臺分為“小白鹿繪本推薦”“我與外教說節日”兩大板塊,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發布。通過發布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節日主題繪本,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跨文化意識,拓寬了他們的國際視野。借助電臺這個載體,學生和外教一起談論中西方文化節日習俗,使中外文化交融貫通,彼此接納。比如,在第30期電臺里,通過學生與外教話題討論引入“重陽節”這一主題,學生向外教介紹傳統習俗——登高、吃重陽糕,并教外教誦讀中國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外教了解中國傳統習俗。
國際理解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之一。在推進學校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我校英語學科已經開始行動,旨在關注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發展的基礎上,更多地培養其文化意識、學習策略、未來競爭力。學好英語、了解世界、做合格世界小公民是我校英語學科課程開發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玲.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小學英語教學探究[J].海外英語,2018 (15).
[2]尚蓉蓉.國際理解視閾下中西文化融合的小學英語教育實踐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