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和寫作的關系
表1第一行是滬教版牛津6A的12單元4個模塊考試中兩個六年級班級學生閱讀的平均得分;第二行是滬教版6A學生作文4個模塊考試的平均分。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前兩個模塊考試中的得分相對較低,而后兩個模塊的得分有所提高。通過表1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和寫作的得分是呈正相關的,閱讀成績高的時候,寫作成績也會較高。學生的作業和卷面分析也印證了這一結論:閱讀理解得分較高時,作文分數相對也偏高。
通過跟備課組其他老師的交流,我們發現閱讀和寫作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是兩大難點,也是失分最多的地方。學生閱讀主要問題是:a).學生對文章中的詞匯不理解,同時學生也不愿意主動去理解和記憶閱讀中的生僻詞匯;b).學生對于整篇文章的段落理解無法把握,對文章中的主題大意把握不準確;c).學生對內容理解支離破碎,尤其是碰到一些長句時,學生無法理解。而學生寫作問題在于:a).學生主要是零散的會寫一個短句,或者幾句話;b).寫作技巧零碎,沒有系統的章法;c).較少涉及篇章組織的訓練。
“以讀促寫”提高寫作能力
2019年我有幸聆聽了一場龍崗區進修學校唐家瑜老師的教學講座,學習了她的以讀促寫教學策略。同時結合我們上面的分析和我們實際教學中觀察到的現象,可以說閱讀和寫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連接的。所以我認為以讀促寫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那么我們如何教授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呢?其實就是讓學生對閱讀的文章進行再加工,再加工后的成果就是一篇作文。怎樣對文章進行再加工呢?首先我們要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內容出發,設計出與之相關的“寫”的內容,設計與之相關的寫的訓練,總結與之相關“寫”的技巧,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之后老師首先要設計一篇與寫作話題契合的文本作為學習語言的必備依托,然后教學生理解文本。理解文本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表層理解:1 感知話題,2.理解語言,3.提取信息;然后是深層次理解:1.句式提煉,2.信息分類,3.結構剖析。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就給學生總結出了寫作的框架,這個框架主題準確,結構層次分明,并且內容豐富。最后學生就可以按照這個框架寫出一篇作文,到此文章的再加工就完成了。
我首先對資源進收集,通過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擴展學生學習英語的眼界,激發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滬教版課本其實提供了很多范本和指導性的建議,所以我基于滬教版課本進行教學實踐。選擇unit6單元作為例子,這一單元的主題是My neighbour 。
我首先重新整合文本,編輯了一段全新的對話(如圖1),通過朗讀這段對話,提出問題,總結對話主題:
1:Who are they ?
2: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學生根據這兩個提問得出了文章的主題:They are talking about
第二步:根據對話提出問題復述文章,形成一個全新的文本(如圖2)。
Who is Peters neighbour?
Where are they from ?
Whats Mr Greens job ?What is Mrs Greens job ?
Do they have children ?Who are they ?
Does Peter often meet or play with them ?
第三步:根據復述的文章提煉出語言框架和核心思想(如圖3)。主要是跟學生分析出:Title (標題),Topic Sentences(主題句),Extended Sentences (擴寫句),Conclusion Sentences (總結句)。
第四步:用表格的形式,將文章中出現的核心句型和詞匯陳列出來,讓學生在句型和詞匯的支撐下進行模仿,這樣他們就變得有話可說、有詞可用了(如圖4)。
第五步:為了進一步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篇主題的寫作,筆者要設立一個相似的主題作文,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要求中寫作一篇小作文當堂完成(如圖5)。
第六步:選出代表性的作文批改,指出學生的得分點和失分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失分點在哪里,讓他們更加注重作文的標點符號、大小寫、單詞的拼寫。一篇5分的作文是否能夠完整的得分,這些細節是重點。
第七步:布置作業,回家寫一篇作文練筆。這個課后作業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印象。及時地進行梳理和消化才算真正的掌握一篇文章的寫作技能。圖6是其中本班一名學生的家庭作文。
通過這些實踐,從unit6單元開始,后面兩次模塊考試,學生作文得分有了明顯的進步,作文的失分率從平均3-4分降到了2-3分,但是通過幾個單元的訓練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1.學生在一些素材的選取上把握不準,容易走偏,導致單詞不會寫。2.學生的句型比較單一,除了老師給的句型以外,自己能學習的不多。3.課時不夠。因此在后面unit7、unit8單元,我采取了在教材文本一或者文本二中選中一篇,解讀文本提煉句型和框架,同時給出學生1-3個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話題進行寫作。給到更多的詞匯和句型的支持,鼓勵基礎薄弱的學生根據框架模仿基本語句。同時鼓勵優等生變換句型,讓文章更加的豐滿。
實踐效果分析
經過以上方法的訓練,學生對寫作框架逐漸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從以前的畏懼作文,到現在會去主動說出基于主題,作文框架應該如何建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通過每個單元不斷地打磨,11、12單元的作文寫作中孩子們已經能夠自主的通過分析課文中的文本,進行作文的創作。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他們在課堂之外主動搜索更多的資源添加到自己的文章中。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他們能夠基于框架寫出簡單的語句,大大提高了英語寫作的自信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提高詞匯儲備量是寫作的基礎,加強英文的閱讀是提高詞匯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寫作的前提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寫作和閱讀始終不分家。
【作者簡介】王雨琦,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蘭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