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張尚蓮
【摘要】在英漢翻譯中,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內容并實現功能對等,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應所帶來的翻譯腔,詞性轉換法成為翻譯實踐中一項必備的翻譯技巧,它利用表面上語序結構等形式的改變來達到內容或信息的一致。基于My Kingdom for A Horse翻譯實踐,探究詞性轉換在英漢翻譯中的具體運用,結合實例總結一般性技巧,希望對英漢翻譯工作者在提高譯文質量方面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詞性轉換;My Kingdom for A Horse;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劉藝(1996-),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通訊作者)張尚蓮(1971-),女,河北陽原人,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語發展史、英漢翻譯。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這表明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信息的轉換,譯者在進行轉換時需要嚴格遵循翻譯的標準。奈達先生要求“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嚴復倡導“信、達、雅”三原則,二者的最大共同點就是都要求忠實地準確傳達譯文和源語的信息。而由于英漢兩種互譯語言不論是在基本語言結構、語法,還是在人們的表達習慣上都有許多差異,導致英漢互譯很難真正做到完全地忠實源文,并不是所有的詞都能在目的語中找到與其詞性相同且詞義對等的對應詞,所以在一些情況下,只有通過改變源語的基本詞性才能使翻譯更有效且忠實地傳達出源文的信息,這就產生了翻譯中詞性的轉換。葉子南先生曾提出 “在實際翻譯中將動詞轉換成名詞,將名詞轉換為介詞這類靈活的方法往往可救譯者于危難”,因此深入研究詞類轉換的原則及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翻譯實踐舉例探討詞性轉換的一般性使用場合及規則,并加以總結,以期提高譯文質量。
一、翻譯材料簡介
本文譯例均選自My Kingdom for A Horse的翻譯實踐。該書是一本人文社科類讀物,為英國歷史學家、作家Ed West所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歷史,作者以獨特的敘事手法,從百年戰爭末期講起,將玫瑰戰爭的各個階段娓娓道來,中間穿插英國當時的社會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紹。
二、五種詞性轉換的總結
在My Kingdom for A Horse的翻譯實踐中,主要的詞性轉換有五類,分別為英語的名詞、形容詞、副詞轉換為漢語的動詞,以及英語的動詞和形容詞轉換為漢語的名詞。下面就從這五類分別舉例并加以分析。
1. 名詞轉化為漢語動詞。在現代英語中,名詞的使用頻率較高,范圍較廣。根據張韻斐(1987:92)的研究和統計,名詞數量占整個現代英語詞匯的73.6%,形容詞占17%,而動詞僅占8.6%。由此可見,英語中名詞的使用頻率遠高于動詞。按照英語語法,一個句子中只能有一個動詞,而漢語則不同,動詞的使用頻率高,一個句子中可以包含多個動詞,這使得英語中的一些名詞在翻譯時需轉化為漢語的動詞。
在英文中,一些動詞加上后綴-or或-er構成的名詞,如reader、elector、competitor等,一般用以表示某種身份或職業,但在翻譯成漢語時,往往隱含有動作行為的意義,這類名詞常會轉換為漢語動詞,更符合漢語的語言規范和表達習慣。
原文:Since the English had held him prisoner for twenty-one years, he certainly had time on his hands.
譯文:英格蘭人把他囚禁了21年,顯然他有相當充裕的時間來翻譯詩歌。
分析:這句話的背景是15世紀中期,英格蘭引進了一些法國藝術家,奧爾良的查爾斯就是其中一個。原文中的“prisoner”雖為名詞,意為“囚犯、犯人”,它是由動詞“prison”演化而來,動詞意為“囚禁、關押”。在此處若譯為“讓他做囚犯”顯得有些生硬,不若將詞性轉化為動詞,選擇 “囚禁”之意,句子更加流暢。
2. 形容詞轉化為漢語動詞。英語中某些形容詞是由動詞轉化而來的,如sleepy,在英譯漢時根據語境和漢語習慣可轉化為漢語動詞。
原文:However, the conflict escalated so much that when Parliament met at Leicester in 1426, it became known as the Parliament of Bats, as everyone turned up armed.
譯文:然而,沖突不斷升級,1426年議會在萊斯特開幕時,參會的議員們都帶著棍棒來武裝自己,因此這次會議也被稱為“棍棒議會”。
分析:這句話的背景是博福特和漢弗萊公爵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armed”作為形容詞,意為“武裝的、攜帶武器的”,它是由動詞“arm”轉化而來,動詞意為“武裝起來,持有裝備”。根據上文“棍棒議會”補譯出“帶著棍棒”后,將其轉化為動詞,取動詞“武裝”之意,則使句子更通順流暢。
3. 副詞轉化為漢語動詞。在英語中,某些副詞有實意,在句子中充當表語或賓語補足語,而與其搭配的只是一個意義比較寬泛的動詞,如use、make等,該動作的具體意義由副詞的意義來決定時,通常直接將副詞轉化為漢語動詞。
原文:Neither when they lived together did he use his wife unseemly, but with all honesty and chastity.
譯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也沒有侮辱妻子,而是以自己的誠實和忠誠待她。
分析:這句話的上文是講述亨利國王對待婚姻十分忠誠。副詞“unseemly”意為“不得體地、不適宜地”,與其搭配的動詞“use”詞意較為寬泛,此處也并不能將“use”譯為“使用”,所以將副詞轉化為漢語的動詞,依舊取其副詞的詞意,變通后譯為“侮辱”,避免了翻譯腔,更符合漢語習慣。
4. 動詞轉化為漢語名詞。英語中常用被動句而中文多用主動句,所以將被動句轉化為主動句是英譯漢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此時可將原句中的動詞轉化為漢語中具有相近意義的名詞,并在其前面加上“的”,和原文的主語或原本用來修飾該動詞的副詞等組成一個詞組,這樣不僅能成功轉化為主動句,還避免了翻譯腔。
原文:Starting at 6. a.m. —in the summer, 5 a.m.—and finishing at 6 p.m., pupils were badly fed, living conditions were spartan, and violence was endemic.
譯文:學校課程從早上6點開始,夏天從早上5點開始,一直到下午6點結束,學生們的伙食很差,生活條件也很簡陋,暴力行為普遍存在。
分析:這句話提到15世紀時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fed”是動詞“feed”的過去式,動詞意為“喂養、供給”,若取其本意翻譯則句子太過生硬;根據后面兩個短句的句式將其轉化為名詞,并在前面加上“的”,譯為“學生們的伙食”,避免了翻譯腔,也統一了句式。
5. 形容詞轉化為漢語名詞。英語中可派生為名詞的形容詞可轉化為漢語名詞,比如用來表示特征或性質的形容詞,在譯成漢語時往往在其后加上“性”“度”等字作為漢語名詞。
原文:People at the time were fantastically unoriginal with names.
譯文:當時人們對于起名毫無獨創性。
分析:這句話的上文講述帕斯頓家族的兩個兒子都叫約翰。“unoriginal”由名詞“origin”派生而來,意為“非獨創的”,在此表示那時人們名字的特征,但這樣表達有翻譯腔的嫌疑,若轉化為名詞,后面加上“性”,譯為“毫無獨創性”,更簡潔流暢,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三、總結
詞性轉換在英漢翻譯實踐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這是漢語語法規范以及表達習慣的一種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準確、翔實、形象地傳達源語信息的要求。譯者通過詞性轉換,保留原文所傳達的信息,也符合譯文的語言習慣,才能為讀者提供質量較高的譯文。
參考文獻:
[1]葉子南.對翻譯中詞性轉換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7(6).
[2]張韻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