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呂帥,楊 剛
(1.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白銀礦產勘查院,甘肅 白銀 730900;2.寧夏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 銀川 750021)
該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甘肅北山地區。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塔里木陸塊區(III)敦煌陸塊(III-2)的柳園裂谷(III-2-1)(見圖1)。區域構造線總體展布方向為近北西西向,該區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和巖漿熱液活動。在成礦區劃上屬于小獨山-白山堂鎢-金(銀)-銅(鉛、鋅)-鐵-鉬-鉻-稀土-菱鎂礦-螢石成礦亞帶。

圖1 大地構造位置略圖
礦區主要出露奧陶系錫林柯搏組(Oxl),二疊系方山口組(Pf),新近系苦泉組(Nk)紅色粉砂質泥巖夾雜色泥巖及砂礫巖和第四系(Q)沖洪積砂礫石,分述如下:
2.1.1 奧陶系錫林柯搏組(Oxl)
主要出露于勘查區西部一帶,為變砂巖、變粒巖、長石石英砂巖等組成。
2.1.2 二疊系方山口組(Pf)
主要出露于勘查區東北部一帶,地層總體走向近北西向,傾向北。所見巖性較簡單,由英安巖、流紋英安巖、杏仁狀玄武巖、球粒流紋巖等組成。
2.1.3 新近系苦泉組(Nk)
晚新近系地層出露廣泛,主要分布在勘查區北部和南部區域。為一套桔(橙)紅色粉砂質泥巖夾雜色泥巖及砂礫巖沉積,局部夾淡水灰巖扁豆體和膏鹽層。巖層產狀平緩,巖石較為松散。
2.1.4 第四系(Q)
第四系較為發育,主要為沖洪積砂礫石層,分布在勘查區中部、南部和北部的水系溝谷之中。
礦區以斷裂構造為主,區內斷裂按空間展布方向為北西向。據已查明的勘查區內侵入巖的分布特征和巖性特點,表露的構造形跡性質、相互切錯關系及地貌形態特征等,可以看出區內占主導地位的構造活動是北西向。構造在本區都經歷了長期發展,多期活動。各構造間除按各自的發展歷史演變外,彼此間又發生互相影響、相互干擾,出現復合現象。使之構造格式復雜化。
礦區以斷裂構造主要以黑云花崗巖及花崗斑巖脈、閃長玢巖等接觸部位發育為主,深部鉆孔中斷裂破碎帶主要由碎裂狀鉀長花崗巖組成,帶內硅化及褐鐵礦化強烈。
巖漿活動頻繁,主要以將軍臺超單元三單元細—中細粒英云閃長巖單元、黑云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為主,巖體平面形態不規則狀、橢圓形、長透鏡狀。巖體內發育大量北西向石英脈和中基性巖脈、具清楚邊界、多呈透鏡狀、近等軸狀產出為特征。
二段井鉛多金屬礦體主要產于破碎蝕變帶中,總體北傾,斷裂構造控制礦體的展布,共圈出13條鉛多金屬礦(化)體,根據其分布特征主要分為南北兩條帶,北帶由F3控制,長約460m,圈出2條鉛礦體,礦體成群、成帶產出,礦體之間距離2m~140m不等,總體走向為300°~315°,傾向N,傾角55°~85°,礦體走向長20m~396m,形態呈似層狀,局部呈透鏡狀。Au、Pb品位東高西低,具自西向東逐漸變大趨勢,尤以AuPb1礦體品位最高。
(1)Pb1-1號礦體,受F5斷裂破碎帶控制,Pb最高品位2.38%,最低品位0.61%,平均品位1.978%。礦體平均厚度1.37m,礦體礦化不均勻,地表整體以Pb為主,走向上Au、Pb品位自西向東逐漸富集,Au、Pb品位自地表至深部逐漸富集。
(2)AuPb1號礦體,受F8斷裂破碎帶控制,礦體Pb最高品位14.28%,最低品位1.29%,平均品位6.79%,Au最高品位34.80×10-6,最低品位1.90×10-6,平均品位15.59×10-6,礦體平均厚度1.27m。礦體沿走向Au、Pb品位較高,礦體厚度較穩定。
總體看礦體厚度隨控礦構造的寬窄而變化,因此,在走向上礦體均呈連續透鏡狀或似層狀賦存,礦體整體礦化分布不均勻。

圖2 方鉛礦呈他形粒狀、稀疏浸染狀分布

圖3 赤褐鐵礦呈粉末狀—膠狀不規則集合體分布
礦石結構:粉末狀—膠狀結構、它形晶粒狀結構等結構。
礦石構造:浸染狀、團塊狀構造。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方鉛礦、黃鐵礦、赤褐鐵礦、鉛礬、鉬鉛礦。
主要的脈石礦物:石英。
礦石化學成分:礦石主要有用組份為Pb、Au、Ag、Mo,其中塊狀礦石中的Cu、Pb、Au、Ag、Mo含量最高,其次為浸染狀礦石。次要和微量組分有:S、As、Bi、Ba等。
礦區已發現礦化蝕變破碎帶,均產于中酸性黑云花崗巖和英云閃長巖中。斷裂構造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本區主要富集的元素有Au、Ag、Pb、Mo、As、Bi等,這些在酸性巖中容易富集的元素與本區大面積出露的巖體相吻合。成礦元素強分異特征與熱液關系密切,巖漿活動促使金和其他元素活化遷移,在有利的構造部位成礦。該礦床具有硅化、絹云母化及碳酸鹽化等熱液蝕變組合,初步認為該礦床為產于破碎帶內脈型鉛多金屬礦。
4.2.1 石英脈標志
礦區地表礦化主要產于破碎帶內蝕變巖及石英脈中,產于破碎蝕變帶內的石英脈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4.2.2 構造標志
礦區北西向的斷裂破碎構造非常發育。這些次一級的斷裂破碎帶,是本區的直接控礦和成礦構造。礦體的規模及產狀,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斷裂破碎帶的交匯處,及沿走向、傾向較彎部位及破碎強烈的層間斷層都是富集成礦的有利部位。
4.2.3 礦化蝕變標志
硅化、赤鐵礦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與本區礦化關系最為密切。石英細脈、網脈并具較強的赤褐鐵礦化和方鉛礦化,是礦化最為富集的部位,以紅褐色赤褐鐵礦化為勘查區最為發育的蝕變類型,也是最重要的找礦標志之一。
礦區位于北山造山帶南帶,小獨山-白山堂鎢-金(銀)-銅(鉛-鋅)-鐵-鉬-鉻-稀土-菱鎂礦-螢石成礦亞帶。區內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火山-沉積建造發育,金屬礦點(床)分布較多,為北山重要的成礦帶之一,具較好找礦前景。
礦區位于北山造山帶南帶,北山南帶是我國西北五省區重要的金多金屬成礦帶,規模較大者有拾金坡金礦床、小西弓金礦床、新老金廠金礦床、花牛山金鉬鉛鋅多金屬礦田、輝銅山銅礦床、白山堂銅礦床,金場溝金鉬多金屬礦床。因此,在本區展開找礦,有望在鉛多金屬找礦取得較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