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湖南省地質勘察測繪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田位于湖南省常寧市境內,是一個大型鉛、鋅、金、銀(銅)多金屬礦田。區域構造上,該礦田位于水口山-香花嶺構造帶南緣。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床位于老鴉巢鉛、鋅、金礦床東北約兩公里處。該礦床特征屬于隱伏礦床,地表出露的巖性為白堊系和侏羅系碎屑巖。鉛、鋅、金銀礦等金屬礦體主要賦存于二疊系棲霞組、當沖組下段的灰巖以及侏羅系砂巖及含礫砂巖地層中。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床未見巖體(脈)出露,僅在含礦帶下部見到玄武質英安巖脈。在礦區外圍,出露有老鴉巢鉛鋅金礦床的花崗閃長巖、老盟山火山巖體、新盟山火山巖體。
康家灣礦床成礦構造組合為“背斜加一刀”。背斜的核部由構造-巖溶作用形成的一系列角礫巖為主要容礦部位,而斷層則為導礦構造,因此F22為該區的主要導礦構造帶和破礦構造帶,是一個在成礦前、中、后均有活動的斷裂。
康家灣隱伏于倒轉背斜和F22斷層的組合,隱伏于該區內的倒轉背斜呈北東向、北北東向。F22的產狀較緩,多變,且表現形式多樣,前人對F22斷層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及區域地質資料研究發現,該斷層的多期活動跡象比較明顯,斷裂帶周圍有礦化蝕變現象,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該斷層地表南從石坳嶺以南,往北經溫塘以北,沿仙人巖倒轉背斜西翼,北延至馬頸口以北后,走向轉折南東,延至胡椒嶺南再轉折北東,沿白堊系與老地層接觸邊部經康家灣至獅子腦頭以北,全長>20km。在深部礦體主要位于斷層下盤,但部分地段F22斷裂帶切過礦體。在成礦期它是成礦構造,成礦期后該斷層繼續活躍對礦床起著改造的作用。
康家灣各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品位表顯示了各個成礦期的地質時代,構造方位、應力狀態、構造行跡以及相關成礦作用。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體產于F22斷層下盤侏羅系高家田組或斗嶺組碎屑巖與棲霞組灰巖或壺天群白云巖界面之間的硅化蝕變帶中,受康家灣隱伏倒轉背斜與區域F22推覆斷層控制(圖1、2),尤以下部含燧石硅化灰巖角礫巖中礦體最為富集,在二疊系下統棲霞組灰巖和石炭系中上統壺天群亦有小規模礦體產出。
礦體呈似層狀,局部為透鏡狀疊加。厚度、品位變化很大,局部有尖滅再現。
礦體產狀與倒轉背斜軸部產狀或硅化破碎帶一致,走向近南北向,東翼東傾,傾角9°~36°,個別達80°;西翼西傾,傾角5°~25°,頂部近似水平。礦體埋深隨倒轉背斜按8°揚起角,由南向北逐漸抬起。
根據工程控制,礦帶長3000m,寬150m~700m,主要礦體有7個,長310m~1490m,寬70m~700m,平均厚6.88m。
各主要礦體特征見表1。

圖1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剖面圖(據湖南有色217隊,2010;修編)

圖2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床十一中段100線F22實測剖面

圖3 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床礦物生成順序圖
根據該礦床產出特征、礦石類型、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物質組成、圍巖蝕變及脈體穿插關系等特點,可將本礦床分為兩大的期次:成礦前熱液期和熱液成礦期。成礦前熱液期以大規模的硅化為特征,形成了硅質巖,并伴有黃鐵礦化。熱液成礦期大致分為三個成礦階段,見圖3。
第一個階段:礦化蝕變早期以黃鐵礦、黃銅礦等金屬礦物為主要特征,見少量閃鋅礦、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這一階段的成礦環境屬開放-半開放狀態。成礦條件為中溫,富含Na、Cl2,屬低還原度(Eh=0.72)環境。
第二段:礦化蝕變中期以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的金屬礦物,其次為黃銅礦及少量金、銀等礦物。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該成礦階段,已進入中溫、中鹽度。成礦溶液中CO2減少,Na、K等降低。溶液從弱酸性重新轉化為堿性(pH 6.51-6.95)環境下成礦。
第三階段:礦化蝕變晚期以方鉛礦、閃鋅礦、金銀系列及少量黃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和方解石為特征,其次為螢石、氟磷灰石。本階段主要為金銀成礦階段,其中閃鋅礦結晶為細顆粒,以顏色淺、溫度低為特點,溶液體系具Na+Cl+CO2+H2O模式。
礦床類型: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床為與燕山早期英安質次火山—火山巖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鉛鋅金銀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