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平 李明 呂巖萍
春天,深化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
根據黨中央部署,自2015年始,中央1號文件多次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20年全面改革正在推開。據悉,整省試點方案由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審核后分省批復,全部試點任務到2021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
顯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村級黨組織堡壘作用影響巨大、意義非凡。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同樣是農業領域改革的先行者。自2015年開始試點,到2019年初黑龍江省還被國家確定為整省推進改革試點。
2015年5月,方正縣作為全國首批(總29個)、全省唯一的改革試點縣,承擔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任務,并贏得高度認可。改革中,方正縣遭遇哪些困難,采取哪些舉措,取得哪些成果,又將如何前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與思考。
夯基礎:穩扎穩打、確權先行
將財產的歸屬、權屬關系搞明白,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順利實施農村股權改革的基礎,也能有效降低村域腐敗概率。
2015年6月16日,方正縣召開動員會,農村股權改革拉開序幕!會議發布《改革試點方案》。《方案》確定改革三大步驟:一是清產核資、摸清家底;二是人員界定、明確條件;三是股權設置、合作經營。根據《方案》安排:2015年6月至12月,安樂村等先行試點;2016年起,全縣鋪開。
其實,為了“有資格”承接這次改革試點任務,自2011年起方正縣就已經開始“打基礎”。2011年,方正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權登記頒證(即土地確權)試點縣。當時,全縣67個行政村中,有積累的村35個,負債村22個,持平村10個,村級總債務6700余萬元,總負債6400余萬元。通過一年多的土地確權工作,方正縣基本摸清了各村的“土地家底”,明晰了土地權屬。
同時,“我們縣成立農村產權信息化平臺和交易中心,實現了土地承包檔案管理信息化、規范化,為后續的產權交易、抵押等奠定了基礎。”方正縣農業經管站、產權交易中心相關人員介紹。
眾所周知,土地確權過程中的難點,主要集中在農戶實際耕種面積遠大于土地承包面積。原因有很多,比如“小開荒”。那么,多出來的土地歸誰呢?
“按照相關規定,農戶經批準開荒,有承包合同的按合同辦理;未經批準私自開荒的,先由村集體統一登記備案,不予確權;之后按照國家法律、規章和村民討論處理。”據該縣產權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末方正縣土地確權工作全面完成,新增土地資源25.6萬畝。
2014年3月末,方正縣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基本完成,共核查實測耕地面積126萬畝,核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75萬戶,頒證率98.2%;核查宅基地總數近3萬宗,宅基地總發證率98.18%。以此為帶動,全縣還完成了山水林湖等農村資源資產的確權。
攻難關:清產核資、界定人員
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兒”,是農村股權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德善鄉安樂村,是方正縣先行試點的4個村之一,是典型的農業村、合并村。
“村里土地確權基本搞清楚了。但是,債權、債務呢?村集體收益呢?不能是糊涂賬!”采訪中,村民們直言改革前的疑慮。
2015年6月中旬,方正縣委、縣政府成立農村股權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各鄉鎮黨委、政府成立推進機構;各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隊,工作隊吸納“農村五老”加入。同時,縣委、縣政府牽頭,財政、國土、司法、紀檢、農業、審計、公安等部門參與組成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司法保障等多支工作組,確保改革有序開展、壓茬推進。
“鄉鎮、村黨組織牽頭,縣里的清產核資工作組、資產評估工作組等配合,安樂村以村為基礎,以屯為單位,對全村的資金、資產、債權債務、合同、資源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清查。”方正縣委組織部介紹,“考慮到合并屯的實際情況,村黨支部先后多次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分別公布清產核資結果,并三次張榜公示,對村民有異議的及時復查更正,確保清產核資不差、不漏、不落。”
界定人員——確定村集體資產歸屬誰、收益分給誰,是農村股權改革的落腳點!
“統籌把握戶籍、土地承包關系和以往向村集體繳納稅費等原則,一戶一戶認定、一屯一屯公示,接受大家監督。”方正鎮相關人員介紹,方正縣是僑鄉,村里赴日、韓務工人員較多;近年來還有越南新娘嫁入村里;情況比較復雜。對此,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召開會議商討決定:赴境外務工人員加入他國國籍的,不享有股權;嫁入的越南新娘享有股權。
同時,針對各村在“人員界定”中出現的外嫁女、出嫁女、掛靠戶、外國籍妻子等特殊情況,方正縣及時制定《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指導意見》,引導各村通過民主決策加以解決。
據統計,通過清產核資、人員界定,截至2020年5月,方正縣已收繳債權196.6萬元,化解債務2416.6萬元,完成總任務量的42%。同時,全縣共清理合同5673件。
明原則:股權分配、賦權于民
股權設置——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將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確權到戶。這是農村股權改革過程中最敏感的“步驟”。
“能不能把村里每年的經營性收益都分了?”“我們是合并村,我們屯有資產,有的屯都敗光了;他們要來分我們屯的資產收益,沒門!”……改革中,村民們的議論考驗著改革者的勇氣和智慧。
結合村情、民情,針對當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多,化解現有債務難等實際,方正縣經過測算分析:暫時保留了集體股;待村集體經濟壯大、債務償還后,再將集體股轉為個人股。其原則是,集體股不超過30%,個人股不低于70%。
“這樣的改革方向既賦予了村民財產權益,又兼顧了村集體的利益。”實踐證明,這一舉措有利于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后勁,非常適合集體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區域參考借鑒。
同時,為了保護農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保障農業生產的連續性,方正縣在股權核算單位和股權設置上充分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股權核算有以村或屯為單位的,也有以合并前原村為核算單位的。”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個人股的設置分配上,各村的情況也不相同。建國村村民的個人股權主要由成員股、土地股、貢獻股組成。而有些村結合精準扶貧、農村人口老齡化等則增設了敬老股、扶貧股等。而有的村則對1998年二輪土地延包時應分而未分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地”。
伴隨著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方正縣的村級黨組織牽頭建立健全了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管理機構,以及現金管理辦法、財務支出審批制、會計崗位責任制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村集體資產的管理。
2016年,方正縣有10個行政村在完成股權改革后,開展了資產運營分工。2017年4月,建國村進行了股改后的第一次分紅。截至2020年5月,方正縣52個村實現盈余,有15個村分紅;其余37個村經民主決議未進行分紅,將盈余資金用于擴大生產、發展公益事業和償還債務等方面。
至此,方正縣的改革實踐基本實現了國家設置的改革目標: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權和收益權;賦予農民在本村內部對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權和繼承權;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權和擔保權。
同時,改革發展的新征程也已起步!
立制度:盤活“三資”、壯大集體
盤活農村資產、資源、資金,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股份權能改革釋放出的巨大紅利。
方正縣產權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伴隨著土地確權、股份權能改革等工作,方正縣逐步推進了農村“四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抵押貸款試點。同時,方正縣還出臺了《創新開展金融服務的實施意見》《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通過金融杠桿不斷提高農村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而伴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農村金融市場的活躍,各村的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改革加速了土地流轉,更為各類新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方正縣委介紹:截至2020年5月,全縣新增集體耕地收費47 378 371元,很多村集體一下就摘掉了“窮帽子”,成為集體經濟積累較多的富裕村。全縣67個行政村中,實現了村村都有收入,其中10萬元以上的村48個,占比達77.6%,村黨組織更堅強有力,堡壘作用更好發揮,農村發展更具活力。
近年來,方正縣作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先進代表,多次在國家相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贏得高度認可。全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方正縣召開。通過改革,方正縣不僅盤活了村級“三資”、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錘煉了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的改革定力。
與此同時,自2015年方正縣開始試點以來,黑龍江省初心不改、擔當勇為。期間,出臺《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探索推進各項舉措。目前,全省已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有9953個集體經濟組織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
2020年6月1日,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提請《黑龍江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條例(草案)》審議。推進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是省委確定的繼續深化改革既定目標,旨在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合法權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