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
漠河市位于祖國版圖的最北端,被譽為“神州北極”。這里春季鳥語花香,夏季清涼舒適,秋季五花山色,冬季冰天雪地。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和大濕地構成了漠河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也賦予了豐厚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漠河黃金開采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曾被慈禧定為“胭脂溝”。中國最北的5A景區北極村是中國最北部的村鎮,是中國境內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和極晝現象的地方,在北極村中閑庭信步,處處彰顯了“北”文化的時尚魅力,最北人家、最北哨所、最北郵局等“北”符號讓游客感受最北情懷;國家級地質公園漠河石林被世人譽為“世界上最后一片原始石林”,景區“石奇、水秀、林幽”,其年代之久、生態之優、成因之復雜國內獨有,世界罕見,極具科考和欣賞價值;龍江第一灣的百轉千回見證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為游客流連忘返的網紅打卡地。更有觀音山、龍江源頭、北紅村、圣誕村等知名景區景點聞名海內外,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而來避暑養生、賞冰玩雪、體驗極晝、邂逅極光……
近年來,漠河市委、市政府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整體工作中,立足生態、區位、資源、文化等比較優勢,把生態旅游業作為林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優先發展,形成了“中國最北、神奇天象、龍江之源、圣誕世界、漠河石林”五大核心競爭力,旅游經濟成為市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漠河市先后榮獲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2020年冰雪旅游十強縣”等稱號,北極村入選全國首批特色小鎮、中國十佳避暑小鎮、最美休閑鄉村等殊榮,北紅村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漠河舉全市之力,疏通民航和鐵路部門,加開車次和航線,擴容升級打通了景區“最后一公里”。幾年來,漠滿公路、瓦西公路、十金公路、國道G311、國道G111建成通車,漠河機場開辟北京、揭陽、哈爾濱等多條航線,冬夏兩季加開“北極光號”旅游列車,3年來,共開行杭州、鄭州、沈陽等客源地組發旅游專列500余列,構建了順暢便捷的旅游交通網絡;以提升游客滿意度為宗旨,大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建成了北極村智慧景區、觀音山智慧景區、漠河旅游大廈。在機場、車站、景區設立了游客咨詢服務站點,節假無休、風雨無阻為游客排憂解難。為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構建數據支撐、科技引領、跨界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務體系,在北極村通過手機客戶端登錄微官網、微商城微信公眾號,為游客提供了720°全景預覽,完成了語音講解、旅游攻略、門票預訂、訂單查詢、投訴建議等功能設置,實現了“一部手機玩轉北極村”操控智能化,為游客提供旅游過程中涉及的吃、住、行、游、購、娛等一站式預訂服務,讓游客深度了解和親歷北極村多元化智慧景區所帶來的便捷和愉悅,成為大興安嶺首個“智慧景區”。
推動“旅游+”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多業融合發展。“旅游+農業”,形成了北極香瓜、西瓜、黑小麥等生態特色突出,品牌效應和經濟效應明顯的綠色農產品品牌,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旅游+商貿”,發展星級以上賓館10余家,家庭賓館290余家,日接待能力近萬人。現有旅行社70家,導游員128人, 旅游紀念品店32家,經銷店400余家,旅游車輛700多輛,開發旅游紀念品10余類400多種。“旅游+林業”,大力發展以特色種養為主的管護區經濟,年可實現產值3億元。“旅游+康養”,相繼建設了張仲景養生院、知青頤養健康服務中心等養生養老基地,漠河被黑龍江省納入8個養老服務協作聯盟試點城市之一。“旅游+文化”,挖掘特色文化內涵,冰雪文化節、北極光節、杜鵑花節、漠河石林全國攝影大賽、北極漠河冰雪馬拉松等大型節賽文化活動,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了特色北極文化,提升了漠河旅游影響力。“旅游+體育”,連續多年舉辦的冰雪越野賽、鋼管舞挑戰賽、千人潑水成冰大賽等豐富刺激的體育活動,實現了冰雪運動與旅游完美融合發展。漠河旅游業成為“一業興帶動多業興”的朝陽產業,成為拉動消費和投資的重要引擎。
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堅持“資源優先、產品錯位”的發展原則,先后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院對漠河旅游產業與服務體系進行頂層設計,編制了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鄉村建設十年發展規劃等多個規劃,劃定了旅游集散功能服務區、極地旅游品牌區、雅克薩文化旅游教育區、漠河石林探險體驗區“四大主體功能區域”,形成了“分步實施、統籌兼顧、各具特色、全域覆蓋”的大旅游發展格局。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相繼建成“五·六”火災紀念館、漠河地質公園、觀音山采金小鎮、龍江第一灣等50多個實體景點,打造國家5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4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漠河,作為黑龍江省冬季“一城五線”精品線路之一,站在全方位發展旅游的角度,重點依托北極天象、綠色生態、避暑養生、冰雪體驗等資源優勢,針對不同客源群體,包裝推出了尋北游、生態游、避暑游、冰雪體驗游、避暑養生游等旅游精品線路,使“神州北極村、中國龍江源、避暑養生天堂”的旅游市場形象定位更加凸顯。
(作者單位:漠河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責任編輯/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