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浙江調研時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要深入分析,全面權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習近平總書記的辯證思維方法為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也為當前各行各業轉化危機、創造機遇、創新發展,提供了方法論。
危機有時就是戰機。2003年非典期間,阿里巴巴工作人員中因有一名確診患者,只能通過“線上辦公”穩定生產,但正是在此期間,他們發現了社會的真正需求——在線購物,淘寶正誕生于隔離期內,阿里巴巴也因此涅槃重生。分眾傳媒也創辦于非典期間,當時,疫情和隔離使他們的業務開拓變得異常艱難,但分眾公司依然堅持奮斗,正是這一點吸引了投資機構軟銀的關注,使分眾傳媒拿到投資并迎來成長的黃金期。可見,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任何企業本身就應該具備抗風險的能力,時刻都要有預期風險和承受風險的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突然、影響面大, “宅”成為疫情防控的關鍵詞,帶來傳統生活方式的迅速變化,一些傳統業態受到較大沖擊。但也應看到,一些企業迅速反應、調整戰略,將產品與疫情帶來的需求相結合,發展“宅經濟”,反而在此次危機中增強了企業的發展韌性。據媒體報道,成都一家文化公司在社交軟件上推出移動景區,消費者通過付費購票方式,不僅可觀賞一些著名景點,還可根據票面價值兌換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幣、鼠年紀念幣等收藏品,免去收藏愛好者們到銀行線下排隊購買的環節,迎合了“宅”在家的消費者需求,為企業打開了另一扇“窗”。又如,某數字化平臺在開工第一天就緊急擴容,使其可滿足超過1000萬家企業近2億上班族的需求,直面挑戰迅速行動的結果不僅提升了自身發展能力,還增強了用戶黏性。與此同時,新興服務需求也在迅速擴張,線上消費習慣加速養成,更多人有了線上購買產品和服務的習慣,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看診、線上辦公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這也勢必會帶來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
此外,疫情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也是一次重要檢驗,不但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有效刺激了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而且通過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逐步深化了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為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此次疫情“大考”中,我國社會治理能力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但也在實踐中獲得了很多經驗,各級黨委和政府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增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可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必須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責任編輯/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