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竟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眾消費需求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直播帶貨行情一路看漲。很多地方官員也紛紛走進直播間,化身“主播”,“代言”本地特色產品,并取得了不錯的“帶貨”效果。在實體銷售受到疫情沖擊的當下,官員大膽做起主播,讓我們看到了各地各級相關負責人幫助當地企業和農戶解決滯銷難題、順應消費新業態的積極作為,就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但要將直播帶貨的好事辦實、實事辦好,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屏幕內發力,更要聚焦“互聯網+銷售”全鏈條,于屏幕之外做好線下文章。
一是把好“質量關”。官員不同于一般網紅,其帶貨力說到底來自于所代表的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網友們愿意為官員推薦的產品下單,也正是源于對其特殊身份的信任,認為官員帶的肯定是真貨、好貨。所以,官員直播帶貨能不能積累好口碑,從瞬時吸睛發展為深度綁定,真正打造成網友心目中的“金字招牌”,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所帶之貨的品質如何。走進直播間的官員,不僅要做好產品推介員,更要當好質量檢驗員,始終堅持助企為農,把準帶貨方向,塑好帶貨形態,為網民推薦質量上乘、品種豐富、特色鮮明的當地產品,讓自身公信力和網絡銷售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是把好“售后關”。線上直播的時長有限,但線下服務卻不會隨直播結束畫上休止符。網絡經濟重視的是售后體驗,產品好不好,售后說了算。官員直播帶貨不能“只賣不管”,因為一旦產品的售后體驗不佳或者包裝、運輸等服務滯后,侵害的是消費者權益,影響的則是產品的信譽和官員的聲望。因此,官員不僅要把線上帶貨的功課做足,還要在直播銷售后為網購提供良好售后服務支撐,督促商家高效理貨發貨、及時跟進買家咨詢和評價留言,確保存儲、運輸、包裝等環節做到位,以良好的服務創造品牌效應,爭取更多回頭客。
三是把好“監督關”。官員直播帶貨是一種公益行為,而不是一種商業行為。但在具體操作層面,圍繞帶貨對象的選擇等卻可能產生權力尋租空間,存在幫銷私人化等腐敗風險。所以,官員帶貨,監管不能缺位。要明確官員直播帶貨的“邊界”,切實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本地產品和企業“站臺”時,做到既親近又清白。官員直播帶貨本身極具看點,有助于為產品吸引眼球和流量,但同時要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絕對不能把直播當秀場、把出鏡當政績,要堅決摒棄流量注水、銷量造假、大搞攤派等行為,避免把本是援企助農的好事搞得變了味、走了樣。
所謂“功夫在詩外”,官員直播帶貨不是一錘子買賣,其背后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系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人財物、產供銷等若干環節,而且倉儲、物流、質檢、保鮮等配套環節也必須得跟上節奏。因此,在完成好屏幕前推介展示的規定動作基礎上,我們的帶貨官員還需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直播屏幕外。
(作者系大慶油田采油四廠穩定協調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王衢
助理編輯/姜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