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欽
摘要:本文對中外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分類框架、支持范圍、識別技術標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中外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差異不是原則性的,而是體現了不同經濟體、不同區域在政策、行動重點等方面的差異,這也是綠色金融市場在互聯互通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綠色金融??標準一致性??分類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金融支持導向或者精準施策對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實施效果有重大影響。雖然在金融市場成熟程度方面,我國與發達經濟體還有差距,但我國是利用金融工具支持產業政策的早期實踐探索者。
中外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出臺
國際金融機構普遍將關注點聚焦于環境、社會風險要素對金融機構自身經營風險的影響,與之相比,國內金融機構率先嘗試利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引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及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在引導產業綠色轉型的同時降低自身面對高風險資產的經營風險。例如,銀監會曾在銀行業實施限制“兩高一剩”信貸政策及綠色信貸引導政策,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范圍。金融機構貫徹上述政策,產生了利用金融政策工具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及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積極作用。
中國經驗的成功,促進了國際機構加快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規則和標準。在中國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相關目錄和指引發布后,歐盟啟動了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研究項目。2019年6月,《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公布并征求意見。2020年3月中旬,歐盟關于可持續金融《技術報告》(Technical?Report)、《分類報告:技術附件》(Taxonomy?Report:?Technical?Annex)、《適用性指南:歐盟綠色債券標準》(Usability?Guide:?EU?Green?Bond?Standard)正式公布。歐盟成為繼中國之后建立系統化綠色金融基礎標準的經濟體。
《技術報告》闡述了歐盟綠色金融標準的研究背景、起草過程、構建原則及對未來的展望。《分類報告:技術附件》(以下簡稱《分類報告》)闡述了歐盟綠色金融標準采用的方法學、綠色分類經濟活動在《歐共體經濟活動統計分類》(Statistical?Classification?of?Economic?Activities?in?the?European?Community,以下簡稱NACE)中的代碼及其含義表述,并從氣候變化減緩、氣候適應維度,闡述了NACE各經濟行業進行技術評估形成的歐盟綠色經濟活動分類及其篩選標準,以及各類綠色經濟活動的減排或適應原理。《適用性指南:歐盟綠色債券標準》主要闡述了綠色債券的定義,程序規則、合格項目的評估篩選規則、綠色債券框架設計、第三方鑒證等,是指導以歐盟綠色經濟活動為標的資產的綠色債券發行活動的重要文件。在上述三份文件中,《分類報告》是歐盟綠色金融標準的基礎性核心文件,歐盟依據該文件識別、界定綠色經濟活動。
在國內,自《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產生巨大影響之后,因政策、技術標準發展及金融市場綠色標準一致性的訴求,2019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以下簡稱《目錄》),系統地指明了國內現階段綠色轉型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工作,并明確了相關行業綠色產業項目(即綠色經濟活動)具體界定標準,為金融部門更新或出臺新的操作實施政策提供了指導。按照《目錄》,應根據投資、價格、金融等不同支持政策的實際需要,逐步制定以《目錄》為基礎的細化目錄或子目錄,指導各機關、團體、企業、社會組織更好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著力提高《目錄》的可操作性。隨著“十四五”綠色發展重點目標和任務的逐步明晰和綠色金融發展的部門協同進一步加強,對于國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標準,我國正在根據產業政策、行業技術標準發展和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發展形勢開展修訂更新工作。
在此背景下,分析國內《目錄》等政策文件及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各自的特點,有助于了解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發展趨勢,以及國內與國際相關標準的一致性和差異,更好地進行中外綠色金融標準的銜接,適應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形勢。綠色金融標準在綠色金融體系中最具基礎性,也最具區域差異性,體現了不同經濟體、不同區域政策、行動重點的差異,也是綠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方面。
中外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分類框架比較
歐盟《分類報告》以NACE為框架,在經濟活動中識別具備特定環境目標貢獻的經濟活動。對于NACE分類未覆蓋的經濟活動,如自然資源保護活動、個人經濟行為活動等,再進行針對性的查遺補漏。NACE對等于國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文件,雖然兩者對于部分經濟活動的分類歸屬存在差異,但分類原則、分類層次基本一致,分類類型也有很高的重合度。
(一)對分類名稱的比較
《分類報告》對于綠色經濟活動沿用了其在NACE系統中的名稱和概念定義,并對活動內涵再補充簡潔表述,以便使用者進一步清晰地理解綠色經濟活動范圍。例如,其一級分類劃分為林業、農業、制造業等行業。對于進一步的次級分類,以農業為例,次級分類分為多年生作物種植、非多年生作物種植。各級分類均沿用了其在NACE分類中的原有名稱,然后再附加關于綠色經濟活動的簡潔解釋。在最終形成的綠色經濟活動分類中,在氣候變化減緩維度,《分類報告》最終明確了覆蓋八大一級分類經濟行業,包含69項經濟活動及其技術篩選標準的綠色經濟活動清單。在氣候適應維度,也形成了相應的綠色經濟活動清單。
與此對應,我國《目錄》則直接以綠色發展目標和重點行動為主線建立分類框架,將目標和重點行動領域直接反映在分類名稱之中,例如其設立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六大一級分類,并在二、三級分類中繼續予以細化和具體化,在始終突出經濟活動(項目)環境目標的同時,明確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名稱和概念定義,以及相應的技術篩選標準。《目錄》最終形成六大類211項綠色經濟活動。
(二)關于分類邏輯的比較
審閱《分類報告》會發現,其中的綠色經濟活動只是NACE經濟分類活動的一部分。相關技術專家在制定《分類報告》時,首先開展了各經濟行業排放量等環境影響要素在國民經濟總排放量等環境影響要素中的占比分析,從中識別出相對占比大、對環境目標有重要影響的行業,然后再在重點行業內評估、識別對減排目標貢獻顯著的具體經濟活動,即遵循在高環境影響行業識別具有顯著提升或改善潛力的經濟活動的邏輯。有些行業或經濟活動自身雖然缺乏直接的環境貢獻,但對其他行業的環境目標提升或改善具有顯著貢獻。例如,制造業分類中的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行業本身雖屬于能源凈消費行業,但其更大的意義在于支持能源生產行業的低碳、零碳能源轉型。此類行業也可獲得相應支持。在此方面,《目錄》與《分類報告》的內容是高度一致的。
與《分類報告》相比,《目錄》分類框架的好處是突出經濟活動的環境目標,便于使用者清晰了解投融資活動與環境目標的一致性。這樣的分類模式與國內產業政策管理部門的職能構架有關。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產業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既密切協同,又有各自的重點職能領域,并且經理論研究和實踐檢驗業已形成相應的重點推進工作。因此,《目錄》是以對環境目標的貢獻為標尺,將重點工作和任務通過指導目錄統籌體現,將有限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集中到對推動綠色發展最重要、最關鍵、最緊迫的產業上,使其有效服務于關鍵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政策。
(三)關于分類環境目標標尺的比較
《技術報告》明確綠色經濟活動(項目)評估、識別遵循六個環境目標標尺,包括氣候變化減緩、氣候適應、海洋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向循環經濟的轉型和污染防控,以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其中,氣候變化減緩和氣候適應是核心環境目標。綠色經濟活動評估、識別同時堅持“無重大損害”原則,即一項經濟活動在對某一特定環境目標產生顯著貢獻的同時,對其他環境目標無重大危害性。綠色經濟活動也必須滿足最低的保障措施標準,例如,OECD關于跨國企業的指導方針、聯合國關于商業活動和人權(主要指勞工權利)的指導原則(Guidelines?on?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the?UN?Guiding?Principles?on?Business?and?Human?Rights)。經濟活動同時滿足上述條件,則獲得入圍綠色經濟活動的資格。
對比《分類報告》和《目錄》,在框架建立程序方面,《目錄》將具有共識的綠色經濟活動通過政策程序加以固定,《分類報告》則先建立共識,然后通過政策程序固定符合共識的綠色經濟活動。上述程序的不同,在相互之間共識一致的時候,其實際導向并無差異。如果雙方在環境目標方面的共識存在重大差異,那么雙方在綠色經濟活動范圍認識方面會存在重大爭議。因此,對照分析《分類報告》和《目錄》關于環境目標“共識”的差異至關重要。
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將上述環境目標與歐盟《分類報告》遵循的六大環境目標進行一致性比較,可以發現雙方在評估、識別綠色經濟活動維度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目錄》環境目標維度覆蓋范圍與《分類報告》并無實質性差異。《分類報告》遵循的六大環境目標維度同樣是《目錄》遵循的綠色經濟活動識別維度,例如《目錄》清潔能源產業直接服務于氣候變化減緩目標,節能環保產業也與氣候變化減緩目標、污染防控目標密切相關,生態環境產業則直接服務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目標。雖然由于面臨具體問題的差異,例如環境污染挑戰在歐盟經濟體內不如中國突出,由此對各自關注重點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對于環境目標本身及涵蓋范圍各方并無不同認識。兩者之間的差異,僅是對于相同描述對象采用具有各自闡釋特點的表述方式之間的差異,當然,歐盟《分類報告》更加聚焦于氣候變化減緩和氣候適應主題也是其特點。
中外綠色金融相關標準的支持范圍比較
雖然中外環境目標共識一致,但是由于經濟結構的差異和現實挑戰的差別,各自綠色經濟活動在范圍層面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因此,對各自支持范圍進行比較也有現實意義。
《分類報告》對于綠色經濟活動名稱采用了與其在NACE中一致的名稱,對于區分綠色經濟活動與普通經濟活動的方法,《分類報告》建立了一套評估、識別綠色經濟活動的標準模板。標準模板包含如下關鍵要素:一是經濟活動在NACE中的分類;二是經濟活動執行的減排標準,細化為原則、標準、度量指標、閾值;三是對經濟活動減排原理的闡述。通過上述標準模板,在區別各行業綠色經濟活動與普通經濟活動的同時,也揭示了綠色經濟活動的環境貢獻,以及其應遵循的評估方法、指標標準。標準模板同時也對綠色經濟活動(即項目)評估可使用的相關平臺、評估工具給予推薦建議。通過分析《分類報告》的分類目錄,從宏觀上可以了解歐盟綠色經濟活動涉及的行業領域。從《分類報告》一級分類目錄來看,以氣候變化減緩目標為例,歐盟綠色經濟活動覆蓋林業,農業,制造業,電力、燃氣、蒸汽和空調(供冷、供暖)供應,水、污水、廢物處置和修復,運輸和倉儲,信息和通訊,以及建筑和房地產等經濟行業。以電力、燃氣、蒸汽和空調為例,其次級分類包含如下類目: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風力發電、海洋能發電、水利發電、地熱發電、燃氣發電、生物質發電、輸配電、電力儲存、熱能儲存、氫的儲存、沼氣或生物質燃料的制造、燃氣輸配管網的改造、區域供熱/供冷分配、電熱泵的安裝和運行、利用集中太陽能的熱電冷聯產、利用地熱能的熱電冷聯產、利用燃氣的熱電冷聯產、利用生物質能的熱電冷聯產、集中太陽能制熱/冷、地熱制熱/冷、燃氣制熱/冷、生物質能制熱/冷、余熱制熱/冷等。
從分類目錄及其展開分析,歐盟《分類報告》與我國《目錄》雖然在具體經濟活動的名稱和每項經濟活動(即項目)涉及的范圍方面存在差異,但實際對象范圍存在很高的重合度。《分類報告》支持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等項目在《目錄》清潔能源產業中體現,基本可以找到一一對應的項目。區域供熱/供冷分配等項目在《目錄》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分類中體現。當然,由于各自經濟結構、面臨主要挑戰的不同,個性特點也是存在的。僅從分類名稱來看,以電力、燃氣、蒸汽和空調(供冷、供暖)供應為例,在中國《國民經濟行業》(GB/T4754-2017)中,該分類對應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與供應業。在NACE分類系統中,水的供應歸屬于水、污水、廢物處置和修復一級分類。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對于空調供應沒有提升至一級分類的層次,這可能與我國空調(供熱/冷)產業不如歐洲普遍有關。
從實質覆蓋內容看,更大的差異體現為綠色經濟活動的重合度在不同行業中存在較大差異。例如電力、燃氣、蒸汽和空調分類的內容在《目錄》中基本可以找到相應的對應項目,但對于農業分類,重合的項目則相對較少。這是由于農業環境問題在歐盟地區已經得到解決,農業環境污染不是歐盟綠色經濟活動關注的重點,對于農業中的綠色經濟活動,《分類報告》主要從碳減排、碳固定、甲烷減排等方向識別,而《目錄》較多從農業生態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等方向識別。鑒于農業生產能源消費占比相對較低,雙方均未將農業機械設備的能效改善作為減排關注的重點。由此也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基本理念和共識一致的前提下,具體行動重點的差異客觀存在,但并不是原則性的,只是反映了現實經濟結構的差異和面臨重點問題的差異,從而也體現出各自綠色金融投融資市場機會的差異,應當允許投資者不同偏好的存在,交由市場選擇,以期相關標準能更有針對性地抓住市場機遇,反映現實問題和挑戰,并獲得監管機構以及社會公眾的理解和贊同,獲得最大程度的響應和接受。
中外綠色金融標準中識別技術標準的比較
具體的識別技術標準是雙方標準最為復雜的層面。以具有代表性的行業——電力、燃氣、蒸汽和空調為例,歐盟《分類報告》在其篩選標準中提出:“可歸在本分類方案下的發電技術應依據ISO?14067標準,或經符合《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產品生命周期標準》的產品碳足跡評估,可證明其生產1kWh電的全生命周期排放低于規定閾值(該閾值每五年調低一次,直至2050年凈零排放實現)”,“合格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應低于100gCO2e/kWh,且到2050年下降到凈0gCO2e/kWh。”對于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分類報告》又針對具體類型活動提出豁免政策,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目前不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或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與此相對應,《目錄》對太陽能發電設施的技術標準要求為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的最低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6%和16.5%。《目錄》之所以做出上述技術指標規定,是因為中國光伏發電產業目前整體產能相對過剩。推進產業優化升級、鼓勵成熟先進技術發展、淘汰行業落后產能是現階段光伏行業產業政策的重點。可以看到,對于邊界范圍完全一致的經濟活動,《分類報告》和《目錄》對于具體經濟活動(項目)入圍的技術標準指標存在不同的要求,這也是衡量綠色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對方綠色金融標準、保證規則合規性和透明性的關鍵。技術標準體系的差異,涉及雙方各自市場基本的法律法規環境和產業技術環境,且廣泛復雜,試圖通過統一綠色經濟活動具體技術標準以實現雙方綠色金融標準一致性的嘗試是不現實的。
思考和建議
通過對我國與歐盟綠色相關標準在多層面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兩項標準在分類框架、分類經濟活動涉及范圍方面的差異不是原則性的,對特定領域關注重點的差異也是容易理解的。標準應當具有區域化特征,這是標準獲得市場理解和最廣泛程度響應的前提。在綠色經濟活動的覆蓋領域方面,為解決各方在分類框架和分類名稱方面的差異,便于投資者迅速識別同一投融資標的在不同市場中的具體經濟活動(項目)名稱,需要開展不同標準分類經濟活動的映射關系研究,以便相關市場參與者清晰識別具體綠色經濟活動的標的,減少項目溝通障礙。
此外,在應用層面的技術標準體系是兩項標準的基礎,決定了綠色經濟活動在各自市場的合規性,是消除投資者對項目可靠性、透明度疑慮的關鍵。實現雙方綠色金融標準的互認互通,需要專業機構進一步深入研究,明晰各自標準對具體綠色經濟活動的評估程序要求,進行技術指標對比列示,完成推動中外綠色金融標準一致性最為基礎性的工作,從而減少市場參與者進入不同區域市場的重復認證成本,增強市場信心,適應中國金融市場日益開放的環境。
作者:中節能衡準綠色金融業務總監
責任編輯:鹿寧寧??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