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手機、ipad、kindle(電子閱讀器)等電子設備,“讀書”形式便也不拘一格:從紙質閱讀到電子閱讀,再到有聲閱讀。
據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0%)提高了4.3個百分點。0~7周歲未成年人的聽書率為34.7%,較2018年的平均水平(26.2%)提高了8.5個百分點。
1.聽書這種閱讀形式會越來越主流嗎?
朱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隨著技術的發展,有聲閱讀得以興起且呈蓬勃之勢,這是健康文化、優秀文化。有聲閱讀還會繼續發展,并擁有美好的前景。
王玉梅(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所以會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關鍵在于閱讀的內容,不在于閱讀的載體和形式。開卷有益,只要愿意去閱讀,就肯定會有收獲。
杜澤遜(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所謂的有聲閱讀,其實并不新。如孔子講學的知識和智慧得以保存,是后人匯編而成。而且,還有評書這種表現形式,在紙質書籍很火時說書的人依舊很多。之后,還有收音機、廣播等。所以,如今我們所說的“有聲閱讀”,其實就是老師講課、一人說書,結合了現代技術。
2.有聲閱讀有哪些利弊?
《新周刊》:對比看書,聽書的優勢總結起來很簡單:便攜、輕松、隨時隨地。即便輕薄如kindle,也在背包里占一點空間,有聲書則只需要一部手機。和埋頭苦讀相比,聽書在接受上相對輕松,完全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一邊學習、做家務、炒菜,一邊就能把一本書聽完,很容易產生利用碎片時間的成就感。還有不少人覺得,有聲書不費眼睛,甚至不費腦子,可以作為日常消遣。但聽書最大的問題,也恰恰來自這份“愜意”。現代人閱讀的成本已經很低,而有聲書又將其幾乎壓縮為零——不用購買書籍或閱讀設備,不用騰出單獨的一段時間,甚至都不用聚精會神。這種唾手可得的愜意,在降低閱讀門檻的同時,也消解了閱讀這一行為本身的嚴肅性。被念出來的作品成了易于消化的流食,久而久之,讀者自然也失去了啃硬骨頭的興致和能力。此外,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以有聲版的形式傳播,那些敘事性較弱、思辨性較強的文本,注定是缺少聽眾的。
蝸牛學院:聽書可以讓本來不善于表達的同學學習什么樣的表達和措辭是恰當的。長期積累下來,套用也好,模仿也罷,都會提高自己的表達水平。有聲閱讀更能給人以立體多維的感受,文章內容通過聲音來表情達意,容易給人一種“代入感”。不過,業內專家在肯定聽書這種閱讀形式的同時,也強調不應忽略傳統閱讀方式在提升讀者深度思考能力,培育其讀書品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怎樣看待有聲閱讀行業?
孫壽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理事長):有聲閱讀極大地拓展了廣大用戶的閱讀空間,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經過幾年的運營,主流有聲閱讀平臺已經形成了相當的內容規模,粉絲量劇增,用戶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年輕讀者已經逐漸接受付費下載的閱讀形式。
但也應看到,部分平臺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內容庸俗、格調低下的問題;存在著隨意盜播他人作品、侵犯版權的問題;存在著用戶信息保護不力問題;部分平臺尚未建立完善的內容導向審核環節、產品質量保障機制,尚未在策劃、內容選擇、制作、上線運營等環節實施責任編輯負責制;有些內容沒有做到分年齡段,混雜了不適合孩子的內容;部分平臺也不能做到對突發事件建立聯防聯動的應急保障機制;平臺播放的經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占比較少,播放量也不及網絡文學作品。
推動有聲閱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政策層面加強有聲閱讀產業的管理、引導和支持十分必要。相關政策應促進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成為主流,為廣大用戶提供風清氣正的網絡有聲閱讀空間。
陳茜潔(蜻蜓FM有聲讀物主播運營負責人):有聲書平臺的內容品質取決于兩個方面,即優質的文字內容和專業的主播演繹。有聲書平臺要想從競爭中突圍,就要在拼質量、拼精品上下功夫。
余建軍(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當前大多數出版社和作者的著作權合同、出版合同未對有聲改編權進行專門約定。隨著數字化出版技術的發展,有聲書市場容量和用戶規模及習慣將不斷變化,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清晰約定有聲改編權。
1.智能硬件終端將拓寬有聲書的應用場景
近年來,物聯網的發展催生了大量不同生活場景下的智能硬件終端,如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慧教具等。有聲書平臺可以結合這些多樣化的智能硬件終端,拓寬其應用場景,切入出行、生活、教育等不同的場景,進一步改善用戶的收聽環境,為用戶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2.圖書館將加強有聲讀物館藏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圖書館的數字館藏已經成形,數字服務模式逐漸成熟,開發了大量面向讀者的應用程序。未來,公共圖書館有可能通過自動化技術實現全天24小時開放。
隨著人口老齡化,發達的醫療保健將使我們到老年時仍然充滿活力,成為有聲讀物的龐大聽眾群體。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數字有聲書將在圖書館采購預算中占據更大的份額。
3.語音輔助搜索音頻將普及
“給我講個故事”,或者,“推薦一部由索爾·賴希林或類似演員主演的意大利背景的驚悚片”——這樣的搜索指令將成為常態。智能輔助工具將在大數據中發現消費者需要的東西。
用戶不需要進行無休止的搜索、研究,只要與虛擬助手進行簡單的對話就可以。在語音環境中,集成了音頻特性的大數據將更加有用。音頻將在未來出版業中扮演關鍵角色。
聽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已是大勢所趨。聽書使我們的閱讀插上了翅膀,讓更多人可以體味到濃濃的書香。
聽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閱讀,而且在于時間的高效利用。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學校教育占據了周內時間,周末各種補課更是安排得滿滿當當。這樣的情況下,碎片時間的利用就成為很好的選擇和突破點。像睡前、飯后、路上,這些碎片時間加起來也是一個可觀的數字。積跬步以至千里,每天只需要多利用一點點時間聽書,一年365天就會積累成巨大能量,完成量變到質變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