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特殊的時候畢業,尋找工作,走上社會,大家也許會覺得很不幸。但是在我看來,你們至少比任何一屆的學生多學了一門課,多修了一個學分,這門課沒有考試,卻比任何一門課都顯得重要。因為疫情,你們學習了應該如何去思考這個世界的巨變,以及在巨大的變化面前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如何改變自己去適應未來。你們相信未來,我們選擇相信你們,相信年輕人!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上海紐約大學2020畢業典禮上這樣寄語年輕人。
現代人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唯獨沒有活在當下。過于執著于過往和未來,都會導致忽略當下,在做事情的時候心不在焉。所以說,人們如今最需要的是“凝神”,關注、沉浸于當下。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郁喆雋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有少子化趨勢,很多家長把自己有限的資源和注意力集中投入到一兩個孩子身上,精心呵護、養育。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當然會希望孩子學習、生活樣樣強。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有個性化的需求和喜好。我們自己都無法成為完美的人,何必苛求孩子樣樣精干、事事盡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雄日前在訪談中這樣表示。
長征不只是一條路、一群人,而是一面旗幟、一座豐碑。在當今,在未來,只要有困難在,長征精神就會激勵著我們,斗志昂揚,無堅不摧,在新的長征路上續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軍史專家陳宇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上這樣談長征精神。
如果說老基建、新基建是骨架和神經系統,是城市的“面子”,那么社區“微基建”則屬于血肉,是城市的“里子”。前者是戰略性架構,后者重在精細化修正。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在演講中這樣表示。
人類應該把自然看作同生共息的朋友,要重視它的呼吸,體味它的哀愁,而不應該去破壞和揮霍自然,要給它休養生息的機會。因為自然不是啞巴,不是聾子,它受了委屈后,也會宣泄不平,那可能就會是造成人類蒙難的時刻。
——作家遲子建近日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