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琳 董潔 王西曉
七月的孟津大地,桃甜瓜紅梨飄香,脫貧群眾奔小康。
走進白鶴鎮(zhèn)桐樂村,村莊整潔,村道寬敞,雞鴨鵝牛悠閑地呈現(xiàn)在這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田園畫卷中。
見到老郭,他正收起掃把,結(jié)束今晨的清掃工作。
“走!來家吧,進屋坐坐!”老郭家的院子,干凈寬敞,兩棵黃桃果樹綠意盎然、繁茂盛大,襯得院子里格外有生機。
昔日破爛房,現(xiàn)在新院新墻新門窗。以前破爛衫,如今工裝穿。說到生活新變化,老郭走進屋里,似乎還有什么“新證據(jù)”。
“來,給你們看看我這張照片!”老郭從屋里拿出來一張和縣委書記楊劭春的合影。“楊書記來俺家走訪四五回,幫俺和兒子找了工作,修整房子,置辦家具,現(xiàn)在變化太大了!所以我寫了九個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真是這!”說罷,老郭和老伴兒爽朗的笑聲響滿院子。
老郭叫郭遂仁,今年64歲。原來在村里當會計,字寫得很漂亮。可好景沒幾年,妻子患了病,把他折騰得不輕。一對兒女該成家未成家,家里收入僅靠一頭牛,老郭那些年的日子可謂是貧困又煎熬。“成天澡也不洗,頭發(fā)也不理,白天放牛,晚上跟牛作伴兒睡……”回憶起那些年,老郭說,出門不說話、不抬頭,一天就是放牛。
脫貧攻堅戰(zhàn)鼓擂起,黨員干部進村入戶,扶貧問疾晝夜不息。一場扶貧“及時雨”,讓這片貧瘠的大地久旱逢甘霖。
2019年4月21日,縣委書記楊劭春第四次來到老郭家,鼓勵他要消除惰性,克服思想上“等靠要”、觀念上因循守舊、致富上本領(lǐng)不足的問題。同時叮囑縣鎮(zhèn)幫扶人員,要將“物質(zhì)幫扶”和“精神幫扶”并重,“志智雙扶”拔窮根。走訪結(jié)束時,楊劭春還跟老郭夫妻倆合了張影,照片上的老郭,精神十足、信心滿滿。
“考慮我年齡大,把我安排在村里當環(huán)衛(wèi)工,一個月600元。兒子年輕,去附近大工程上干活,工資不少拿!”老郭口中的“大工程”,是小浪底南岸灌區(qū)工程,離他家很近,兒子中午回家吃飯,一個月工資4000元左右。
父子倆都上了班,老郭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今年,老郭還賣了一頭牛,收入1.6萬元。脫貧不脫政策,他每年享受光伏發(fā)電、肉豬代養(yǎng)等產(chǎn)業(yè)扶貧收益,加之8畝地租和3畝流轉(zhuǎn)土地的費用……這一算不打緊,老郭的日子已然小康起來!
中午時分,老伴打開冰箱,讓我們看雞蛋和菜:“你們吃蒸肉不?我可會做,吃了我現(xiàn)在就去弄!”老伴兒熱情大方得很。
“原來日子難,油都沒錢買,整天都是煮菜!現(xiàn)在你看看,冰箱里面啥都有,啥時候都能吃上新鮮的菜!”老伴兒說,自己以前不出門,不愿意見人,現(xiàn)在有事沒事,就和老郭結(jié)伴出去走走轉(zhuǎn)轉(zhuǎn),晚上在村委廣場上看個電影,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老郭說,脫了貧還要好好干,國家政策好、黨員干部幫扶好,自己也要把日子過好!
從老郭的生活和精神變化中,我們看出了廣大黨員干部用心用情、真心實意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持之以恒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的決心。
孟津縣委書記楊劭春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目標在前、使命催征,錨定“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工作,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好落實,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腳下這方土地,不負眼前這些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