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

這是一場持續了40多個小時的采訪。
采訪是通過QQ進行的,屏幕那頭的女孩叫張藝如,她是大連一所學校的高三學生。手機屏幕瑩白的光照進眼睛,她雙手迅速在QQ里輸著字符:“就是我在發消息的時候我媽悄無聲息地進來。”
她說的是以前。現在,她邊打字邊注意門后的動靜。門沒鎖,媽媽隨時可能再一次闖進來。
因為疫情,學校一直沒有開學。按照教育部要求,“停課不停學”,學校開始上網課,她才有理由要回手機。手機里沒有電話卡,軟件也很少,釘釘是上課必須用的,QQ是備選方案,她央求母親,學習累了想聽音樂,這才獲準安裝網易云音樂。
她給QQ設置了手勢解鎖,但母親有時會要求她打開QQ,檢查她是否閑聊。為避免被抓住,她偶爾通過網易云音樂私信功能和好友聯系。
父母和孩子間,像玩著一場貓鼠游戲,有時候,游戲會升級成一場戰爭。如同很多家庭發生的故事,張藝如的母親也覺得手機是洪水猛獸。看到她玩手機,母親會很生氣,有一次,當著她的面把手機砸了。另外一次,母親還打了她。
貓鼠游戲
唐邵宇是紐約大學二年級的研究生,2018年,他到大連做一個調查項目,認識了剛上高一的張藝如。兩人熟悉起來,張藝如會說起和母親在家里發生的手機戰爭。
一開始,張藝如只是和媽媽吵架,媽媽會罵她,沒收手機,藏起來。張藝如就去找,偷著玩。唐邵宇說,“她先(把手機)翻出來,找到后,她要看手機怎么放,多少電,所有東西都得記非常精準,再把手機拿出來玩。”
參加社會實踐時,唐邵宇見過太多這樣的學生。青少年網絡問題已經不是新鮮事,但現在手機逐漸成為教學輔助工具,很難完全禁止。“學校里輔助學習的材料,尤其這次線上學習,很多需要在手機上實現”,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說。
擁有手機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而占總網民數26.0%的學生已經成為最龐大的網民群體。
手機里,游戲、短視頻、小說,建構了一個又一個光怪陸離的娛樂世界,亦有教育機構,搭建了網上學習平臺。但娛樂與學習交鋒的過程中,前者常能占據上風。自制力差的孩子,深陷其中。一些愛玩游戲的孩子偷了父母的支付密碼,買游戲裝備。學校一個女孩,偷偷花了父母2萬多元,不但自己買,還給同學買。
2018年9月,《兒童網絡安全調研報告》顯示,27.3%的少年兒童因玩手機與家長產生爭執,產生爭執比較多的年齡段為初中階段,初一、初二年級尤為突出。
堵不住的欲望
QQ頭像再次閃爍,張藝如終于又上線了。
以前聊天時,張藝如都用分屏,上面是學習內容,下面是聊天軟件。聽到母親的腳步,就迅速把上面屏幕拉下來。總有失誤的時候,前段時間,母親再次發現她在打字,覺得她又在聊天,于是過去詢問。“好在當時我在問問題”,張藝如說,那一次確實和學習相關,母親才沒說什么。
學習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張藝如成績中游,但人聰明,稍微努力,也能更好些。唐邵宇說,有一次,期末考試,張藝如進步了30名,“她就跟我說,這回穩了,只要她寫完作業就可以跟媽媽申請出去玩了”。結果這個計劃還是泡湯了,“跟她媽媽吵架了”。
為了解決青少年手機上癮問題,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醒家長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另一方面,“青少年防沉迷模式”也在各網絡直播、短視頻平臺,網絡游戲,以及長視頻平臺紛紛推廣開。以抖音和快手為例,“青少年模式”開啟后,用戶每天使用時長不超過40分鐘,而且晚上22點至早上6點無法使用。
問題在于,短視頻平臺不止一家,游戲不止一款。一位學生說,寒假期間,她的弟弟幾乎每天都是睡醒就開始打游戲,凌晨才睡覺。《王者榮耀》的時間到了,還有《和平精英》《崩壞》《我的世界》……對年輕人使用手機時間進行限制是必要的,但顯然單靠限制解決不了問題。
孤獨一代
最初,父母還允許張藝如用手機,定下了規則:學習時,不能干其他事情,之后可以玩。她答應了。隨即,張藝如意識到,自己寫作業速度很慢,“一般每天光寫作業了,寫完就很晚了,沒有個人時間”。她開始偷著玩,用書擋著,邊寫作業邊和同學聊天。
“她不打游戲,也不刷抖音,她只聊天,就能聊出癮來。”唐邵宇說,雖然大連的項目已經結束很久,但兩人還是經常閑聊。
接觸了很多青少年學生后,唐邵宇發現,很多年輕人不愛用微信,更多用QQ。上面不止有現實中的朋友,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QQ上有個功能叫“擴列”,網上有人吐槽說是“00 后大型交友廣場”。唐邵宇說,“現在找一個00后,隨便打開他QQ,只要他擴列,一般好友都會有五六百人”。
很多沉迷手機的孩子,都缺少陪伴,“有一種孤獨感”。無論是親情缺失,還是對友情、歸屬感的需求,如果家庭、學校和社區不能很好地彌補,他們就會轉移到手機上,這也是一種轉移痛苦和孤獨的方法。
有這樣一份調查,比較了四類人群,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農村的普通兒童、城市兒童,調查發現,相對于其他三類人群,留守兒童的手機成癮比例最高。
“我當老師有一個很強的體會,家長基本上是決定學生狀態的人。”在廣東支教的張西說,學校一位二年級學生的母親在廣東佛山打工,這位媽媽常常在朋友圈里發和兩個孩子一起吃飯的視頻,視頻里,她的兩個孩子總是一人一個手機玩,隱約能分辨出游戲的聲音。
這位母親一天總是會發十幾條朋友圈,“可能一天就是在刷手機”。張西說,她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跟他媽媽一樣刷手機”。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