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
那次,我在路邊買了一兜老農自家種的黃瓜,歡歡喜喜地回家了。可巧,母親正好過來,說好多年沒有吃過這樣的綠色黃瓜了。我高興,拿袋子就給她裝了一半,讓她帶回去。但是,母親卻使勁兒推脫,說什么都不要,我再給,她抬腳就走。后來,父親看看我,覺得不合適,就回來拿了三根。我以為這事就過去了,沒想到兩天后,母親給我送過來一大袋子黃瓜。
其實,母親對我這樣的行為,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她一輩子最不能欠別人的人情,這個“別人”也包括她的親生女兒——我。我們之間只能是她送給我東西,卻不能她收我的東西。這種情況似乎從十幾年前我從她那里搬出來后,就開始了。
當年,孩子上小學后,我從她那里搬出來,可是吃的用的母親還是都會給我送過來。我總跟她說,我可以自己弄的,我應該學著自立。可是,她卻不管我怎么說,該怎么給還是怎么給,饅頭菜、肉蛋奶、大米白面、零食……一應俱全。以至于我在她的呵護下,內心的感受也從“被疼愛的幸福”漸漸變成了“不舒服”,于是,我覺得我應該用“禮尚往來”來應對。
我就給她從網上買了品牌的堅果還有各種各地的特色小吃……對于我這樣的“回報”行動,母親每次都要說我半天,嫌我不節約過日子,但是我心里卻獲得了舒服。然而,在我這樣舒服之后,就是母親把我給她買的東西留下一點點后,剩下的全部又都給我送了過來。于是,我又不舒服了。
行動上斗不過母親,我便開始給她講道理:“人與人之間要講究‘禮尚往來,總不能你給我可以,我給你,你就總客氣地拒絕。”她不屑:“那都是外人,母女一家子哪用得著這樣,你從小長到大,我不天天給你做飯洗衣嗎,你那時也不覺得我客氣見外啊。”“但是,我現在已經長大了呀,我也有家庭了,就應該自己支撐起來。”“孩子再大,在媽媽眼里也是孩子。”
最后我直接“使了小性子”:“你送給我東西,你覺得你照顧我了,心里舒服了,可是,你想過我的感受嗎?你總要顧及我的感受和面子吧?”我有些著急。母親也看出了我的著急,便說:“你又上班又管孩子,哪有時間采買,我閑著也是閑著。而且,我還鍛煉身體了呢,所以,我覺得我更應該感謝你給我鍛煉身體的機會。”我還是輸了。
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事情,母親也像很多文章里寫的那樣,告訴我“她不愛吃魚肉,只愛吃魚頭”。當時的我雖然知道母親是舍不得,想要留最好的給我。當時我就想,那就等著我長大以后,再把“魚肉”讓給她吃吧。然而,現在我長大了,母親也老了,卻依然是把“魚肉”全部給我,一直都沒有變。父親安慰我:“你媽媽年齡大了,她怎么高興就怎么來吧。你聽她的話,就是孝順她,不用給她送東西。”是啊,從今往后,我只管安心接受她對我的呵護和關愛就可以了。于是,在母親又一次給我送她蒸的饅頭時,我對她說:“媽媽,你下次給我蒸鍋包子吧,茴香雞蛋的,我特別想吃。”母親一聽,臉上現出了許久未見的驚喜:“好啊,明天我就給你蒸。”我瞬間感受到了母親巨大的開心,讓我覺得媽媽還沒有變老,還是當年我那年輕的把我捧在手掌心的媽媽。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