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義軍 孫大明 俞曉鵬



摘要:2017—2018年,共收集了76頭初生仔麋鹿進行人工馴養,研究麋鹿哺乳期生長規律和疾病防治措施。結果表明,哺乳期內仔鹿的體質量、體尺總體呈增長趨勢,雌雄個體體質量、體尺差異不顯著,體尺指標增幅從大到小依次為軀干因子(體長、胸圍、腹圍)>肢端因子[(肩高、臀高、后足長(除管圍)]>尾端因子(尾長)>頭部因子(顱寬、顱長、耳長)。仔鹿疫病主要有腹瀉下痢、積食便秘和撕咬耳尾等,其中腹瀉下痢發生率達94.74%。研究結果可為推動麋鹿大規摸人工馴化,建立麋鹿家養品系提供基礎資料和相關依據。
關鍵詞:麋鹿;哺乳期;生長發育;疾病
中圖分類號: S825.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1-0153-04
收稿日期:2019-04-25
基金項目:江蘇省林業三新工程[編號:LYSX(2016)41]。
作者簡介:任義軍(1972—),男,江蘇鹽城人,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E-mail:ryijun2017@163.com。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一種大型鹿科動物,野生習性較強,人不易接近[1-3]。每年6—9月發情,妊娠期 280~290 d,產仔期從3月開始,至4—5月達到產仔高峰期[4]。仔鹿娩出后母鹿通過嗅覺和味覺接觸區別親生仔鹿和其他仔鹿,母鹿會主動讓親生仔鹿吻乳房,吮吸初乳。母鹿和親生仔鹿經2~3 d的接觸后,穩定的母仔關系得以建立[5-6]。為了更好地人為接近麋鹿,以獲取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數據資料,建立科學人工喂養模式非常重要。試驗中人為將母仔隔離,盡量使仔鹿不吮吸初乳(因采食母鹿初乳的仔鹿對其他食物強烈的回避性,不易進行飼喂馴養),避免初生仔鹿與母鹿的母仔關系確定。試驗中嘗試選用奶牛初乳替代母鹿初乳,過渡至鮮牛奶,這是麋鹿馴化的關鍵階段[7]。我們先后在2017年和2018年共收集了76頭仔鹿進行人工馴養,成活66頭,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人工馴養過程中探索了麋鹿初期生長規律和疾病發生應對措施,為今后大規模人工馴養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哺乳期飼養
哺乳期哺乳方法參照其他鹿類動物[8-10],并結合麋鹿的生理特性設計。初生仔鹿飼喂奶牛初乳 5 d,再喂鮮牛奶85 d,哺乳期共90 d。牛初乳和鮮牛奶來自于上海光明荷斯坦牧業有限公司,均采取高溫巴氏殺菌法進行消毒滅菌,然后冷卻至36~38 ℃ 使用,做到哺乳定時、定量、定溫。另外,階段性補充顆粒料,其成分精粗配比為3 ∶ 2,精料配比參照其他鹿類:豆粕60%、玉米30%、麩皮10%,另添加食鹽、鈣片粉、維生素適量[10],與曬干粉碎玉米秸桿(粗料)加適量水混勻,由機器加工成顆粒狀(0.4 cm×1.0 cm),曬干備用。適時輔以青草和干草。哺乳后期進行圈外自由采食青草,并逐漸減少鮮牛奶用量,過渡至斷奶。
1.2 體尺及體質量測定
野外收集初生仔鹿,鑒別性別,打耳號。參照獸類外形測量方法[10-11]對哺乳期麋鹿進行主要體尺指標測量和稱質量。體長:從鼻尖到臀部后沿的距離;肩高:站立時鬐胛部最高點至前肢第3、第4蹄冠無毛處的間距;顱長:顱頂至鼻鏡上沿的距離;胸圍:第1肋骨處胸的周長;后足長:跗骨的長度。顱寬:額骨2邊頂角最寬點之間的距離。耳長:耳尖至耳根部長;臀高:腰薦椎相連的十字部為起點至后肢第3、第4蹄冠無毛處的間距。腹圍:腰背部至膝關節前到腹部的周長。尾長:尾根部至尾尖的間距。哺乳期內,每15 d進行稱體質量和體測1次。
1.3 疫病監測
哺乳期內每天定時觀察仔麋鹿行為習性和精神狀態90 min。人工協助排便,查看糞便和尿液狀況。定時測量體溫、心跳、呼吸等生理指標。
1.4 數據處理
測量所得的數據,在Excel上建立數據表,運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時間段體質量與體尺指標在雌雄兩性間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長發育
2.1.1 體質量變化 0~90 d仔鹿的體質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圖1),雌雄個體體質量初生時差異顯著,哺乳期表現差異不顯著,初生整體體質量為(11.82±1.12) kg(n=70),雄性個體為(12.09±1.21) kg(n=36),雌性個體為(11.55±0.94) kg(n=36)。在90日齡體質量為(35.67±2.78) kg(n=65),雄性個體為(35.85±2.45) kg(n=36),雌性個體為(35.49±3.12) kg(n=36)。仔鹿隨著日齡增加,盡管體質量標準差和全距初生僅有1.12 kg和 5.70 kg,而到90日齡達到2.45 kg和13.54 kg,但整體初生仔麋鹿變異系數CV=9.47%,而90日齡仔麋鹿CV=7.79%。
2.1.2 體尺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仔麋鹿體尺指標大體呈增長趨勢,但身體各部分增幅存在差異,其中軀干因子(體長、胸圍、腹圍)>肢端因子[肩高、臀高、后足長(除管圍)]>尾端因子(尾長)>頭部因子(顱寬、顱長、耳長)。各期體征初生仔鹿變異性大于哺乳期結束后,同期相比,初生仔鹿變異性順序由小到大依次為顱寬4.29%、管圍 4.73%、后足長4.93%、體長4.90%、胸圍5.28%、腹圍570%、肩高5.80%、臀高6.20%、尾長 8.20%、額長8.51%、耳長10.4%。90日齡仔鹿變異由小到大依次為后足長2.86%、體長2.98%、臀高310%、肩高3.20%、顱長3.36%、胸圍3.54%、顱寬396%、腹圍4.60%、耳長5.60%、尾長 7.70%。整體統計仔鹿體征變異系數90日齡小于初生日齡。
哺乳期初生仔麋鹿雌雄個體只有60日齡耳長差異顯著,其他日齡差異不顯著(表2)。
2.2 疾病發生
試驗過程中,仔鹿疫病主要以腹瀉下痢、積食便秘和撕咬耳尾等,其中腹瀉下痢發生率達 94.74%(72頭),幾乎每頭仔鹿都經歷過下痢過程,其中歸于死亡為9.72%(7例)。積食便秘發生率為 27.63%(21例), 死亡率為19.05%(4例)。 撕
咬耳尾發生率23.68%(18例),未發生死亡。其他還有仔鹿蹄殼磨破、仔鹿跛腿等現象,由于病例偏少,或都歸于康復,對身體影響小,故未予以闡述。
2.2.1 仔鹿下痢 試驗過程中在仔鹿8日齡開始發生,12日齡達到高峰期,33日齡基本結束(圖3),下痢流行長達25 d。起初仔鹿精神狀況尚好,食欲正常,體溫39~40 ℃,5 d后仔鹿離群,精神沉郁,嗜睡,食欲不振,經過采取措施和藥物治療,或漸漸歸好痊愈,或者效果不顯著,歸于死亡。痊愈仔鹿個體糞便表現為起初糞便不成形似黑色水狀,3 d左右然后變為黃色稀糞帶泡、或黃色豆腐腦狀。個體趨向變好的方向,5~6 d后糞便變黑有點稀,少許夾雜黃色,糞末往往有點黏液或者黏膜,再過1~2 d糞便成團,仔鹿痊愈。如若不愈者個體基本一直黃色稀糞狀,或者反復,歸于虛脫死亡。本次試驗中1740號仔鹿(12日齡)、1741號仔鹿(14日齡)、1725號仔鹿(17日齡)、1713號仔鹿(23日齡)、1824號仔鹿(17日齡)、1823號仔鹿(30日齡)、1824號仔鹿(8日齡)等都歸于死亡。經解剖發現:心肺腎表現正常,胃內有積食,腸臌氣,腸道出血。
2.2.2 積食便秘 仔鹿積食便秘多發生于初乳期結束,過渡至鮮牛奶以后。特別是15日齡以后,由于飼養員補飼不當,縱容仔鹿吸食過度鮮牛奶(10例),或者添加過度顆粒料發生3例死亡(仔鹿1713號(35日齡)、仔鹿1806號(34日齡)、仔鹿1809號(41日齡)。由于仔鹿噯氣功能弱,食道痙攣,過食發酵氣體得不到及時排出,造成消化系統紊亂,發生積食便秘。死亡個體解剖多表現胃積食,腸胃臌氣、胃腸道出血。
2.2.3 撕咬耳尾 人工馴養仔鹿與大范圍半散養仔鹿生活習性,存在較大差異。人工馴養仔鹿自出生日起,脫離親鹿,就與其他仔鹿相伴而生,生活范圍小,接觸機會多。10日齡后,仔鹿有一定體質,相互之間玩斗行為出現。在15日齡時,發生1例(仔鹿1735號)被咬耳現象,導致左側耳皮下出血,第2日似小乒乓球狀(直徑約2.3 cm)。18日齡1例(仔鹿1739號)尾根,被咬去約1.5 cm。至20日齡陸續發生多例現象。
3 討論與結論
3.1 哺乳期仔麋鹿的生長發育規律
野生麋鹿生性膽小,對外界環境反應敏感,野生習性較強,人為難于接觸獲取相關數據。試驗中初生仔麋鹿都未曾吮吸母鹿初乳,依靠人為補充,形成人與仔麋鹿之間良好的關系,為相關數據收集提供了便利。試驗獲得的初生仔麋鹿體質量與體尺數據與其他報道數據[1-2]基本一致,反映了初生仔麋鹿的生理形態特征。哺乳期仔鹿生長發育以軀干因子最為強烈,頭部因子偏弱。結果表明,仔鹿哺乳期內生長發育快,可塑性強,與其他鹿類仔鹿馴化成果[9-10]相似。個體體尺各指標變異也隨時間推移減弱,這可能是由于人工馴養營養水平及生活環境一致,區別野外自然環境和母體不同而造成個體間差異。初生仔鹿體質量雌雄存在明顯差異,但隨著時間推移,哺乳期內差異性消失,哺乳期內體尺指標雌雄個體也無明顯差異,而其他年齡階段雌雄麋鹿之間的體質量和體尺指標存在顯著差異[3],最具典型性別體表差異為雄性生角、雌性無角。說明離乳期仔麋鹿在后續生理發育過程中會出現明顯性別差異。相關研究結果,哺乳期仔麋鹿體質量增長符合logistic增長曲線,方程為Y=209.95/(1+18.861e-0.015t);仔麋鹿體質量與體長、胸圍、肩高等體尺指標相關性較高,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體質量與其他指標無顯著相關性(P>0.05)[7]。盡管馴養條件與野外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但從野外觀察發現,同期馴養仔鹿與野外仔鹿體形發育大體相似,本研究結果基本反映哺乳期仔麋鹿生長發育規律。
3.2 哺乳期內仔麋鹿疫病發生與生長發育的關聯性
疫病成為仔鹿哺乳期馴養工作的瓶頸[12]。特別是30日齡內發病率高,表現仔麋鹿體質量增速相對較慢,試驗分析與麋鹿乳與牛乳差異、仔麋鹿消化器官發育程度、生活環境和氣候異常等因素有關。盡管奶牛乳汁的營養成分能完全滿足仔鹿的需要,但是牛初乳及牛鮮奶仍然是無法和鹿初乳及鹿奶相比,物種之間存在差異。根據分析,鹿乳中的干物質含量為32.3%是牛乳(12.7%)的3倍,而牛奶中的乳糖含量為4.7%,為鹿乳(2.8%)的2倍[13]。由于這樣的差異當幼仔吮入高乳糖的牛奶后,其中的糖部分水解,仔麋鹿會出現腹脹、腹瀉現象。初乳過渡至鮮奶以及鮮奶用量稍不慎則出現仔鹿大批量下痢,本試驗中幾乎每頭仔鹿都出現下痢情況,只是個體病情嚴重程度和恢復過程存在差異。而1月齡后消化器官的發育和適應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下痢發生率大幅度下降,表明1月齡階段仔鹿消化功能比較脆弱。環境和天氣因素往往也是引起仔鹿下痢的一個激發因素。本試驗中幾個高峰期都是連日陰雨,空氣潮濕,環境惡化,致使大批仔鹿下痢,已下痢的仔鹿更是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仔鹿1月齡內飼喂顯得尤為關鍵,須采取相關有效措施。牛初乳鮮奶過渡、鮮奶用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添加等等,必須滿足需求,以增強體質,同時慎重把握度量;平日須加強環境衛生,及時清理排泄物,勤換墊草,有利于患病仔鹿的康復;將下痢仔鹿與正常仔鹿進行隔離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
從仔鹿體質量、體尺發現,1月齡后體質量增速加快,身體發育加快。2月齡后開始向斷奶期過渡,仔鹿采食量急劇增加,往往發生仔鹿因過食顆粒粗料,發生積食便秘和瘤胃臌脹,通過增加顆粒粗料采食次數,控制仔鹿短時間食量。圈外放牧避免采食汁水過多的嫩青草,防止“脹青”現象發生。同時由于圈舍限制,不似野生仔鹿自由采食,能夠獲得需要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出現仔鹿跛腿、咬耳咬尾、食毛等不良現象,因此須定時定量在食物中添加礦物質微量元素。本試驗中,根據哺乳期仔鹿不同階段疫病發生,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
3個月的哺乳期仔麋鹿生長發育處于由萌發階段過渡至強烈階段,實施科學管理和合理飼喂,避免疾病發生至關重要。本試驗仔麋鹿馴養成活率人工馴養達86.84%,吉林農業大學梅花鹿仔鹿馴化成活率為96.00%[10],盡管存在差距,但與大豐野生麋鹿30多年來仔麋鹿成活率統計結果為 89.01% 基本接近。相較其他鹿類動物,麋鹿物種雖歷史悠久,但馴化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馴養質量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本次試驗獲得了有價值的基礎資料,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為真正實現麋鹿馴化家養品系化, 推動麋鹿的社會化保護邁
出了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1]蔣志剛,丁玉華. 大豐麋鹿與生物多樣性[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1-12.
[2]任義軍,丁玉華,解生彬,等. 野生麋鹿發情后期行為比較[J]. 野生動物,2011,32(6):309-311,342.
[3]任義軍,沈 華,俞曉鵬,等. 哺乳期仔麋鹿體重體尺動態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 畜牧與獸醫,2018,50(7):6-9.
[4]Yuan B,Wang L,Xie S,et al. Density dependence effects on demographic parameters-a case study of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in captive and wild habitats[C]//Biology and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Irish Academy. Royal Irish Academy,2017,117(3):139-144.
[5]丁玉華. 中國麋鹿研究[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5-80.
[6]陸 軍,梁崇歧,于長青. 麋鹿幼仔一周齡內的活動觀察[J]. 獸類學報,1993,13(4):251-255.
[7]李 坤,陳 頎,唐寶田. 麋鹿幼仔人工哺育及馴化[J]. 經濟動物學報,2008,12(4):197-199.
[8]盛和林,徐宏發. 哺乳動物野外研究方法[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298-300.
[9]李和平,王春生. 生態養鹿[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232-251.
[10]馬麗娟,金順丹,韋旭斌,等. 鹿生產與疾病學[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8-365.
[11]鐘震宇,張林源,夏經世,等. 雌性麋鹿不同年齡階段的生長發育[J]. 四川動物,2008(5):907-909.
[12]杜 銳,魏吉祥. 中國養鹿與疾病防治[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80-190.
[13]徐安宏,丁玉華,沈 華. 麋鹿幼仔的人工哺育[J]. 野生動物,1995,88(6):30-31.王 琦,謝曉佩,吳慶俠,等. 牦牛源枯草芽孢桿菌的益生作用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1):15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