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君
摘 要:線損管理是衡量電力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和重要標志,降損措施是電力企業一項重要工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線損率是電網經營企業一個綜合性的核心經濟技術指標,加強線損管理是電網經營企業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電力企業要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手段,加強線損管理,實施節能降損措施,向管理要效益、建立節約高效企業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電力企業線損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影響線損管理的因素,并探討了電力企業線損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電力企業;同期線損;管理研究
1同期線損管理系統的構建
同期線損管理系統的構建與應用是實現同期線損管理的基礎,首先應結合電力企業線損管理實際情況及需求明確所要實現的主要功能,然后基于系統構建的關鍵———大數據來設計系統整體結構。
1.1系統功能
基于目前線損管理問題及需求,考慮現行的技術應用水平,同期線損管理系統應具備同期線損數據統計與管理、線損監測與預警、線損綜合評價等功能,進而為同期線損管理的開展與實施奠定基礎。
1.1.1數據管理
對線損管理業務相關數據,不僅包括所采集的數據,還包括系統本身的數據,進行分類存儲與管理,并實時檢查數據的質量,保證數據的精準性和完整性。
1.1.2指標管理
線損是由多個參數綜合計算和分析而產生的結果,因此其包含著諸多細化的指標,需構建基于電量及線損的綜合指標體系,并實現對各項指標的配置、查詢、管理等功能。
1.1.3監測預警
對電量及線損相關參考進行實時監測,并對理論值實施測算,實現分壓、分區、分線、分臺區統計與分析,異常波動時能主動及時判別與告警,通過狀態性、主動性的監測與智能化的預警來保證同期線損管理系統功能的發揮以及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1.1.4輔助決策
可以根據各項線損數據進行綜合性、科學性的評價,進而為降損規劃、電壓優化、電網無功優化方案的實施提供數據參考和決策依據。
1.2數據支撐
同期線損管理系統的構建和應用是以各項信息數據為基礎的,因此,對線損相關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是必不可缺的。基于目前電力企業的基礎數據架構,完整、清晰、精準描述線損同期管理相關的數據邏輯與數據信息,為線損管理工作人員業務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一個全面的觀察、了解、分析視角。同時提高同期線損相關數據信息的采集、分類、存儲、處理、計算及利用效率。
1.3系統架構
基于同期線損管理系統的功能需求,考慮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擴展性,采用分層架構的思想對系統進行整體性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組成部分。信息交互層。基于SOA信息交互實現數據及功能應用集成;數據倉庫層:以統一、標準、共享為原則實現數據對內的利用以及數據對外的服務;應用設計層。結合實際功能需求,實現統計、查詢、分析、評價等功能;分析展現層:以圖形化、網絡化的方式全方位展現各種數據信息和分析結果,為同期線損管理人員實際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形象、直觀、清晰的信息參考;數據管理層。基于目前電力企業海量數據,可實現高效的存儲與管理。
2實現同期線損管理方法
2.1加強用電采集系統運維
主要由供電所采集運維人員對采集成功率負責,加大采集運維管理力度;對上線用戶進行系統監測,對漏抄戶數分析原因。營銷部對補抄不回高于 10%的臺區下發派工單交各供電所運維專責人員現場排查處理,確保發現問題、現場故障得到及時處理,對處理情況全過程監管考核。同時對現場電表停電進行嚴格管理,欠費停電時要確保表計在線;每周派發連續異常用戶督辦單,規定處理時限,對“日漏抄”超過 5 戶的臺區進行監控和異常處理,確保上線戶數的抄表成功率。監測日線損率情況,對異常臺區連續出現三天的臺區進行重點分析,派督辦工單對異常的用戶進行檢查;對月度線損率不合格臺區,組織用電檢查,及時分析原因,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2完整的供售電數據治理
同期外圍系統采用聯合治理組織模式,由公司發展建設部牽頭,營銷部、運維檢修部、調控中心、計量中心、鄉鎮供電所管理部協助。治理范圍包括PMS生產系統、GIS平臺、電能量采集系統、智能公變監測系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營銷MIS系統以及海訊實時數據庫等7大支撐系統數據。治理目標是使支撐系統具備生產環境運行、數據全面、缺陷處理、新/換表更新流程、嚴格遵循國網標準等要素。該環節是開展同期工作的先決條件。
采集全覆蓋治理:全覆蓋包括關口、設備、智能電能表計三方面全覆蓋,即七類設備:公用變電站、電廠、主、配電網線路、公變、專變、低壓用戶需要達成采集覆蓋率目標。治理過程中,首先根據用戶采集系統指標進行“摸家底”,然后根據關口類型加裝表計及采集設備。營配貫通、測點梳理:該環節為數據治理主要環節,分為營配貫通和測點梳理兩部分。治理的重點是加強現場數據核查,通過營銷、運檢間系統對照和統一,夯實數據基礎。數據治理內容包括建立動態準確的站—線—變—戶關聯關系、計量點普查、測點對應和線損模型建立與核查。接口配置治理:按照國家電網公司標準,系統間接口及數據傳遞采用數據中心或海訊數據庫模式。在同期線損與七大支撐系統間的接口配置,開發部門應嚴格遵守科信、信通部門的規定。
數據治理質量復檢:根據前述工作結果,供售電關口數據已基本采集至同期系統,本環節借助同期系統自檢異常及人工排查方法,復檢采集數據的全面性、正確性,反查外圍支撐系統運行質量,確保數據治理成果。增量數據同步治理:負荷割接、線路改接、新上用戶要嚴格按照營銷系統內流程完成添加,并由同期系統專門維護人員在系統內同步更新,做到存量、增量數據的全面治理,完成閉環。
2.3加大線損異常臺區治理
綜合考慮臺區理論線損、拓撲結構、負荷異常、電量突變等情況,根據需要向相關部門、專業發起協查工單并督促協辦進展。相關部門、專業從臺區及用戶檔案準確性、變戶對應關系、竊電、計量準確性和技術降損等方面排查,提出治理措施,原則上應在 7 個工作日內完成治理,對排查、治理不到位的,或“治理”造假的要追溯責任,納入考核。
建立線損異常臺區閉環管理機制,加強精準降損過程管控,組織專班常態開展線損異常臺區在線分析及派發異常督辦工單,精準定位異常原因并及時反饋,各級管理單位結合職責迅速落實整改。
2.4 強化管理,夯實線損管理基礎
加強線損管理制度建設,強化考核,夯實線損管理基礎。營銷部制定了《線損管理考核辦法》和《臺區同期線損管理考核辦法》,將營銷專業線損管理的關鍵指標納入同業對標范疇,同時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對相關指標進行定期通報,各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本單位指標及提升計劃。公司將對線損指標落后單位實行“約談”制度,對指標長期落后單位進行督辦。
結語
目前,我國電力企業普遍采用傳統的線損統計方法,該方法存在供售不同期的問題,該問題導致電力企業在進行電網管理的過程中,難以準確統計出電網的真實損耗情況,嚴重影響了線損管理工作水平。對此,需要構建省市縣一體化的同期線損系統,并將各個相關專業的基礎數據進行關聯和匯聚,通過各個專業業務協同保障基礎數據庫的長效維護。同時將同期線損系統與GIS系統整合,加強各項重點工作監控,并建立完善的系統管理辦法,從而全方位實現電力企業同期線損管理,推動電網運行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呂欣.基于非完全量測的配電網同期線損計算方法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
[2]朱華衛.電力企業線損如何管理[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
[3]王大偉.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在線損管理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4(24)
[4]陳剛.如何提高電力線損管理效率[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
[5]曹國芳.計量自動化的線損管理系統在電力企業中的運用[J].數字化用戶.2013(05)